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6 年7 月,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饲养的一条雌性莽山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产下26 枚蛇卵,随后将蛇卵移至室内,用干净沙土进行控温孵化,在室温25~28 ℃,湿 度60% 环境下,莽山烙铁头蛇的蛇卵孵化期为29~34 d。成功孵出16 条幼蛇,成活6 条,孵化率61.5%, 对幼蛇进行了开食和食物种类试验。因幼蛇不主动采食,采用PPC 管固定蛇身,采取人工灌喂乳鼠、牛 肉等食物和恒温越冬措施,形成用PPC 管控制蛇身、防止被蛇咬伤的定身防伤害人工育幼方法。  相似文献   

2.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莽山烙铁头蛇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在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的沙坪片发现莽山烙铁头蛇活体实体1条。为了进一步了解莽山烙铁头蛇资源情况,2010—2012年,2个自然保护区与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对沙坪片区莽山烙铁头蛇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沙坪片有莽山烙铁头蛇分布,分布海拔800~1 200 m,种群数量估计有48~80条。  相似文献   

3.
2012年在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莽山烙铁头蛇的孵化和饲养试验。2012年7月1—2日从7枚蛇卵中成功孵化获得3条幼蛇,测量和记录幼蛇体长和比重的变化以了解其生长情况。3条幼蛇于2012年11月23日死亡,通过解剖和细菌分离培养发现,人工灌食和细菌感染是幼蛇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锦蛇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王锦蛇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包括蛇场建设、引种、饲料、成蛇饲养、过夏和越冬、幼蛇繁养以及疾病控制等。研究表明:王锦蛇饲养方便,生长快速,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温度、湿度、通气性以及相对独立的条件控制是王锦蛇规模化生态饲养以达到防病、顺利过夏和越冬、促进健康生长目的的基本条件;温度对王锦蛇的孵化期长短和性别比例有决定性影响;幼蛇的饲养与越冬技术是王锦蛇人工生态繁养成败的关键环节。王锦蛇饲料开发的成功为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展示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尖吻蝮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尖吻蝮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包括蛇场建设、饲养密度、饲料、幼蛇的饲养与越冬、成蛇的饲养与越冬等.研究表明:温度、湿度、通气性、安全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条件控制是尖吻蝮规模化生态繁养以达到防病、顺利过夏和越冬、健康生长目的的重要条件;种蛇独养是确保产卵质量、扩大子代种群数量的重要方法;幼体泽蛙是尖吻蝮...  相似文献   

6.
对于毒蛇,人们畏惧十分,避之唯恐不及;可他却终生追求与蛇为伍,成了毒蛇的“保护神”。请看:   陈远辉,现任湖南省郴州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办公室副主任。他祖藉广东罗定,学历卫校中专毕业,不恋郴州进莽山,爱蛇如痴入迷,在湘粤边境苍苍茫茫的莽山林区,远近皆知,是唯一能治多种剧毒蛇咬伤的“圣手”大夫,其学识和人品深受当地百姓敬重,有“博士”之称。是他的惊人发现——找到了世界上罕 见的第 50种毒蛇。故以“奇人”冠之。   莽山烙铁头蛇,长期隐居莽山,又称“罕蛇”,唯莽山所特有,总量已不足千条,为稀世之珍宝,堪…  相似文献   

7.
乌梢蛇的仿生态饲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乌梢蛇的自然资源,对乌梢蛇进行了仿生态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乌梢蛇的生长发育与季节、年龄、食物、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乌梢蛇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 24~32℃,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环境湿度为75%~90%,每年的8月和9月为乌梢蛇的生长高峰期。建立一个适应于乌梢蛇幼蛇和成蛇生长发育的稳定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仿生态养殖蛇场,不仅能够满足乌梢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还能够达到降低乌梢蛇的人工饲养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1999~ 2 0 0 0年对株洲协力蛇类养殖场内 4个经济蛇种 (银环蛇、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 )作了人工繁殖研究 ,结果表明 :在半散放人工蛇场条件下 ,4个蛇种的越冬、出蛰、交配、产卵等生物学习性与野生物条件下一致 ;4个蛇种的产卵量 ,仔蛇孵化率及越冬成活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蛇体蜕皮次数增多 ,体成熟期缩短 .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保护横斑锦蛇的自然资源,对横斑锦蛇进行了仿生态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横斑锦蛇的生长发育与季节、年龄、食物、环境温度、湿度和土壤酸碱度有关。横斑锦蛇生长发育在环境温度为22℃~27℃,环境湿度为75%~90%范围内可以正常生长,每年的8月和9月为横斑锦蛇的生长高峰期。建立一个适应于横斑锦蛇幼蛇和成蛇生长发育的稳定可控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仿生态养殖蛇房,不仅能够满足横斑锦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还能够为增殖性的规模化饲养繁育提供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
正北疆地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春秋气候变化快,冬季漫长,气温低,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40℃左右,不利于桃树和葡萄安全越冬。要提高该地区桃树和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做好果树越冬防寒工作尤为重要。1秋施基肥秋施基肥能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条件,对作物越冬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1)可抑制生长,节约养分;(2)伤根愈合快,发根多;(3)能满足第2次根系生长高峰对养分的需求;(4)树体贮藏养分更加充足,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越冬长耳鸮食物中的蝙蝠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越冬长耳鸮对冬眠蝙蝠的捕食影响,2003—2005年采用食团分析法对北京市2个长耳鸮群体食物中的蝙蝠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个长耳鸮群体食团中均鉴别出大棕蝠、山蝠、普通伏翼和东方蝙蝠4种蝙蝠,普通伏翼为主要猎物,但2个群体被捕食蝙蝠的数量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不同年度和越冬阶段,2个群体对蝙蝠的捕食强度均为普通伏翼最高、大棕蝠和山蝠占据较小比例,2个群体各年度捕食蝙蝠的组成以及城外群体不同越冬期捕食蝙蝠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2005/2006年度,2个群体普通伏翼被捕食强度均明显下降。长耳鸮的捕食可能给北京地区蝙蝠类群生存带来负面影响,建议适当采取措施控制长耳鸮的捕食。  相似文献   

12.
以花鸟市场购买的普通黄粉甲幼虫和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培养的川硬皮肿腿蜂为试材,就黄粉甲的饲养方式对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24、28℃3种温度条件下培养的黄粉甲的老、熟、幼虫体长、初化蛹时间及蛹个体大小均有差异,随着饲养温度的降低,黄粉甲老、熟、幼虫体形变长、蛹的个体变大、初化蛹时间延长;3种温度下所化黄粉甲蛹按蜂蛹比1∶1接入川硬皮肿腿蜂后,其寄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子代出蜂量无显著差异,20℃条件下所化蛹的寄生率和出蜂量分别较其它处理组提高了12%~22%和3~5头;在相同温度下饲喂葡萄糖的黄粉甲组与没有饲喂葡萄糖组相比,其肿腿蜂寄生率和子代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花鼠哺乳期的采食量和冬眠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母兽采食量大小与仔兽的生长并无直接相关,当年亚成体兽在冬眠开始时间和行为上与成体有差异。亚成体开始冬眠时间较晚,只会筑简单的巢,无储藏食物精为。  相似文献   

14.
实践过程中针对养殖方法、产卵期、孵化期、变态期以及黑龙江林蛙日活动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在每年4月28日至5月12日期间出现产卵高峰;在5~7℃、10~12℃、14~15℃池水温度范围有较高孵化率;采用混合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率均在68%以上;黑龙江林蛙每天9~11时和15~17时活动频繁,是最佳喂食时间;冬季经过越冬池越冬后,选择春眠后放养的技术思路,来提高幼蛙成活率,起到冬眠后的缓冲作用。在放养场内散养期间,人工控制饵料投放量,促使黑龙江林蛙主动捕食场内野生昆虫,激发林蛙适应生态环境的潜在习性。  相似文献   

15.
In Ireland, the grey field slug (Deroceras reticulatum) is the predominant slug pest species in arable crops. It can cause enormous damage, but the knowledge about its feeding biology is limited. Adult species were rear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nd the survival, feeding activity, and weight change of slugs when feed on maize, peas, or wheat seeds were investigated. An especially high mortality was experienced in the wheat treatment.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the high mortality was due to a Fusarium species, however, a Fusarium infection of the wheat seeds was not confirmed. The weight change of the slugs was very variable due to a high egg production of some slugs. A second experiment examined the food choice and feeding activity of D. reticulatum when offered a choice of the three seed types. Most of the slugs preferred to feed on a mixture of seeds, but the highest feeding activity was recorded on the pea seeds.  相似文献   

16.
对历年来红嘴鸥在昆明越冬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及以前昆明滇池和城郊水域就有红嘴鸥分布,其数量未超过2000只,无进城的记录;1985年进入昆明的红嘴鸥增达9000只,并开始进入城区水域;2001年红嘴鸥达到最高数量值33000只,此后几年多保持在20000多只。红嘴鸥的分布数量受水域环境的污染状态、水深、食物丰富度、气候等影响较大,人工投食对招引红嘴鸥作用很大,红嘴鸥飞向人群集中的地方觅食已成了一种固化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掌握榕透翅毒蛾Perina nuda Fabricius的在福州市发生规律,为生产实践提供防治对策,本文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榕透翅毒蛾在福州1a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严重,没有明显越冬代。室温条件下,第1代4月出现,在气温25~37℃时,完成1代约需45 d,越冬代则需要115 d。雌蛾产卵量为32~343粒;幼虫共6龄,有两种形态,5-11月为发生盛期。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动化温室大棚,研究了异色瓢虫对不同寄主蚜虫的取食量和不同温度下异色瓢虫产卵情况,结果表明:白菜蚜虫为异色瓢虫最佳饲料,25℃是异色瓢虫最佳产卵温度,利用自动控温大棚可以周年种植白菜,培育白菜蚜虫,实现了异色瓢虫周年工厂化繁育。  相似文献   

19.
以木焦油为原料,在自制的反应器上利用ZnCl2和KCl混合盐分别在300、350、400、450和500℃下,对木焦油进行裂解试验,利用GC-MS分析木焦油裂解前后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木焦油的主要成分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间甲酚及二丙酮醇等。较高的熔融盐温度、较低的进料速率有利于木焦油的裂解,在裂解温度为500℃,进料速率为1 g/min时,二次裂解焦油的得率为16.47%。在高温熔融盐作用下,酸、酮、酯及菲都有较明显的减少,酚类的转化较少,并且还存在其它组分向酚类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大鸨越冬习性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10日,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胡家窝棚核心区首次发现大鸨越冬种群,是该区越冬鸟类种类的新记录。通过观察与研究表明,大鸨在胡家窝棚停留91 d,为冬候鸟;越冬期间雌、雄鸟分为两个种群;越冬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特别喜食绿豆、黄豆、玉米、昆虫的残骸等。该区域良好的冬季生态环境是大鸨在此越冬栖息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