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减流减沙效果的定量评价,可为流域发展规划和治理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导。采用SWAT模型定量分析了东港市合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在减流方面果园、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和水平梯田措施基本相当,而水平梯田较其它措施的减沙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性主要水文站40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多沙区不同水文年型与不同水保措施治理下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预测模型以及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减沙效益预测模型.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可实现对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主要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梯田、林地、草地减水减沙效益指标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各地坡面径流场试验资料的系统整理,结合梯田、林地、草地的减水减沙机理,引入径流、泥沙水平和措施质量概念,分析得出了不同质量的梯田、林地、草地在不同的径流、泥沙水平年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梯田、林地、草地减水减沙效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植被措施是广东省水土流失区最常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以石马河小流域为例对不同植被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野外野测与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植被群落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分析了降雨特征对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石马河小流域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5.
植被措施是广东省水土流失区最常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以石马河小流域为例对不同植被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野外监测与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植被群落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分析了降雨特征对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石马河小流域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长汀县不同水保措施的减流减沙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福建省长汀县不同水保措施的减流减沙效应,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7种水保措施为研究对象,利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将降雨特征划分为4类雨强和雨型定量研究径流泥沙,分析不同水保措施及雨型下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1)小区ZG(小平台+种果)与MWS(马尾松纯林)减流率最为显著;小区BC(全坡面种植+播草)和ZG减沙效果最为显著。(2)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径流泥沙量在不同雨型下差异不显著,径流量与植被盖度显著相关;(3)同一雨型下,不同水保措施处理的减流减沙效果均显著。[结论]水保措施与对照小区的年径流量差异极其显著,减流减沙率受雨型影响较小,径流泥沙量与植被盖度、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黄丘一区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及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大量实测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的减水效益分别为86.0%、63.5%、33.7%,减沙效益分别为94.8%、83.0%、74.6%,年拦蓄径流量分别为213m~3/hm~2、154m~3/hm~2、105m~3/hm~2,年拦蓄泥沙量为94.0t/hm~2、63t/hm~2、45t/hm~2。淤地坝是主要的治沟工程措施,平均每公顷坝地的拦泥指标为6万m~3。11条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无论其治理措施实施年代的长短,均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平均为45.41%,减沙效益平均为59.22%。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门头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栋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107-110
[目的]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环境效益评估和土壤侵蚀预报参数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5—2009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8个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数据,对不同水保措施的蓄水减沙效益进行分析。[结果]坡长不同的径流小区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模数差异显著;梯田和树盘都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其减水效益分别达到77.6%和81.0%,减沙效益分别达到84.3%和77.4%;梯田和树盘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17和0.23,玉米、大豆和京白梨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97,0.35和0.85。[结论]研究区内工程措施较植物措施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益,且两者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9.
嘉陵江流域水保措施蓄水减蚀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嘉陵江流域水保试验小区和典型治理小流域水保措施蓄水保土(减蚀)作用的调查、观测和资料分析,并结合137Cs土壤测定成果,探讨了水保措施蓄水减蚀量与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建立了经验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嘉陵江流域水保单项措施的蓄水减蚀平均指标,为正确评价、定量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利、水保措施减沙水代价研究,对于评价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应和解决流域水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渭河流域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措施、洪水期和年均灌溉及水库等水利措施减流减沙比的比较,分析了渭河流域1970—1996年,不同措施减沙水代价的差异和区域分异特征,并根据不同假设,模拟了通过措施数量和区域调整,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灌溉措施的减沙水代价最大,其次是种草、造林和梯田等坡面措施,水库和坝地的减沙水代价较小。措施减沙水代价,区域分异特征非常明显,除坝地外,各类措施的减沙水代价,均与洪期输沙模数呈显著负相关。模拟研究表明,在假定各区间水利措施不变,通过不同水保措施面积变化和不同区间水保措施调整,可以在减少泥沙量不变时,明显增加渭河径流量。  相似文献   

11.
鹤鸣观小流域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鹤鸣观小流域试验观测资料 ,研究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水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 :该流域降雨、产流、输沙主要集中于汛期 ( 5月~ 1 0月份 )。流域年降雨量和径流量序列无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输沙量序列逐年下降趋势明显 ,水沙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各项治理措施中 ,坡面水利水保工程在减水减沙作用中占主导地位 ,林草措施减水减沙效果显著 ,但存在明显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2.
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减流减沙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多年定点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及差异。地面植被尤其是近地表植被的覆盖有着极其显著的减流减沙作用,只有当不同层次的植被优化配置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减流减沙效果;等高横坡间作的减流减沙作用较顺坡间作更为明显;梯田的减流减沙效果明显,梯壁植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坡面措施对小流域治理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对吕二沟坡面治理措施水平梯田、人工林地、草地等减水减沙作用进行分析,在治理度为50%的条件下,即使没有库坝沟道工程,流域治理仍具有显著的减水减沙效益:年均减水量为16.99万m3,减沙量为3.062万t,分别占年均计算径流,总量69.35万m3与年均计算输沙总量7.655万t的24.5%和40%。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景观格局调控与减水减沙效益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景观格局的调控,是探索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分布格局及评价治理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以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实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与土地利用格局图叠置运算,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利用“水保法”,计算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调整后,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比未调整前分别提高了20.36%和21.55%。  相似文献   

15.
官厅水库上游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北京延庆上辛庄径流试验站的裸地鱼鳞坑、侧柏鱼鳞坑、裸地水平条、板栗水平条、板栗树盘和休闲地坡面径流试验小区2001—2006年58次降雨的径流泥沙资料,分析北京山区官厅水库上游常用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研究结果表明:裸地鱼鳞坑、侧柏鱼鳞坑、裸地水平条、板栗水平条、板栗树盘的多年平均减水效益超过60%,减沙效益超过90%;鱼鳞坑、水平条和树盘的多年平均工程措施因子值分别为0.08、0.09和0.10,侧柏和板栗的多年平均生物措施因子值分别为0.41和0.48,且降雨量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都存在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土壤侵蚀防治效益定量评价和水土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深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其中80年代减幅最大,70,90年代减幅接近。2000-2002年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比基准期增大了8.0%和9.3%,但径流、泥沙依然递减。"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共计减少洪水10.114 5亿m3,年均减少洪水3 065万m3,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少洪水2 370万m3,占减少洪水总量的77.2%,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5.2%;共计减沙8.448亿t,年均减沙2 560万t,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1 940万t,占总减沙量的75.8%,年均减沙效益37.6%。"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少洪水7.524亿m3,年均减少洪水2 280万m3,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4.5%;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沙6.138亿t,年均减沙1 860万t,年均减沙效益36.6%。近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显著,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比依时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宁夏海原县树台水土保持试验站的20个径流小区2014—2019年连续6年的观测数据,对5°、10°、15°、20°和25°五种坡度在不同降水强度等级(中雨、大雨和暴雨)下的产流产沙进行统计分析,量化不同降水强度等级和坡度下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中雨、大雨和暴雨是该地区发生频次较高的侵蚀性降雨类型,且集中发生于7—8月;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产沙量均表现为暴雨>大雨>中雨,裸地呈现最高的产流产沙量,且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水土保持措施中人工乔木林地和人工灌木林地的减流减沙效益最高,减流效益在0.8附近波动,减沙效益接近1,在坡度15°时人工乔木林地的减流减沙效益最高,在坡度20°和25°时人工灌木林地减流效益最高,减沙效益与人工乔木林地相当;与中雨和大雨相比,暴雨条件下4种措施的减流效益均降低,减沙效益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7,他引:20  
水土流失已经和正在蚕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水土资源,如何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创造了许多颇具特色的水土保持措施,如:生物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该文总结了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类型。采用坡度、坡长校正公式将数据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量值(标准小区),定量分析了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产沙的效果,即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为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及合理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减水减沙是淤地坝的主要作用,也是评价淤地坝效益的重要指标。以往淤地坝减水减沙效益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水文法,对实测资料的依赖性强,在淤地坝规划阶段,尚不能提供建坝后的实测水沙资料,采用水文法存在困难。基于数字流域模型,提出了一种淤地坝减水减沙效益评估方法,将减水减沙效益分析提前到淤地坝规划阶段,这为评价淤地坝规划方案的优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是淤地坝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不同生长年限植被减水减沙效益整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减水减沙效益变化特征,为黄土高原地区进一步合理配置林草措施和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收集到18篇相关文献,运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恢复年限增加对植被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结果]4年生以上草地植被和5年生以上林灌植被可以发挥稳定的减水减沙效益,且减沙效益基本保持在80%左右。林地枯落物对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受不同恢复阶段限制因素的影响,林草植被减水减沙效益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栽植扰动阶段、水土保持阶段、水分限制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