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荚期光照时间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荚期光照时间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为大豆主产区高油和高蛋白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大豆品种"东农434"和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为供试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荚期不同光照时间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结荚期光照时间对高油和高蛋白大豆的产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影响程度不同。随着结荚期光照时间的缩短,高油和高蛋白大豆产量明显降低,且高蛋白品种"东农42"的产量降低幅度大于高油品种"东农434"。适当缩短光照时间可提高2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结论】缩短结荚期光照时间对2个大豆品种产量的影响较明显,但对大豆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从濉溪县大豆生产的历程来看 ,大豆的产量低而不稳 ,且年际间变幅大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夏大豆生产期间淮北地区气候多变 ,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 ,其中以花荚期和鼓粒期的高温和干旱影响最重。通过分析提出了提高夏大豆单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探讨鼓粒期干旱对大豆品质和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为大豆后期田间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鼓粒期干旱使大豆蛋白质含量降低,降幅在1.2%~4.6%之间;大豆鼓粒期干旱使大豆脂肪含量上升,增长幅度在1%以内,大豆鼓粒期干旱使株高、百粒重、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在正常水分管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转DREB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旱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正常土壤水分管理下,根际土壤中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大豆VE、R1、R4期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抗旱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在VE和R1期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R1和R4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R1期土壤磷酸酶活性分别呈显著增高和显著降低趋势,VE和R4期磷酸酶活性分别表现显著降低和无影响的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蛋白大豆产量、蛋白产量与品种及栽培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不同施肥量、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大豆蛋白质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品种,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播期;蛋白质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郑92116,大豆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郑9007;在高肥力土地的情况下,施肥对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不大;蛋白质产量最高的配置为品种郑92116、施肥量为750kg/hm2、播期为6月5日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受到遗传因素、生态因素、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是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效的栽培措施也可以提升大豆品质.综述了大豆籽粒蛋白质遗传规律研究进展,并从播期、种植密度、水、肥料4个方面总结了栽培措施对大豆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在遗传方面,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在栽培方面,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受播期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影响大豆产量因子和不同因子水平对大豆生长指标影响等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密度、施肥对高蛋白大豆产量影响起主要作用[1],是主要因子,水分、收获期对高蛋白大豆产量有影响,但作用不如前三者明显,是次要因子[2]。提早播种(6月12日以前)促进大豆高蛋白高产;鼓粒期,特别鼓粒后期适当干旱有利于蛋白质积累。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对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发现大豆的生育期随着播种日期的延迟而缩短,大豆播期与生育期长短呈显著相关;不同播期对大豆的株高、主茎出叶数、叶面积指数均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株高、主茎出叶数、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为大豆主要消耗国之一,大豆产量下降会导致产需矛盾突出,直接影响畜牧业、食品行业以及我国粮油安全,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大豆产量是现阶段大豆生产的主要任务。该文主要研究了播期对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田间条件下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模拟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花期株高、干质量分别降低21.8%、77.0%,鼓粒期分别降低18.9%、20.8%;总体使大豆叶片的类黄酮、MDA含量增加,其中分枝期分别增加61.7%、35.2%,花期分别增加28.9%、37.4%,鼓粒期二者增加均不显著;使大豆分枝期、花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23.2%、35.9%和20.8%,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_2浓度升高;对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使分枝期叶绿素含量降低19.4%,但对ΦPSⅡ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抑制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使得CO_2利用率下降,最终抑制了大豆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著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著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开花后光照长度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开花后光照长度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及开花后各发育阶段长度与大豆化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光照长度对大豆化学品质有很大影响。光照长度的作用不仅涉及光合时间,而且与光周期本身的机制有关。长光照下大豆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上升,棕榈酸和油酸占脂肪的比例下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例有所升高,硬脂酸含量存在处理间的显著差异,但与光照长度的关系复杂。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的光照处理均对大豆化学品质有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化学品质性状与花荚期和鼓粒期长度关系密切,较长的开花后阶段有利于脂肪含量和亚油酸比例的提高。品种遗传特性对大豆化学品质性状的影响大于光照长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大豆结荚期和棉花花铃期持续受渍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SEW30值(地下水埋深水于30cm的累积值)增大,大豆和棉花产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之下,棉花花铃期受渍比大豆结荚期受渍对产量影响更敏感,这表明在产量形成的关键生育期大豆的抗清能力比棉花要强。棉花花铃期受渍对果节成铃分布和果枝成铃分布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结铃数和成铃数,从而造成棉花减产,随充分受渍持续时间不同,减产幅度在18.34% ̄  相似文献   

14.
刘连生 《农学学报》2014,4(11):19-22
为探讨在闽西北气候条件下,木薯套种大豆的最适播期,研究播期对大豆和木薯产量、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套种木薯条件下,大豆3 月17 日播种,大豆和木薯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432.5 kg/hm2和20511.0 kg/hm2,纯收入最高,达2350.50 元/hm2。因此,大豆3 月中旬播种,大豆和木薯的产量越高,农艺性状越好,产值越高。  相似文献   

15.
<正>选择适宜的播期能够使大豆充分利用水、光、气、热等气候资源,是大豆高产稳产的关键性措施。2012我们开展大豆不同播期试验,通过开展大豆不同播期试验,进一步明确嫩江县大豆早播始期以及适宜播期的上下限,了解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从而为科学指导大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试验基本情况与方法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含量4.1%,PH值5.8。前茬蔬菜。秋季浅翻深松整地,秋起垄。应用品种,黑河43号,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接受遮光胁迫对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遮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光及遮光强度对大豆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播种、3节期(V3期)、开花始期(R1期)和鼓粒始期(R3期)开始遮光至完熟期,遮光强度超过20%后,大豆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单株地上部生物量、百粒重及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早期(V3期以前)开始遮光50%至完熟期,大豆单株有效分枝数显著减少。3节期至完熟期遮光20%~30%、R5期至完熟期遮光20%~50%和全生育期遮光50%,大豆单株瘪荚数显著增加。对大豆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和小区产量影响,同一遮光强度,早期(V3期以前)开始遮光比中后期(R1期以后)开始遮光更显著,3节期(V3)开始遮光比全生育期遮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同一时期遮光,遮光强度强比遮光强度弱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严君  韩晓增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1929-1938
【目的】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大豆共生固氮系统及其根系系统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感知不同造成的。通过对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下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能提高大豆产量、结瘤和固氮的土壤无机氮浓度,即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大豆共生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为调控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预测氮肥对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分别在第一片复叶充分生长(V2期)、始花期(R1期)、始荚期(R3期)和始粒粒(R5期)一次性施用不同量的氮肥,从而形成不同无机氮浓度的土壤。利用获得的不同无机氮浓度土壤为供试土壤,对各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及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调查,明确大豆根瘤固氮和产量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响应,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氮肥及与大豆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下的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推进在R4期时达到最大值。R6期时大豆平均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表现为:V2期>R5期>R3期>R1期,较CK处理根瘤平均干重分别下降15%、18%、17%和32%;根瘤数量下降13%、18%、19%和20%;固氮酶活性下降19%、22%、23%和3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与R6期大豆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土壤无机氮浓度越大对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大。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R1期>R3期>V2期>R5期。除R5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与CK处理间的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外,V2、R1和R3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均显著地促进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均以N3和N4处理的生物量、株高、株荚数、株荚重、株粒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最大,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最大。不同生育时期不抑制大豆固氮同时还提高大豆产量的土壤无机氮浓度不同: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35.8 mg•kg -1;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58-91 mg•kg-1;R3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29.4-62.8 mg•kg -1;在R5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02.3 mg•kg -1。【结论】大豆对氮肥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大小,而土壤无机氮浓度大小的调节,除了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外还与大豆的生育时期有关系,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的需要进行调节。其中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春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春8号和华春6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对春大豆生育期、植株性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有明显的影响,2月25日至3月15日播种,大豆植株性状和产量表现较好,是最佳播种期;作为间套作种植,桂西北地区春大豆也可提早在2月上旬播种,以提高间套种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长期定位施氮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套作大豆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副因素为玉米、大豆施氮总量,设不施氮(NN:0)、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结果】种植模式对大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影响,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下的大豆CO_2排放通量在V5和R5出现峰值,R5期的大豆单作较玉米大豆套作的CO_2排放通量高13.45%;除V7和R8期外,大豆单套作的CH_4为吸收状态,在大豆生育期呈降低后增加的规律,在R2期出现最低值;大豆单作N_2O的排放通量高于玉米/大豆套作。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影响,套作下V5-V10期的CO_2排放通量为NNCNRN,R2和R5期为CNRNNN;套作下的CH_4排放通量表现为CNRNNN,V10期后为NNCNRN;V3-V10期的N_2O排放通量表现为CNRNNN。套作大豆产量比单作大豆高15.92%,有显著差异;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下大豆的产量则是以CN为最高,表现为CNRNNN,RN和CN分别比NN高24.97%和46.23%。套作玉米产量比单作玉米产量高3.98%,单作玉米的产量RN比NN和CN分别高128.51%和3.2%,套作下玉米产量CN比RN和NN分别高0.94%和61%。【结论】套作及减量施氮不仅能保证作物的产量,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增产。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4~2022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73个气象站对应县(市)渍害灾情史料、大豆产量资料及27个农业气象站大豆生育期资料,应用统计分组法构建大豆渍害样本减产率序列。通过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检验和置信区间阈值法,建立黑龙江省大豆渍害减产率等级指标并以预留的渍害样本验证指标。结果表明,大豆轻度、中度和重度渍害减产率下限值于出苗三真叶期分别为5.6%、10.3%、14.7%,于开花结荚期分别为6.2%、9.3%、14.2%。指标评价判识结果和历史灾情记录度吻合率达84%,可应用于黑龙江省大豆渍害影响定量评价。构建黑龙江省大豆不同生育期渍害影响定量评价指标,有助于实现黑龙江省大豆渍害影响评价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