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张禹丁杰于广安宿桂梅(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柞蚕微粒子病是由柞蚕微粒子虫(Nosemapernyi)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传染途径有母体传染和食下传染。长期以来,人们多重视母体传染而忽视食下传染,特别是柞蚕饲养...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俗名锈病、渣子病、底子病,是当前柞蚕生产,特别是种茧生产中危害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散布广,全国各蚕区均有发生;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1病原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于蚕体的组织器官而引起的疾病.这种原虫,属于微孢子虫科、微孢子虫属,寄生在寄主体内,以渗透方式摄取营养,破坏寄主的细胞.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分为:孢原质(即芽体)、裂殖体(即游走体)、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和孢子5种形态,即5个发育阶段,但只有孢子能在寄主体外存活,是该病的主要传播体.孢子为长椭圆形,一端稍粗,一端细,形似米粒.孢子长1.2~4.7um,幅宽1.1~2.1um.孢子表面无色,有微皱,折光性强,在光学显微镜下为淡绿色或淡蓝色.  相似文献   

3.
张小燕  王丽君  刘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593-16594
[目的]探明柞蚕微粒子虫能否侵染非天然性宿主菜青虫.[方法]通过对纯化的柞蚕微粒子虫进行添食菜青虫,分析了不同浓度下柞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的侵染力差异,并采用SYBR Green Ⅰ染液对菜青虫体液内的柞蚕微孢子虫进行染色,观察其形态.[结果]柞蚕微粒子虫在转宿主情况下能够感染菜青虫,并且在特定浓度下能够在菜青虫体内大量增殖.[结论]为进一步开展柞蚕微粒子虫的非天然性寄生宿主范围以及转宿主后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龄期的蚕儿进行攻毒,诱使微粒子病发生,从中探讨了微粒子孢子对不同龄期蚕儿的感染性,结果表明:食下病原越早发病愈早,感染力越强,但母蛾带毒率均为100%。探明了不同龄期食下传染与蚕期发病率和母蛾带毒的关系,为生产上防微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PCR分子诊断技术研究(11)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 N.b)。本文根据文献报道,选用了一对根据N.b孢子及其相近种属微孢子虫的SSU-rRNA保守区段设计的有效引物VIF/530R,从模拟感染不同浓度N.b孢子(3×101-7/ml)的蚕蛾、蚕卵的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PCR诊断技术的可检测灵敏度和对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诊断效果,为PCR分子诊断家蚕微粒子病的实用化研究提供参考。在本实验的DNA制备方法和PCR反应条件下,分别对由不同浓度N.b纯孢子抽提的DNA模板和不同浓度N.b纯孢子(3×101~7ml-1)分别与蚕卵、蚕蛾混合抽提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1)对N.b纯孢子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4N.bml-1(弱检测信号可到3102~3N.bml-1),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蛾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5N.bml-1,两者分别已超过或达到目前生产上用显微镜的检毒水平;(2)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卵DNA模板,VIF/530R引物不能有效地检出蚕卵中染毒的N.b孢子DNA信号,推测在蚕卵DNA抽提物里可能含有抑制PCR扩增的未明因素,而蚕蛾DNA抽提物里则无此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灰蜗牛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晓芬  王应和  胡祚忠  谈廷桂  陈义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50-16250,16261
[目的]通过控制桑园中昆虫等生物的传染环境,达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爆发。[方法]将桑园蜗牛镜检发现携带微粒子孢子的磨液添食家蚕后镜检,同时将家蚕微粒子孢子添食蜗牛后镜检。[结果]灰蜗牛携带的微孢子虫能够感染家蚕;家蚕微粒子孢子可以感染蜗牛。[结论]通过综合治理灰蜗牛,至少可以辅助控制和净化桑园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一株从家蚕体内分离获得的新微孢子虫(GXM2)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全面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GXM2添食感染家蚕的病症,以半数感染浓度(IC50)法测定GXM2对家蚕的食下感染力,镜检调查GXM2的胚种传染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2孢子的形态、血清学反应、生活史及内部结构.[结果]GXM2感染蚕体病症为:发病急,病程短(6~9 d),出现不蜕皮或半蜕皮症状,类似生理性病害.GXM2对家蚕(蚁蚕)的IC50为2.76×105个孢子/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4.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1.19%.GXM2呈卵圆形,大小为(2.49±0.10) μm×(4.19±0.15)μm.GXM2孢子在N.b免疫抗体血清中未能发生凝聚反应,其生活史中发现单核和双核并存,均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最后形成单核、双核两种成熟孢子;GXM2孢子的极丝有9~11圈,与N.b孢子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结论]GXM2对家蚕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危害性,与N.b异属异种,即要求进行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应采取分类检验处理技术,进一步完善广西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天蚕病害主要有3种类型,即核型多角体病(俗称脓病)、细菌性中毒软化病(俗称软化病)、微孢子原虫病(俗称微粒子病),上述病害对天蚕危害性非常严重,尤其是脓病和软化病,一般发病率为50%,严重年份可达80%.微粒子病,蛾期检出率为10%左右.为促进天蚕养殖业的发展,有效利用这一珍贵的物种资源,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避免病害在幼虫期的发生,笔者就上述3种病害的病原、病症、传染规律及预防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的传染规律过去研究的较少,柞蚕方面大都借助于家蚕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坐,作者从柞蚕的饲养特点出发,采用人工添食孢子,测定柞蚕微粒子孢子对柞蚕幼虫的感染力、感染量、感染时期与发病的关系及微粒子孢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柞蚕幼虫感染力的变化;发现了秋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面临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食下传染和蚕种带毒传染,防控环节多,防治难度大。本文总结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经营桑园和蚕室环境内家蚕微粒子病原消长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桑园家蚕微粒子病原消长和分布的调查,发现经营桑园内蚕微粒子病原的发生量为:收蚁前<收蚁<三龄盛食<五龄盛食,五龄期的发生量最大。在桑树上的分布量为:桑叶<枝条<树干;在桑园土层中的分布量:表层>1cm>2cm>3cm。对蚕室环境的调查分析认为:蚕室内存在着微粒子病原严重污染的情况;病原孢子的发生量在蚕室内随蚕龄增加明显上升;凡与桑叶相关的场所病原孢子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其它场所;种场外原蚕饲育区室病原孢子发生量高于场部。  相似文献   

12.
微粒子病是家蚕5大传染病之一,也是蚕业生产上唯一被列为检疫对象的蚕病.历史上法国曾因发生微粒子病而使法国蚕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博士研究认定,微粒子病原体经食下和胚种2种途径传染.因此世界上蚕种塑育、普种改平附为袋制,进而原种改袋制为框制,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云南省蚕业、蚕种生产的迅猛发展,原蚕区制种的大幅度扩大,微粒子病在一些地区发生和蔓延,而且危害严重.防治微粒子病已成为当务之急,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的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3.
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蚕锈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对该病一直沿用法国巴斯德镜检法进行防治,对控制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但柞蚕放养于野外,还有食下传染这一途径无法解决.为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柞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的研究,经过近10年对80余种药剂的筛选,研制出了治疗药剂--"蚕锈康",其使用浓度为0.10%~0.15%,吃药叶天数为12 d;最佳用药时期为3龄前."蚕锈康"对轻症胚种传染的治疗效果达77.7%,生产防治中的防效可达85%以上.该药具有对蚕安全,体色新鲜,增强蚕体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列举了86种昆虫微粒子病原,并阐述了家蚕等8种主要昆虫微粒子的寄范围,探讨了昆虫微粒子病相互传染问题及其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型桑叶叶面消毒剂灭微灵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灭微灵对家蚕微粒子孢子有强烈的杀灭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稳定、低腐蚀的新型桑叶叶面消毒剂。用浓度50mg/L的灭微灵处理2-5min,对微粒子孢子可达到理想的杀灭效果,比目前常规消毒剂漂粉精对微孢子临界杀灭浓度降低40倍以上。试验浓度的灭微灵对家蚕生理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少康  鲁兴萌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682-1698
 用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Nb)连续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24次后,获得孢子显著变粗短(P <0.01)的形态变异株(24Nbh)。Nb与24Nbh的侵染性及表面蛋白的比较研究表明,24Nbh感染2龄起蚕(Bombyx mori)的感染中浓度(IC50)为1.98×104spores/ml,而Nb为1.72×103 spores/ml,即Nb连续感染桑尺蠖24次后对家蚕的侵染性下降了11.5倍。24Nbh回复感染家蚕一次后的孢子,对2龄起蚕的IC50与Nb对照相差6.9倍,即对家蚕的侵染性又快速恢复;与24Nbh相比,孢子长径及长短径比虽然显著回复(P <0.01),但仍小于Nb(P <0.05)。SDS-PAGE显示,Nb和24Nbh孢子表面蛋白的带型基本一致,均有4条主带(12kD、17kD、30 kD、33 kD),但在量上差异明显。2D-PAGE显示,当上样量均为120μg时,二者孢子表面蛋白都以中偏酸性蛋白(pI5~7)为主,但表面蛋白在量和种类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发现5个可疑的差异蛋白点,推测这种差异与微孢子虫的侵染性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微孢子原虫,它生活周期有孢子体、芽体、裂殖体、产孢体、孢子芽母细胞几个发育阶段。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它能导致柞蚕产量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微粒子病目前尚未研究出理想的治疗药物,只能以预防为主。近几年微粒子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年秋繁柞蚕蚕种在种茧验收中有的单位微粒子病占所繁种数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及特点,并通过对柞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9.
柞蚕微粒子虫对柞蚕幼虫组织细胞的侵染及增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微粒子虫对柞蚕幼虫组织细胞的侵染及增殖规律研究丁杰宿桂梅张禹于广安(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凤城118100)我们从1990年开始对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已经确定柞蚕微粒子虫(Nosemapernyi新种)是引起柞蚕微粒子病的病...  相似文献   

20.
袁斌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155-155
本文介绍了家蚕微粒子病的危害性、传染途经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