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黄土高原区复垦村庄山西省泽州县西郜村为研究区,采集和测定了村庄中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从土壤的物理、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元素3方面构建了复垦村庄肥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将粗糙集理论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复垦前后村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村庄复垦活动有效提升了区域的土壤肥力,但复垦耕地的土壤肥力与标准耕地之间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地类的土壤肥力改良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旧宅的改良效果最好,菜地的改良效果相对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村庄进一步开展土壤肥力提升改良活动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耕地挖损破坏是耕地破坏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研究耕地挖损破坏程度划分标准,可以为完善耕地破坏鉴定标准和办法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以为管理部门开展耕地破坏鉴定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基于耕地挖损破坏的内涵与形式,从耕地挖损破坏对耕地种植条件尤其是土壤条件的影响及挖损耕地恢复成本两个角度,以挖损深度、挖损破坏的土壤层次和挖损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为划分指标,将耕地挖损破坏程度划分为轻度破坏、中度破坏和重度破坏三种。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挖损深度小于30 cm或仅挖损至耕地犁底层但心土层完好或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小于0.5,属于轻度挖损破坏;挖损深度介于30~60 cm之间或仅挖损至心土层但底土层完好或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介于0.5~1之间,属于中度挖损破坏;挖损深度大于60 cm或无典型土层存在或耕地恢复成本收益比大于1,属于重度挖损破坏。  相似文献   

3.
五阳矿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的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在潞安矿业集团五阳矿区采煤塌陷地上,按照混推和剥离两种复垦技术,分复垦种植l年、3年和5年进行采样,对不同复垦技术及时间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机质、氮、磷、钾)和重金属元素(镉、铅、铬、汞)含量以及物理性质(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团粒结构)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剥离复垦耕地的土壤肥力基本保持不变,耕层养分高于底层,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混推复垦耕地的土壤肥力低且不匀,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提高地力;3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矿区粉尘和污水影响,与土地复垦技术和年限关系不大;4平川地区采煤塌陷地的复垦采用剥离复垦的效益较好。这为合理确定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和地力恢复时间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产建设中的耕地损毁类型有挖损、塌陷、压占、污染四种,耕地损毁的原因不同,复垦流程就存在差异。为保证耕地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生产建设中被损毁耕地复垦流程进行共性和特性分析,分离出不同损毁类型耕地复垦过程中共有与特有的复垦流程,分别计算共性与特性分析中耕地复垦流程的复垦成本,将特性分析中不同损毁类型耕地的复垦成本与共性分析复垦成本相加,可得不同损毁类型耕地的复垦成本,为耕地复垦保证金的差异性收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cm土层;0~10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em土层。(3)在0~10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空心村土地复垦后不同年限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空心村土地整治质量,科学指导复垦耕地培肥及管理,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空心村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复垦年限村庄复垦前后土壤及周边荒草地土壤样品,选取物理、化学等8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1)复垦前后及周边荒草地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容重0.028,质地0.75,pH值0.016,电导率0.041,有机质0.303,全氮0.159,速效磷0.159,有效钾0.159,CR<0.1,符合一致性检验;(2)村庄复垦前平均肥力指数为57.67,复垦后最高肥力指数为72.91,平均值达到68.59,不同利用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现为:空心村复垦后>荒草地>空心村复垦前;(3)空心村复垦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复垦年限正相关,复垦后肥力改良指数平均值为20.08%;(4)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影响最大,与土壤综合肥力的指数相关系数R 2为0.5246,因子间影响大小表现为: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全氮>电导率>pH值。综上,复垦可提升空心村土壤肥力,在复垦过程中调控有机质含量可较快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农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潜力大,是补充被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复垦要兼顾质量和效率,耕地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同时对评价复垦的宅基地的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天津市西青区农村宅基地土壤、复垦后宅基地土壤和普通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11种评价因子,通过野外调研采样、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获取实验数据,利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复垦后宅基地土壤与耕地土壤的数据验证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可靠性,然后对天津未复垦宅基地土壤的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得到宅基地土壤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等级为4.41级,对应八九等地。宅基地土壤与耕地土壤相比在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较低,复垦时应适量地增加富含氮、磷、钾、有机质等肥料或者化肥的施用,土壤容重和粒径差距较大,复垦时应着重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应注重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下多种土壤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程度,采集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排土场3种复垦模式(刺槐林地、白榆林地、草地)和荒裸地的0~5,5~10,10~20和20~30 cm 4个土层的土壤,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法分析排土场3种复垦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相关性。3种复垦模式与荒裸地比较,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显著提高(P0.05)。相同深度白榆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复垦模式,且土壤肥力较高;同一样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第1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0.998,表明综合土壤酶活性因子与综合土壤肥力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采用种植白榆的复垦模式对露天矿排土场土壤改良效果较好。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酶中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与土壤肥力相关性显著。典型相关变量组可以作为海州矿排土场土壤酶和土壤肥力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破坏土地的再利用问题一直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煤矿复垦土壤质量进行现场调查,建立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其耕地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垦土地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土层厚度不均匀,土壤石砾含量过高,地块边坡存在安全隐患和配套水利设施不完善等;储煤场复垦后基本上达到耕地标准,矸石场和主井场未达到耕地标准。  相似文献   

10.
高潜水位矿区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热导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东部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复垦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挖深垫浅复垦、充填复垦、预复垦3种复垦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的分布及原因。在3种复垦方式典型样地上开挖剖面,分别取0—20,20—40,40—60cm土层土样,经实验分析观测土壤热导率及相关物理指标。结果表明:(1)复垦方式、剖面层次和二者交互作用均是使热导率产生显著差别的因素(p0.01),对土壤热导率总体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86.8%,89.6%,71.9%;(2)土壤热导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型变化趋势;(3)复垦可以显著(p0.05)影响土壤热导率大小,并增加其在不同剖面层次上分布的差异;(4)在含水量和温度差异不大的条件下,土壤容重在1.205~1.593g/cm3时,砂粒含量为影响热导率的主要因素,当土壤容重在1.604~1.813g/cm3时,容重为影响热导率的主要因素。与未塌陷耕地相比,复垦土壤热导率偏低,在土层间分布差异性增加,因此应综合考虑容重和质地,从降低土壤容重的角度入手,改良复垦土壤热导率。  相似文献   

11.
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两淮煤矿区复垦状况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合理人工干预,快速有效提高复垦土壤生产力,本研究以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分析,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特定基因片段V4 区域,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冗余分析、方差分析、肥力指数、回归模型方法,对矸石充填土壤不同复垦方向的土壤细菌优势群落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索,明晰土壤细菌群落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响应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组成上,不同复垦方向对细菌优势群落分布并无显著性影响,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菌群为主要优势菌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层面上,表层土壤微生物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匀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微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复垦方向不存在显著性差异,Shannon_Wiener指数介于5.23~6.91之间,Chao1指数为867.1~5436,Pielou指数介于0.79~0.84之间,表中层同深层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差异性。TN、SOM、AP和AK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肥力因子,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奇古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同链霉菌属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一定程度上可将二者的相对丰度作为评价复垦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研究成果可为两淮矿区矸石充填复垦土壤在微生物层面提高肥力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子长县沟道土地的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对土壤垂直剖面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内的台地、滩地、坝地、草地等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并与沟道内新造耕地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在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7个土壤肥力指标测定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斑块状分布于沟道内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其土壤肥力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对比陕西省土壤肥力划分标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内各种土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处于低水平,其中新造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最低的第8级;各地块的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含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草地、滩地和台地的速效磷含量相对较高,可达到4或5级肥力水平;各地块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等级相对其他肥力元素较高,速效钾含量以新造耕地和低龄坝地较低。由于有机质、氮、磷等肥力元素含量水平低,从而导致新造耕地和低龄坝地的综合土壤肥力质量也较低。因此,对沟道新造耕地不仅要做好复垦、平整、侧蚀水毁防治等工程,同时还应重视后期土壤肥力培育工作,采取科学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高潜水位煤矿区完整复垦周期的土壤碳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济宁高潜水位矿区的充填复垦区内,分析完整复垦周期的土壤碳演变特征。通过从塌陷地(M1)、复垦年限为0,3年的复垦耕地(M2、M3)以及正常耕地(M4)采集土样并检测土壤全碳(TC)、有机碳(SOC)、有机碳密度(SOCD)、有机碳组分(WDOC、POC、MOC、LFOC、HFOC、MBC)及稳定性同位素(δ13C),研究不同复垦周期阶段下土壤碳空间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塌陷地的TC、SOC、SOCD和各有机碳组分含量较低。经过复垦措施期后,SOCD在复垦当年就恢复到正常耕地的水平,TC和SOC含量随着复垦年限不断增加。WDOC、POC、LFOC、MBC等组分恢复速率较快,MOC和HFOC恢复周期较长。(2)TC、SOC、SOCD和各有机碳组分的恢复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缓。(3)复垦土壤的δ13 C均值在不同深度间的差异较小,而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偏大,说明复垦土壤层次不明显且同一层次间土壤来源混乱。从整个复垦周期来看,复垦工作虽具有"碳汇"作用,但会对土壤层次造成破坏。建议进行塌陷地治理时,尽量采用对土层扰动较小的复垦方式,对表土剥离和回填工序进行优化和监督,从而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土地复垦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改善煤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该文对复垦土壤质量进行了综述,主要对土壤重构的方法;重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重构土壤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目前土壤重构的方法分为充填重构和非充填重构,非充填重构包括土地平整、修筑梯田、挖深垫浅、深沟台田等方法;充填重构根据充填材料的不同分为粉煤灰、煤矸石、河湖泥和垃圾充填。重构土壤的理化性状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土壤容重、含水率、结构和主要养分变化的研究上,在粉煤灰、煤矸石充填的土壤上有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部分研究证明重构土壤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5.
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形态发育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土壤的形态特征含有丰富的环境信息,是环境变化与生态重建的重要依据,可以推断土壤发育的强弱。矿山复垦土壤为人造新土壤,可能构造出不同的土壤形态,复垦土壤形态特征的研究对复垦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复垦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定量评价复垦土壤形态发育状况。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用土壤剖面描述标准,构建了复垦土壤形态发育评价体系,进行土壤形态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形态发育指数HI(土层发育指数)和WPDI(土壤权重剖面发育指数)能够较好的反映复垦土壤与当地原状土壤的发育程度差异:复垦土壤土层发育指数HI和土壤权重剖面发育指数WPDI平均值分别为0.57、0.56,而当地原状土壤HI和WPDI的平均值为0.68、0.69,表明复垦土壤形态发育程度相对较弱;HI曲线形状异于原状土壤,表层HI高于其他土层,不同复垦方式的WPDI显示的发育程度序列为:充填复垦(外源土)>挖深垫浅>挖深垫浅(泥浆泵)>充填复垦(粉煤灰、煤矸石等);随复垦时间的延长,复垦土壤发育程度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复垦村庄土壤重金属污染损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泽州县西郜村的复垦村庄为研究区域,在分析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选择污染损失模型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确定区域优质耕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为背景值,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重金属对损失的贡献率,初步估算复垦村庄土壤重金属对复垦后耕地的污染损失率(重金属对复垦后土壤的损害程度)和耕地利用时重金属造成的经济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复垦村庄范围内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损失率在0.85%~1.37%之间,全区综合污染损失率平均为11.60%,污染等级均为Ⅱ级,土壤损失属于"良"水平;砷、铅和铬的污染损失率均大于1%,且与综合污染损失率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对于综合污染损失率贡献率较大,是主要的污染因子;通过污染损失模型估算出复垦村庄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于复垦后耕地每年造成的损失为4.37万元。污染损失模型对污染因子具有更强的分辨率,对于土壤污染的相对严重性判断更精确,评价结果有效地反映了复垦村庄整体的重金属污染损失状况,有助于复垦后耕地的重金属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利用方式下复垦土壤的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宁市粉煤灰充填复垦中的园地、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复垦土壤的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通过现场分层采集土样和室内化验指标,研究有机碳组分(WDOC、POC、MOC、LFOC、HFOC、MBC)在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3种利用方式的全碳(TC)、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均偏低于对照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之间TC、SOC和SOCD的大小关系均为复垦园地复垦林地复垦耕地。(2)不同利用方式之间有机碳组分差异明显(P0.05),SOC与各组分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且关系密切。通过对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重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现,MOC和HFOC的含量偏低是导致复垦土壤有机碳低于对照耕地的根本原因。(3)根据有机碳组分丰富度指数发现,复垦园地的组分在0—40cm土层恢复较好,复垦林地在40—60cm土层恢复较好,复垦耕地恢复效果一般。在0—60cm土层的综合指数上表现为复垦园地复垦林地复垦耕地。通过对3种利用方式的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济宁市平阳寺镇的粉煤灰充填复垦地中,利用成园地效果最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土壤肥力评价以及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土壤样点测试数据和耕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统计学方法,以耕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对耕地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并揭示耕地土壤肥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均有所增加,pH有所降低,且均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指数均值由0.25增长为0.54,增长率为116.00%,耕地土壤肥力由较低水平转变为中等水平,且总体变异程度和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2000年和2018年耕地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为总面积的83.92%和50.43%,广泛分布于除侯村镇和依庄乡之外的各个乡镇;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Ⅰ级和Ⅱ级面积减少,Ⅲ级、Ⅳ级和Ⅴ级面积有所增加,Ⅱ级转出面积和轻度增加的面积最大,但最高等级和高度增加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其面积比重分别为1.86%和3.34%。因此,曲周县土壤肥力受到自然本底特征与人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共同影响,有效地平衡与协调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有助于提升耕地土壤肥力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土地复垦类型及微地形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于指导土地复垦实践,控制复垦土地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以平朔露天煤矿排土场为例,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评价复垦类型与微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复垦类型对各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为显著,不同的复垦类型中,各项土壤养分含量排序均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及速效钾含量,耕地分别为草地的2.15~2.68倍,林地的1.48~1.78倍,对于土壤有效磷,耕地中的含量为71.24mg/kg,为草地的11倍,林地的4倍;(2)坡度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高程、坡向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较弱,表明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养分受坡度影响较大,而受高程与坡向的影响较小;(3)复垦类型与坡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同一复垦类型的不同坡度的土地养分含量存在差异,耕地的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在降低;同一坡度,不同的复垦类型条件下,土壤养分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耕地林地草地。  相似文献   

20.
马家塔露天矿区复垦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以神东公司马家塔露天矿为例,选择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pH值、含水率、紧实度、容重和EC9项指标对复垦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隶属度函数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采用指数和法评定土壤质量。在研究区划分了5个复垦年限,并且在复垦5a的土地上采集了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样品,分5个层次分别进行评价土壤质量。结果显示: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质量不断提高,并且表层高于下层;复垦后种植不同植被土壤质量差异较大,种植牧草、杨树较好,耕地和针叶树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