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南昌市1995~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VAR模型,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分析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南昌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而脉冲响应分析则证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初期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后续影响逐渐增加,待城市化发展成熟后对碳排放影响达到稳定的状态,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南昌市1995~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VAR模型,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分析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南昌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而脉冲响应分析则证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初期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后续影响逐渐增加,待城市化发展成熟后对碳排放影响达到稳定的状态,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云南省1979~2014年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量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对云南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镇化是碳排放增长的Granger原因,说明云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排放"和"增长"的因果关系使得未来阶段容易陷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因此,必须从产业转型升级、低碳城镇化等方面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逐年提高,但居民消费需求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该研究基于1985~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农村居民消费也是推动城市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5.
梁琦  孙承志 《北京农业》2014,(27):213-215
通过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机理进行系统探讨,并利用辽宁省统计数据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城市化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论表明,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但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并不是城市进程的格兰杰原因,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与城市化并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协同发展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与城市化良性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1979~2012年的经济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有较大影响,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城市化率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率是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VAR模型,利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技术指标,分析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工业化对碳排放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对碳排放有反向作用;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实现与碳排放的“脱钩”,并不是碳排放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选用河北省2005—2011年的季度数据,运用HP滤波、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河北省FDI是否拉动其农产品贸易。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检验水平下,农产品进口和FDI互为对方的格兰杰原因,农产品出口是FDI的格兰杰原因,FDI不是农产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FDI和农产品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FDI和农产品出口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邱双月  刘丽英  张素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49-10350,10414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利用协整、ECM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分析工具,根据河北省的统计数据,证明了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年-2020年的江西省十一地市的面板数据,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城镇化率,农村用电量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农业人口呈现负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农村用电量呈现正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在推动农业碳排放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农业人口,农村电气化水平在短期内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农业人口在短期内对农业碳排放具有负向影响;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存在互为因果的格兰杰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会推动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农业碳排放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因此,需要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角度出发,确立农业碳减排目标,减少农业碳排放,把二者有机结合,推动农业朝着绿色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kaya公式分析环渤海地区2000--2010年碳排放演进特征,并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量大致呈现持续均匀的增长趋势,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5个因素影响,其中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决定性作用.结合研究结果和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碳减排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经济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杜建国  刘雪琪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3):4309-4319
【目的】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在总碳排放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碳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和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基于此,通过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对其进行误差修正,为湖北省未来的碳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1993–2017年湖北省农业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并分析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最后,综合运用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2%、2.21%,从总体来看环比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农药、农膜、化肥、农用柴油、翻耕和农业灌溉等所产生碳排放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23%、2.44%、2.40%、3.32%、0.44%和2.32%;通过Kernel密度估计发现,在此样本考察期间内湖北省各地市州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明显的扩大。湖北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的有:农业碳排放总强度,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灌溉等4类碳源导致的碳排放强度,且当湖北省人均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时,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业灌溉等4类碳源的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了0.58%、0.59%、0.25%和0.15%,农业碳排放总强度便增加0.19%。【结论】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条件和地区发展战略不同,而导致地区间的农业碳排放差距越来越明显。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表明湖北省还处于传统耕作模式向绿色低碳耕作模式转型的关键期,并且这种发展模式已存在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2010 年土地覆被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碳排放模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碳排放量,并估算生态补偿效益。研究结果显示:(1)与2005--2007 年平均水平比较,2010年贵州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提高了34.7%和34.5%。(2)贵州省碳汇总量远高于碳排放总量,生态补偿值为-1 390.11*108元,固碳作用明显。(3)省内各地区间碳排放水平不均匀,碳排放总量最大的为贵阳市,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六盘水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碳排放量和强度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尤其是工业所占比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贵州省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充分发挥其生态固碳的作用,其他碳源省份应对贵州予以一定的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5.
根据湖南省“十一五”以来(2006~2013年)的工业发展和碳排放情况,分析湖南工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弹性、节能弹性、减排弹性,结果表明:湖南工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较好地控制了碳排放量,但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较大。因此,新常态下应以“节能、减排”为主线,深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从而确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池州市200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同时对碳源、碳汇和净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情况,计算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池州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35.835 4kt增加到2010年的1 774.016 3kt,碳排放总量递增主要以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递增为主,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具有趋同的变化趋势。2)2000—2010年池州市碳汇能力基本稳定,碳源与碳汇的比例整体呈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135 5增加到2010年的6.657 2。3)2000—201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划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3个阶段。4)地均碳排放强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建设用地地均碳排放强度则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均碳排放强度、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5)碳排放量和人口总量、人均GDP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且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要大于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  相似文献   

17.
依照IPCC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南省1995-2009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及3个产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分析了河南省历年碳排放总量和3个产业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得出了河南省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均主要在第2产业.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80~2011年的样本数据,应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分析,同时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增量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人口、经济产出、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980~2011年河北省碳排放经历了稳定增长(1980~1996年)、低速增长(1996~2000年)和快速增长(2000~2011年)3个阶段,且3个阶段的GDP增速明显大于碳排放增速,河北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的差距。LMDI模型分解结果显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是人口、经济产出和产业结构,贡献度分别为8.92%、292.39%和14.95%;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贡献度分别为-202.94%和-14.35%。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2排放当量(CO2e)整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峰,估算为8 361.77万t,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则分别在2010年、2003年达峰,种植业排放量远高于畜牧业。农业CO2e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3年后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到2019年已降至1.31 t·万元-1;在各碳源中,水稻种植是全省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排放源,而在主要畜禽中,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远高于其他畜禽;预计2020—2030年,伴随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均GDP提高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全省农业CO2e排放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未来农业碳排放的持续降低将有利于加速全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