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杂交油菜黔黄油21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杂交油菜品种黔黄油21号在贵州省油菜主产区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采用旋转回归试验设计,研究了密度、氮、磷、钾、硼肥施用量对黔黄油21号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黔黄油21号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并建立了产量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得出了黔黄油21号获得180kg/667m2以上产量水平的优化栽培模式为密度9 414~9 814株/667m2、施纯N15.8~16.7kg/667m2、P2O5施用量8.4~9.1kg/667m2、K2O施用量12.1~13.3kg/667m2、B施用量0.3~0.4kg/667m2;同时黔黄油21号商品籽粒的品质指标为芥酸含量<1%,硫甙含量<25μmol/g,含油量44%~47%,优于国家双低油菜籽标准。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黔单19号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不同密度和N、P、K肥配方组合对黔单19号产量的影响试验,经模拟寻优分析,黔单19号产量大于637.46 kg/667m2目标产量的优化栽培方案:播种密度3 760~3 872株/667m2,施氮19.76~22.72 kg/667m2,施磷13.33~15.79 kg/667m2,施钾11.46~12.99 kg/667m2.  相似文献   

3.
密度和施肥量对杂交玉米黔单21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四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分析杂交玉米黔单21的主要栽培因子即种植密度、N、P、K肥施用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种植密度K2O施用量N施用量P2O5施用量;经模拟寻优分析,初步筛选出该品种产量超过700 kg/667m2的主要农艺措施方案:种植密度为3 414~3 573株/667m2,纯氮用量21.97~27.81 kg/667m2,P2O5用量5.89~16.56 kg/667m2,K2O用量8.19~10.11 kg/667m2。  相似文献   

4.
杂交油菜黔油22号在遵义县的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杂交油菜品种黔油22号在遵义县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采用4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对黔油22号高产栽培优化方案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获得黔油22号在贵州省遵义县产量达到180 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纯N(x1)=18.83~21.54 kg/667m2、P2O5(x2)=7.02~8.98 kg/667m2、K2O(x3)=26.33~29.21 kg/667m2、移栽密度(x4)=10 745~11 477株/667m2。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黔油系列油菜新品种黔油11号在贵州黔南山区自然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贵定采取二次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黔油11号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密度、氮、磷、钾施用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明确了黔油ll号在该地区获得180kg/667m^2以上的高产配套栽培措施的优化组合是:密度为7301.60~7776.38株/667m^2,纯N施用量为11.363~12.649kg/667m^2.P2O5施用量为7.888~9.111kg/667m^2,K2O施用量为21.001~22.465kg/667m^2。N:P2O5:K2O的最佳配比为1.5:1:2.7。在黔南地区影响黔油11号产量的主要栽培因素是栽培密度,其次是氮肥,再次是磷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6.
杂交油菜黔油22号在黔西县的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优质杂交油菜黔油22号单位产量,加速该优异成果的大面积转化,采用4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黔油22号产量与栽培因素(N、P、K、密度)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高产栽培优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黔油22号在黔西县产量达到200 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纯N 20.13~22.00 kg/667m2,P2O5 11.95~12.94 kg/667m2,K2O16.20~19.80 kg/667m2,移栽密度为9040~9 935株/667m2.该技术方案对黔西县大面积生产黔油22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及栽培水平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7.
黔西北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4因素为研究对象,以小麦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研究目的,采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对优质小麦R88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 优质小麦R88产量要获5 000 kg/hm2以上时,栽培措施为密度292.6~302.4万株/hm2,施纯N 210.3~230.0 kg/hm2、P2O5 64.4~82.5 kg/hm2、K2O 81.1~104.0 kg/hm2;当纯收益超过2 500元/hm2时,栽培措施为密度271.6~290.6万株/hm2,施纯N 181.1~199.9 kg/hm2、P2O5 44.5~66.5 kg/hm2、K2O 32.4~51.5 kg/hm2.4因素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N>K2O>P2O5>密度;因素间互作效应分析,N肥施用量是影响R88小麦产量和纯收益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杂交玉米"毕玉7号"在黔西北山区的增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效应分析得出各试验因素对该品种产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N>密度>K<,2>O>P<,2>O<,5>,表明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是实现该品种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提出了该品种在黔西北山区增产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经模拟寻优得出产量大于650 kg/667m<,2>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种植密度3 645~3 883株/667m<,2>,施纯N 21.17~24.20 kg/667m<,2>,P<,2>O<,5> 16.35~21.33 kg/667m<'2>,K<,2>O 14.91~17.78 kg/667m<'2>.  相似文献   

9.
应用1997~1999年贵州省油菜区试资料对黔油12号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该品种的最佳生态适宜区。为探索黔油系列油菜新品种在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黔油12号生态适宜区遵义,采用二次最优回归设计研究其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数学模型。明确了黔油12号在该生态区获得280.00kg/667g^2以上的高产配套栽培措施的优化组合是:密度为6324.98~7274.54株/667m^2;施纯 N 12.40~15.01kg/667m^2,P2O512.61~14.51kg/667m^2,K2() 4.83~7.75kg/667m^2 N:P2O5:K2O的最佳配比为1:1:O.5。在遵义地区影响黔油12号产量的主要栽培因素是氮肥和钾肥,其次是密度和磷肥。  相似文献   

10.
毕单18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黔西北地区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该品种产量与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毕单18号在黔西北海拔1400m左右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种植密度53 934~55 365株/hm2,氮肥(纯N)用量298.4 ~ 357.0 kg/hm2,磷肥(P2O5)用量144.3~169.3 kg/hm2,钾肥(K2O)用量18.5~42.3 kg/hm2.  相似文献   

11.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优质油料作物。提高芝麻单产水平是实现我国粮油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为建立芝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本研究以耐密植黑芝麻新品种豫黑芝1号为试验材料,在3个产区(漯河、信阳和三门峡),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12万株/hm2、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下豫黑芝1号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豫黑芝1号在不同产区的生育期差异明显;种植密度对豫黑芝1号的株高、有效果节数、主茎果轴长、单株蒴果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变化程度不同;对小区产量及单株产量影响显著。在21万株/hm2密度下,豫黑芝1号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463.33 kg/hm2(三门峡)。研究为芝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 的LSD法,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1B4,即种植密度为7.50 万株/hm2 与播种行距为40 cm 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2B4,即种植密度为22.50 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研究结果为秋闲田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优化饲用甜高粱留苗密度与播种行距的最适配置,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饲用甜高粱的密度与行距进行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对比试验。[结果]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的叶茎比、干鲜比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草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饲用甜高粱高产的密度与行距的最佳优化组合A2B4:留苗密度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40 cm的处理组合。[结论]该研究为饲用甜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种植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律草是工程措施后的优良先锋草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密度是提高葎草种植利用的关键.适播期为冬末初春,密度平台埂上1~2株/m,隔坡带埂下1株/m,鱼鳞坑每坑1株为宜.律草生长快,产草量高,病虫害少,是优质兼用型牧草.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新品种西南112小麦获得高产的种植密度、氮、磷肥施用量及配比,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析种植密度、N、P_2O_5对西南112杂交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高产数学模型,以制定高产栽培措施。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产量影响依次为施氮量种植密度施磷量;获得产量3 900kg/hm~2的综合技术措施为种植密度203.04~226.41万苗/hm~2,施氮量76.45~96.61kg/hm~2,施磷量50.22~69.78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甘薯品种龙薯15号配套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为其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探讨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4个因素对龙薯15号鲜薯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钾肥>氮肥>密度>磷肥。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最大,磷、钾肥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均可提高甘薯产量。在该试验条件下,龙薯15号的最高理论产量为60.24 t/hm2。[结论]龙薯15号产量在50.00 t/hm2以上时的农艺措施为:密度5.83万~6.08万株/hm2,施氮肥132.48~148.19 kg/hm2,施磷肥40.59~49.41 kg/hm2,施钾肥184.73~215.93 kg/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其中,FP模式的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对氮素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0.5%、6.0%、4.4%和2.5%,HH模式分别为19.7%、7.7%、4.7%和4.5%,SH模式分别为25.4%、8.3%、6.5%和4.5%。【结论】技术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在不同模式中的优先序不同,不同管理水平下产量差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技术因子间具有协同效应。当前农户水平下氮素管理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居首位,高产水平下种植密度和土壤耕作对产量贡献较大,而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素效率差异主要取决于氮肥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干旱半干旱农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平衡施肥技术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旨在为该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最佳施肥方案。[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指示作物,通过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闯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合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扣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各处理中,玉米平均产量以OPT+Zn处理最高,达到了12934.0kg/hm^2;适量增施Zn肥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累积均随肥料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提高春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平衡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K是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生育后期养分的充足供应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桂中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米品种太平洋98在桂中地区最佳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太平洋98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方式(A2)比常规耕作(A1)的农艺性状较好,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分别提高3.23%、6.25%、7.89%;同时在栽培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A283即免耕栽培下种植密度为5.25万株nm2,玉米产量最高(8.57t/hm2)。可见,免耕栽培方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挂中地区玉米品种太平洋98比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玉米新品种筑黄3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对玉米新品种筑黄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筑黄3号新品种的产量主要决定因素是密度和肥料,其次是穗肥的施用时间.最高产量组合是A3B4C2D1,从节约成本出发应优先选择A3B4C2D2处理组合,即每667 m2种植3 800株,施尿素59.78 kg、磷肥291.67 kg、氯化钾16.67 kg,穗肥施用时期最好在12叶期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