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针对工厂化育苗中经常出现的徒长现象,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底水浇施下番茄穴盘苗徒长的情况及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底水浇施一定浓度的矮壮素对番茄穴盘苗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穴盘苗的整个苗期生长中一直存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秧苗质量随矮壮素添加浓度的增高而提高,但当矮壮素浓度达到150 mg/L左右时,秧苗质量开始下降。矮壮素底水浇施可有效控制番茄穴盘苗徒长,使其茎杆增粗,叶片变大,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增强,在形态上和生理上都趋向于壮苗的要求。其中以施用100 mg/L浓度的矮壮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茄子穴盘苗为试验材料,探讨贮运过程中外源葡萄糖处理对其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运条件下外源施用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以降低茄子穴盘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提高幼苗壮苗指数、可溶性糖含量及保护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抗逆性,利于贮运过程中穴盘苗质量的保持。综合形态和生理指标,最适于茄子穴盘苗贮运的外源葡萄糖浓度为4.8 mmol·L~(-1)。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生长调节剂对冬季日光温室番茄穴盘苗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和矮壮素对番茄进行浸种或子叶期、二叶期喷施处理,研究其对株高、茎粗、干重、鲜重、壮苗指数、叶绿素SPAD值、根系活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二叶期喷施处理效果最好,其中50 mg/L的浓度下,秧苗株高较对照显著降低,壮苗指数提高,叶绿素SPAD值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且操作方便,适宜在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辣椒‘中椒6号’品种为试材,研究潮汐灌溉3个供液高度(1、2、3 cm)对基质吸水速率、幼苗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液高度增加,穴盘基质吸水速率提高;在子叶平展期,辣椒穴盘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根体积等生长指标和壮苗指数在3个供液高度间差异不显著,进入真叶生长期,各供液高度间穴盘苗的茎叶和根系发育差异逐渐加大,至7叶1心期,供液高度为2、3 cm时,穴盘苗生长发育指标和壮苗指数显著优于1 cm供液高度,且穴盘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在2 cm供液高度时最高;进一步分析水分利用率,2 cm供液高度最大,3 cm供液高度次之,1 cm供液高度最小。综合考虑幼苗生长发育指标与水分利用率,辣椒穴盘育苗适宜的潮汐灌溉高度为2 cm。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肥料及不同施肥水平下矮牵牛呼吸速率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尿素)后,与清水对照相比,矮牵牛根系呼吸速率受到显著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高。磷钾肥(磷酸二氢钾)对矮牵牛根系呼吸速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胁迫。微肥提高了根系呼吸速率,且随着微肥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在不利条件下培育黄瓜幼苗易产生的徒长、根系细弱发育不良等问题,采用穴盘育苗试验,以早春‘新发现’黄瓜品种为试材,底水灌溉质量分数为10、50、100mg·kg-1缩节胺(DPC)及30、60、90mg·kg-1复硝酚钠,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缩节胺和复硝酚钠对黄瓜穴盘苗壮苗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0mg·kg-1的缩节胺和30、60mg·kg-1的复硝酚钠对黄瓜穴盘苗的壮苗指标及生理指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29.03%、12.13%和6.14%。但高质量分数的缩节胺及复硝酚钠对黄瓜穴盘苗有抑制或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100mg·kg-1的缩节胺处理的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比对照降低37.26%和41.36%。缩节胺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10mg·kg-1左右,而复硝酚钠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30~60mg·kg-1。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水平对南瓜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对不同施肥水平下南瓜穴盘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对所测南瓜穴盘苗CAT活性影响较大,使CAT活性增高。在苗龄30 d时,施用5 000 mg/L氮肥使CAT活性达到最大值。在南瓜幼苗期,施用5 000 mg/L和10 000 mg/L氮肥的幼苗CAT活性并无明显差异。磷钾对南瓜穴盘苗的CAT活性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微肥对南瓜穴盘苗的影响也较小,CAT活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黄瓜穴盘苗生长过程及壮苗指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工厂化穴盘育苗的精确管理,以黄瓜穴盘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穴盘苗的生长过程和壮苗指数模拟.将黄瓜穴盘苗生长划分为发芽、子叶、1叶期、成苗等4个阶段,采用生长度日法建立了黄瓜穴盘苗生长进程模拟模型,确定了黄瓜穴盘苗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度日参数.采用Schumacher曲线模型,建立了基于生长度日的黄瓜穴盘苗壮苗指数模拟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甜椒穴盘苗壮苗指数及其与苗期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各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及比值与幼苗质量的关系分析 ,确定了少数最有代表性的数量性状指标 ,找出了适合甜椒穴盘苗的壮苗指数为 :(茎粗 /株高 +根干重 /地上部干重 )×全株干重。同时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分析两种方法对壮苗指数与相关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除茎粗外 ,其余性状均呈高度正相关 ;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对壮苗指数具有决定性的正向直接作用 ,茎高则具有负向直接作用 ;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与壮苗指数的关联度最大。甜椒穴盘苗壮苗应具备干物质含量高 ,根系发达 ,茎高适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不同波段紫外辐射增强对黄瓜穴盘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L.)穴盘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波段UV辐射增强对黄瓜穴盘苗的生长发育指标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UV辐射3个波段中,UV-A辐射不能抑制穴盘苗徒长;UV-B辐射株高比对照降低16.63%,壮苗指标和根冠比最高;UV-C辐射株高比对照降低23.27%,干物质含量比对照下降12.57%,G值和根冠比低于对照,抑制黄瓜根系生长。UV辐射降低黄瓜穴盘苗的光合作用,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因而UV-B为最佳的辐射波段。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水平对南瓜根冠比和壮苗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南瓜有机基质穴盘苗的根冠比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后,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地下部生物量较对照明显减少,根冠比降低。磷钾施用后,幼苗地上部生物量有所增加,地下部生物量前期不及对照,后期稍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根冠比与对照接近。微肥施用后,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变化不大,但地下部生物量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根冠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生物固氮菌肥施用于大棚菜地的南瓜上,在只施有机肥不施含氮化肥条件下,表现为促进南瓜早期生长,提早开花,增加结瓜数和产量;而在施有机肥基础上施用含氮化肥条件下,则表现为早期生长缓慢,开花期推迟,结瓜数减少,但瓜型较大,单瓜重最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的灌水和施肥处理,研究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光合特性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与施肥因子对南瓜叶片的光合特性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在水分胁迫的情况下,肥水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水分较低的情况下,二者表现互为限制条件的协同作用;在水分较高的情况下,肥水交互作用转变成顺序加和作用。其中单因素效应大小表现为:氮〉水〉磷,耦合效应大小表现为:氮与水耦合〉氮与磷耦合〉磷与水耦合。在水分适宜时,适宜的施肥量(施氮量50kg/hm^2、施磷量35 kg/hm^2)可以提高南瓜光合速率和产量,不施肥或施肥量过高都会影响南瓜光合速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多用型甘薯济薯21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多用型甘薯济薯21的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的济薯21鲜薯产量最高,各施氮处理的薯块鲜重显著下降,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鲜薯产量降低16.92%~20.92%,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肥提高了济薯21的出干率,降低了甘薯收获指数,提高了薯块和茎叶含氮量与吸氮量。当施氮量为90 kg/hm2时,济薯21的出干率、薯块含氮量与吸氮量达最大值。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施用氮肥虽然能促进济薯21对氮的吸收,但对产量的增加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肥料配施对甜椒穴盘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研究氮磷钾肥料配施对甜椒穴盘苗壮苗指数的影响。通过测定甜椒壮苗指数的试验参数,建立壮苗指数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的函数模型,确定最佳施肥配方方案。结果表明:甜椒穴盘育苗最佳氮磷钾施肥方案为硫酸铵1.0~1.5 kg/m3,过磷酸钙1.5~2.5 kg/m3,硫酸钾2.0~2.5 kg/m3。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机械穴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常规稻品种中嘉早17和杂交稻品种株两优189,利用2BX-10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械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为165 kg/hm2的相同条件下,穗肥用量为总量的20%时比30%的产量显著下降;穗肥为总量的30%,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增加苗肥用量促进分蘖;苗肥用量达40%时,分蘖高峰值最大,无效分蘖大量发生,成穗率显著下降。最高茎蘖数与苗肥施用量显著正相关。中嘉早17的有效穗因苗肥和分蘖肥的不同用量影响差异很小。株两优819有效穗数则随着苗肥用量的增加有效穗增加,但成穗率下降。株两优819叶面积指数高于中嘉早17,叶面积指数达高峰后,中嘉早17下降量少,株两优819叶面积指叶面积指数下降很快。增施苗、蘖肥对干物质总积累量影响的差异不大,但是重施苗肥、不施分蘖肥、少施穗肥的处理,其干物质总积累量显著减少。苗、蘖肥占总用量30%时,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机械穴直播早稻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以m(基肥)∶m(苗蘖肥)∶m(穗肥)=4∶3∶3为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西北半干旱区温室蔬菜灌水施氮不合理等问题,通过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处理,探讨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产量和水氮高效利用与水氮供应的关系,揭示根系生长分布对灌水施氮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提高蔬菜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施氮灌水处理的田间试验,以“金童”小南瓜为供试作物,设置3个总灌水量水平:常规灌水(高水W3、1 500 m3•hm-2)、常规灌水减27%(中水W2、1 100 m3•hm-2)、常规灌水减54%(低水W1、700 m3•hm-2)和3个施氮量水平:常规施氮(高氮N3,350 kg•hm-2)、常规施氮减28.5%(中氮N2,250 kg•hm-2)、常规施氮减57%(低氮N1,150 kg•hm-2),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9个处理,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水氮供应对温室小南瓜根系生长分布、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小南瓜90%根系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系密度呈指数下降;当灌水量相同时,低水(W1)和中水(W2)处理根系长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而高水(W3)处理根系长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氮量处理小南瓜产量差异不显著;与高氮(N3)处理相比,低氮(N1)和中氮(N2)处理小南瓜根系长度、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量超过1 100 m3•hm-2时,小南瓜根系长度和产量均有所下降;随着灌水量增多,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下降,低水中氮(W1N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35.59 kg•m-3;灌水量较高(W2和W3)时,氮素利用率(NUE)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灌水量较低(W1)时,低氮和中氮处理氮素利用率显著高于高氮处理;灌水和施氮对小南瓜总根长作用表现为:氮素作用>水分作用>水氮交互作用;细根(直径小于2 mm根系)根长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小南瓜产量与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之间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结论】灌水和施氮过高或过低均可以导致小南瓜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以及根系各项特征参数显著降低,中水中氮(W2N2)处理小南瓜产量和根系各项特征参数均达到最大值;不同水氮处理主要通过对细根根长的影响进而影响小南瓜的产量。综合考虑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以及根系生长分布,灌水量为1 100 m3•hm-2、施氮量为250 kg•hm-2为小南瓜较优的灌水施氮组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定额下氮肥施用时期对甜菜生理指标、灌溉水生产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为甜菜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个灌溉定额,副区为5个氮肥施用时期(纯N总量一致120 kg/hm2)。【结果】同一氮肥施用时期,随着灌溉量的减少甜菜Pn、Er、茎叶干重、根干重、总干重、单根重、产量、产糖量(除N4处理)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呈下降趋势,甜菜含糖率、产量增产率、灌溉水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有提高;同一灌溉量,随着氮肥施用时期的后移各项测定指标先增后减,N4处理补偿指数最优,灌溉定额4 650比5 850 m3/hm2甜菜各项指标补偿指数提高-1.6%~27.5%。【结论】在北疆甜菜产区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为:灌溉定额4 650 m3/hm2,氮肥基施1/2,7月中旬追施1/2。  相似文献   

19.
冷浸田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水稻田,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以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氮肥用量和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西南地区冷浸田合理的氮肥管理提供依据.试验设5个氮肥施用水平:0(N0),90(N90),120(N120),150(N150),180(N180) kg/hm~2, 3个氮肥运筹方式,即底肥:分蘖肥:穗粒肥氮肥施用比例分别为60∶40∶0(T1),40∶60∶0(T2)和40∶20∶40(T3),以及控释氮肥1次施用处理(T4).结果表明, N120,N150和N180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N0和N90处理,其中以N150处理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9 466.65 kg/hm~2和30.75%,氮肥的回收利用率比N120和N180处理高2.37,3.54个百分点,且N15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显著高于N120和N180处理. 3种氮肥运筹方式及控释氮肥处理间水稻产量、生物量及籽粒氮素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氮肥采用底肥∶分蘖肥∶穗粒肥=60∶40∶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结实率、每穗粒数均高于其余氮肥运筹及控释氮肥处理.鉴于西南地区的冷浸田氮素水平和基础地力较高,施氮量宜为120~150 kg/hm~2;氮肥运筹以普通尿素按底肥∶分蘖肥∶穗肥=60∶40∶0施用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山9818为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与追氮时期对高产、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山9818生理指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氮肥用量及氮肥后移技术可使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减小、维持较高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相对延长,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及蛋白质含量、吸水率、湿面筋含量等也得到了提高;不同处理间的面团稳定时间变异最大,其次为面团形成时间,这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对这些指标影响较大,而沉降值和吸水率变异系数最小,湿面筋变异系数均较小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