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花粉育性分类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败育率均在10%以内,实际观察值在5%以内.分离群体花粉败育率有三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0~10%,植株高度可育,其中95%植株集中在0~5%之间.第二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为95.1%~100%,实际观察值均高于98%,植株高度不育.另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40.1%~60%之间,是典型的半不育.以此为中心向可育和不育两个方向递减.花粉败育率10%和95%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依据分离群体和对照的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将大豆花粉育性分为4类.1、可育:花粉败育率0~5%.2、不育:花粉败育率95.1%~100%.3、半不育:花粉败育率10.1%~95%.4、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40.1%~60%.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温敏不育系在可育和不育温度条件下的花粉发育情况,通过人工控温的方法对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017-310和A3017-312减数分裂期分别处在不育和可育温度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温度条件(12~16℃)下,花粉粒多数败育,I2-KI染色不着色,染色不均匀,约1/3花粉粒发育至单核中后期或双核早期发生败育,大部分花粉粒发育到二核后期或三核期发生败育(染败),两个系的花粉粒碘染败育率分别为98.7%和99.0%,花粉萌发势分别为0.7%和0.5%,花药不开裂、不散粉,自交结实率均为0;可育温度条件下(正常分蘖穗为18~22℃,再生分蘖穗为20~25℃),花粉粒多数正常,花药能正常开裂、散粉,花粉粒在这两种可育温度条件下碘染的败育率无差异,均约为20%.花粉萌发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3017—310由60.7%增为71.5%。A3017-312由27.4%提高为63.1%;自交结实率(国际法)为34.6%~113.7%。A3017—310和A3017—312株系来源于同一组合的F6代,它们在不同的可育条件下,育性恢复程度有所不同,表明YS型温敏不育系在育性转换为可育后控制自交结实的遗传机制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及其杂种F1的育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小麦雄性不育系BNS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采用BNS分期播种、F1正常秋播的方法,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或稍早秋播时BNS表现高度不育,国内、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0.23%~1.77%、0.27%~4.06%,晚播时不育转换成可育,临界播期为10月17日;(2)BNS年际间不育性遗传稳定,且雌蕊活性正常,极易接受外来花粉,国内、国际法饱和授粉结实率分别为79.94%~85.26%、93.58%~100.20%;(3)BNS花粉碘染为圆败型,F1花粉碘染有典败、染败和正常三种类型;(4)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32个F1代中,有3个组合的国际法结实率<5%,花粉败育率达96%以上,29个的自交结实率为6.28%~156.57%(国际法),其中BNS/SN055525的恢复度最高,国内、国际法结实率分别为95.85%、156.57%,花粉败育率仅为2.02%,结实正常.综上所述,BNS具有早播或正常播不育、晚播可育的特性,且不育性能够稳定遗传,在常规品种(系)中可筛选出高恢复度的恢复系用于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4.
杂交F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的相关性[x1]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与虫食粒数、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茎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感(9001×85164)、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虫食率与荚皮颜色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发现,虫食率与茸毛密度正相关性极强.由此表明,矮杆主茎节数少、单株粒数少、籽粒小、直立性强不倒伏、荚皮颜色浅、茸毛密度小的大豆品种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产卵和危害,有降低虫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了同源四倍体水稻紫粳 4x花粉的发育过程及其败育时期和方式。在成熟花粉中正常花粉只占45.5%,还有54.5%的花粉在发育过程中发生败育。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如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形成异常二分体及二分体分裂不同步等现象。绝大部分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小孢子期和二胞花粉晚期。在败育花粉中典败花粉粒占21.4%,圆败花粉粒占5.0%,染败花粉粒占28.1%。导致紫粳 4x花粉败育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些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从而进行异常分裂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设置高油×高油、中油×高油和中油×低油3种组合,对各组合F1、F2代单株油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早世代群体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组合亲本油分含量对F1、F2代单株、群体油分含量和F2代群体油分含量数量特征及含量频率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亲本油分含量与F2代群体油分含量呈显著相关.不同油分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F2代单株及群体油分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已经发现二倍体马铃薯(2n=2x=24)联会消失突变体可以相当高的频率产生能育的2n 花粉粒。可以认为这样的2n 花粉粒是通过整个染色体组均衡分裂产生的,所以是第一次减数分裂重组(FDR)的产物。在联会销失突变体中,第二次减数分裂重组(SDR)配子的染色体数不平衡,导致其败育,所以可育的2n 配子就构成了一个同型的 FDR 配子群体。在6个杂交组织的306个后代个体中,发现了76个联会消失突变体,其中有23个花粉育性超过了20%。一些这样可育的突变体已成功地用作父本材料。几乎所有可育突变体均来自其双亲都可产生2n 配子的组合。另一种情况是在两个以正常亲本(只产生 n 花粉)与2n 花粉亲本的组合中,几乎所有突变体或是雄性不育,或是花粉育性低于20%。已经发现联会消失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减数分裂核重组的遗传机制还不清楚。尽管在育种上应用联会消失基因有一定困难,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以西农979为对照,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制片等方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小孢子发育过程及成熟花粉粒育性表现,并套袋自交,于成熟期统计结实率。结果发现,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仅有2.15%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异常,其余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但小孢子由单核期进入二核期后,生殖核和营养核先后降解,导致无核小孢子的出现,其比率为77.04%。成熟花粉粒经1% I2-KI染色后显示异常的花粉粒比率高达94.8%,其中包括圆败、典败和染败类型,但以染败型为主。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套袋自交结实率为2.5%。上述三方面的研究结果彼此相符,据此认为,小孢子由单核期进入二核期后,生殖核和营养核先后降解导致无核小孢子的产生是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的主要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豆光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日照条件下雄性可育株88-428为对照,对其短日照条件下雄性不育株88-428BY小孢子发育全过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1)88-428BY有三个败育时期,单核小孢子中期为败育的关键时期.一是减数分裂期,在双线期后期出现严重的配对松弛现象,细胞异常率达99%;而在减数分裂其它各时期不正常比率较少,仅为2%-6%.整个减数分裂期约导致近9%的花粉母细胞败育;二是单核小孢子中期,出现花粉细胞质稀薄式解体、药壁组织提前加厚、药壁层次不清的败育现象,此期败育的花粉达89.3%;三是二胞花粉晚期,无淀粉或淀粉积累不完全,导致近10%的花粉败育.(2)败育度,细胞学上败育率达100%,因为笔者所采的花蕾均在第五节位以上,此与形态学上第五节位上无荚果形成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Y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BNY是新发现的小麦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为了进一步确定BNY的育性敏感时期,对BNY和CK(温麦6号)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BNY不同蘖位、穗位、花位的花粉败育率存在差异,小分蘖败育率高于大分蘖,大分蘖高于主茎;同一穗不同部位的小穗花粉败育率差异不明显;同一小穗不同花位花粉败育率差异明显,下位小花败育率显著高于上位小花。自交结实率主茎穗高于大分蘖穗,大分蘖穗高于小分蘖穗,但均显著低于CK;主茎穗与大分蘖穗的自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而小分蘖穗与主茎穗及小分蘖穗与大分蘖穗的自交结实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大豆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以农  李云荫 《大豆科学》1989,8(3):271-275
1986—1987年间,用LI-1600稳态气孔计测定大豆7个品种叶片蒸腾速率表明:大豆开花期叶片蒸腾速率高于结荚期。植株中上部节位叶片蒸腾速率较大。一日中蒸腾速率高峰值在14时,日进程呈单峰曲线。供试品种间蒸腾速率存在差异,尤其高产品种中午叶片蒸腾速率明显高于老品种。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呈负相关,与光量子流密度、叶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咖啡光合速率生理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不同荫蔽度下,大田咖啡叶片的各生理参数值具明显差异: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密度和干湿重比都比无荫蔽的为最大,95%荫蔽度的最小,40%荫蔽度的居中;气孔张开率和水势则以无荫蔽的为最小,95%荫蔽度的最大,40%荫蔽度居中。(2)无荫蔽和40%荫蔽地咖啡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曲线,14:00强光下出现“午休”,而95%荫蔽地咖啡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没有“午休”现象,峰顶位于1  相似文献   

13.
大豆杂交成活率与气象因子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卫东 《大豆科学》1990,9(1):83-87
在大豆开花期内,同一杂交者于同一地点,用同一组合,在每天20时去雄,次晨8时授粉。用杂交成活率及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统计分析,证明8时授粉时温度,20时去雄后相对湿度及授粉之日日照时数是影响杂交成活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其最适指标是8时23.8℃温度,20时55%相对湿度及授粉之日3.18小时日照。本地区大豆开花期8时高温,20时高湿及日照过多是影响杂交成活率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5个普通亚麻种为材料进行含油率选择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株结实果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有效分茎数、主茎分枝数、不实花果数6个相关性所构成的选择指数对含油率进行综合选择的效果最好。用该选择指数对5个参试品种评审结果表明,喀什7331是综合性状优良的最佳油用型品种,瑞典3号是综合性状最差的低含油率品种。  相似文献   

15.
用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大田条件下四个咖啡品系:中粒种21、中粒种24—11、中粒种24—2和小粒种S288的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系的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气温、叶温、VPD和相对湿度显著相关,其中,与太阳辐射呈直线关系,与气温、叶温和VPD呈指数曲线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抛物线关系。据此求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五个环境因子对各品系蒸腾速率的影响各异,影响各品系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中粒种21为VPD和相对湿度,中粒种24—11为太阳辐射和VPD,中粒种24—2为太阳辐射和气温,而小粒种S288为太阳辐射、气温和相对湿度。依主要影响因子拟合出四个被测品系蒸腾速率的多元回归方程。由此多元回归方程估算得到的各品系蒸腾速率的多天平均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6.
李卫东  段贵娥 《大豆科学》1996,15(4):362-366
本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对夏大豆6种不同去雄授粉时间的杂交成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各方法及杂交成活率依次为:(1)下午去雄授粉62.5%,(2)下午去雄授粉次晨再授粉55.8%,(3)下午去雄次晨授粉48.3%,(4)下午去雄次日下午授粉45.8%,(5)下午去雄第三日晨授粉32.5%,(6)晨去雄授粉21.7%。方法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们选用9个栽培红花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含油率选择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诸性状中,对含油率的影响以种壳率最大,其次是分枝高和株高。通过种壳率进行间接选择,可有效提高含油率。这3性状综合选择,对提高含油率的效果大于单性状相关选择的作用。采用分枝高、百粒体积、始花开花天数、种壳率4性状构成的选择指数对含油率进行选择时的效果最好。用该选择指数对9个参试品种评审结果表明,油酸李德是综合性状优良的最佳油用型品种,夫里奥和AC—1次之。UC—26和张掖无刺是综合性状最差的低含油率品种。  相似文献   

18.
大豆生殖生长时期,去荚植株的比叶重随生育进程增加的幅度较大,但叶片光合速率和全N含量(%)在去荚后短期内低于对照,随后尤其R_7和R_8期则显著高于对照。去荚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鼓粒末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光呼吸速率。 荚果生长在一定时间内确能提高叶片光合速率,鼓粒末期叶片光合速率的明显降低是衰老的主要征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提高橡胶树多倍体诱导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暴露条件和暗处理条件下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RRIM600,PR107,GT1,海垦1,海垦2,天任31-45,红星1和93-114等15个无性系的萌动芽,已全部诱导产生形态稳定的多倍体。经细胞学鉴定,这些多倍体无性系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大多为72条。在暗处理条件下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嫩芽,诱导率可高达60%,个别无性系高达100%。研究了多倍和二倍组织占不同比例的嵌合枝条在生长过程中的消长特点,发现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嵌合体的生长都是向着有利于二倍组织的方向发展的。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暗处理诱导法,只需处理个别植株韵少量萌动芽,即可获得人工诱导的多倍体,这种多倍体在不同程度上夹杂着少数的二倍性细胞,因而只能称为外部形态稳定的多倍体,即“外稳型多倍体”。只有经过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在有性繁殖中不再出现二倍体时,才能称为遗传型稳定的多倍体。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吸收化肥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5NH4)2SO4作为标记氮肥,设三个氮肥量,对大豆植株地上部的氮肥吸收率加以研究,结果表明,高氮肥能促进大豆植株对化肥氮的吸收,在低氮处理下,子粒对化肥氮的吸收率更高;大豆各部位间相比,叶片对氮肥吸收率最高,茎、荚果次之,叶片、茎的氮肥吸收率随大豆生长发育而逐渐降低,荚果则呈现高-低-高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