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木荷幼苗生长对不同氮磷钾配比营养液的响应情况,为木荷壮苗培育合理施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1月龄木荷幼苗作为试验材料,以Hoagland营养液为母液,进行氮磷钾3因素6水平缺素试验,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木荷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钾营养液配比中,木荷幼苗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磷钾肥对木荷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PKN,处理15表现最佳,处理12幼苗长势最差;木荷幼苗的株高、生物量、SOD、POD、CAT、SP均表现出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ro和MDA在高水平施肥时显著增加。研究显示,以Hoagland液为水培营养液母液,氮磷钾水平分别为母液中氮磷钾元素浓度的1、1和0.5倍时,木荷幼苗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N源对落叶松苗木干物重、养分吸收及离子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铵态N的苗木干物重小于对照处理;施硝铵态N的苗木生长与对照和施硝态N的苗木差别不大,但较施铵态N的苗木生长要好。铵态N与硝铵态N处理苗木地上部的阳离子总浓度受N水平的影响很小,而硝态N处理时则阳离子浓度增加;各处理对地上部阴离子浓度的影响均不大。在根部除硫酸根与钙离子外,阳离子与阴离子浓度均变化不大。硝态N处理的苗木具有较高的C-A值;△(C-A)/△Norg值在硝态N处理的苗木中随N供应量的增加而略有变化,但铵态N处理则明显下降;硝铵态N处理苗木的△(C-A)/△Norg值界于铵态N处理与硝态N处理之间。  相似文献   

3.
小叶杨吸收利用NH4—N和NO3—N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植物稳态营养研究的水培方法,研究了小叶杨幼苗在铵态N、硝态N及混合N源条件下的生长及对各大量元素的吸收。结果表明,小叶杨幼苗在纯铵态N和纯硝态N中的生长效果与混合N源相近,纯铵态N稍优。铵态N营养有利于对P、S等阴离子的吸收;不利于吸收K、Ca、Mg等阳离子。硝态N营养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铵硝比对亚热带针、阔叶树苗的氮素吸收偏好及吸收根属性的影响,为阐明人工林养分获取策略与土壤氮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常见树种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和枫香的2年生幼苗为对象,设置3种铵硝比(15∶1、8∶8和1∶15)进行沙培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植物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分析其与吸收根形态、构型属性的相关性。【结果】1) 4个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具有环境可塑性,当铵氮(NH4+-N)占优势时,4个树种均偏好吸收铵氮;当硝氮(NO3--N)占优势时则偏好吸收硝氮。当铵硝比为8∶8时,则表现出树种对不同形态N吸收的差异:针叶树种的NO3--N吸收速率是NH4+-N的2倍多,但阔叶树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铵硝比对植物吸收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有显著影响,对直径、组织密度、分支比和分支呈强度无显著影响。3) 4种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与根分支呈显著正相关,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4个树种幼苗对不同形态N的吸收依...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可控环境盆栽方法研究毛竹幼苗对不同氮供应强度和形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低氮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造成的生长差异很小;随着氮浓度的提高,毛竹幼苗苗高,叶绿素含量,叶片数,叶面积,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系构型等各生长指标在铵氮供应条件下的生长显著优于以硝氮为唯一氮源。在pH3.8条件下,毛竹幼苗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各指标对不同氮素形态具有pH5.8条件下相似的响应特征,表明毛竹幼苗对土壤pH的适应性较广,对酸性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明确毛竹幼苗无土栽培的最佳条件,阐明毛竹N形态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加快毛竹实生苗的培育.研究超纯水、砂和蛭石3种栽培介质,2 mM不同N形态(NH4+-N、NO3--N)以及3种pH值(3.8、5.8、7.8)处理对毛竹幼苗地上部的苗高、叶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蛭石和水培时,毛竹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喜铵性,并且在pH为3.8时生长最好;而砂培时,毛竹幼苗生长对NH4+-N和NO3--N以及pH的响应差异都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为:栽培介质>pH值>N形态.毛竹幼苗生长及对不同N形态的响应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在蛭石中栽培,供应NH4+-N为主、pH值为3.8的营养液,其生长最好.研究结果可为毛竹幼苗的无土栽培和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外源喷施0.2mmol/L的茉莉酸甲酯(MeJA)4周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并分析了幼苗茎叶中大量、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MeJA影响下,马尾松幼苗植株茎叶中N、P、Mg、Mn、Fe、Cu及Mo元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针叶中N素含量在处理后达差异极显著水平;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及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4种酶活性均增加了,而铵硝比值降低。整体上,以针叶中硝态氮及4种酶活性的变化最为显著。这说明,外源喷施0.2mmol/L的MeJA溶液能提高马尾松幼苗植株中N元素含量,尤其是针叶中硝态氮含量及N元素代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栲树幼苗生长和氮吸收对不同氮钾水平变化的响应,采用L8(4×2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形态(NH_4~+-N、NO_3~--N)、氮浓度(8、32 mmol·L~(-1))、钾浓度(0、0.5、1.5、3 mmol·L~(-1))对栲树幼苗成活、生长和氮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H_4~+处理条件下的各指标优于NO_3~-处理,成活率、苗高、叶片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含量分别提高了93.46%、6.09%、21.12%、14.81%、51.55%和73.76%;8 mmol·L~(-1) N处理时的成活率、苗高和生物量等较32 mmol·L~(-1)处理时大,分别提高了172.97%、6.77%和10.71%,但叶绿素SPAD值、根系直径和氮含量在32 mmol·L~(-1)时较大;K~+浓度水平对栲树各指标影响缺乏一致性,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分别以0 mmol·L~(-1)和3 mmol·L~(-1)较佳,此时植物体内N含量较低。栲树为偏喜铵树种,但铵态氮浓度过高时发生毒害效应,硝态氮浓度过高使栲树幼苗致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林木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H_4~+-N和NO_3~--N存在很大的空间异质性,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N素吸收偏好和根系觅N策略。研究亚热带主要针叶树种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树种木荷的N素吸收偏好及异质N环境中的根系形态特征和苗木生长,为揭示3个树种的N素营养性状遗传特性提供参考,对营造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地N素利用效率和生产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方法】以杉木、马尾松和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异质养分环境根箱培养系统,构建不同N素形态(NH_4~+-N和NO_3~--N)和浓度配比的4个供N处理(NH_4~+∶NO_3~-为10∶0和0∶10的高异质性、8∶2和2∶8的中异质性、6∶4和4∶6的低异质性、5∶5和5∶5的同质性),分析3个树种根系生长与形态特征、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结果】1)异质性供N处理下,杉木在NO_3~--N斑块中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生物量均显著大于NH_4~+-N斑块中的值,而马尾松和木荷则是NH_4~+-N斑块中的值大于NO_3~--N斑块中的值;杉木根系平均直径NO_3~--N斑块中的小于NH_4~+-N斑块中的值,而马尾松和木荷根系平均直径为NO_3~--N大于NH_4~+-N斑块中的值,3个树种根系特征参数在同质供N处理下的2个斑块间无显著差异。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生物量均表现为:同质低异质中异质高异质,高异质性供N处理下根系生物量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7.96%~20.15%、3.47%~19.07%、4.49%~9.08%。2)3个树种苗高、地径、总生物量表现为:低异质同质中异质高异质,生物量在低异质性供N处理下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5.40%~33.67%、7.61%~31.24%和11.32%~36.61%,根冠比在高异质供N处理下相比同质供N处理下的提高58.47%~92.68%。【结论】在同质供N的理想环境中,杉木、马尾松和木荷的根系生长无显著的N素吸收偏好性。但在NO_3~--N和NH_4~+-N的异质性供N环境下,杉木偏向于在NO_3~--N的斑块中生长更多更细长的根系,而马尾松和木荷则偏向于在NH_4~+-N斑块中生长更多更细长的根系。3个树种根长、表面积和生物量随着异质供N性的程度提高而增大,但根系平均直径越小,且N异质性程度越大越不利于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以盆栽半年的总状绿绒蒿幼苗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氮素处理对总状绿绒蒿幼苗表型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确定总状绿绒蒿施肥的最佳形态和浓度,提高其苗期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种氮素形态2种浓度,在20d、40d、60d之后分析了总状绿绒蒿幼苗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P0.05)促进总状绿绒蒿幼苗的生长,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降低胞间CO_2浓度(Ci)。NH_4~+-N对总状绿绒蒿幼苗的生长促进作用大于NO_3~--N,4种氮素形态效果比较:硝铵态氮铵态氮硝态氮甘氨酸,最适合总状绿绒蒿幼苗生长的氮素形态和浓度是NO_3~--N/NH_4~+-N=10/10mmol/L。  相似文献   

11.
以基质配比和施肥种类2种因素对3年生山茶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处理、施肥种类对山茶苗的苗高与冠幅增长量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得出适合于山茶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和施肥组合为:基质A2(泥炭:园土:珍珠岩=3:3:4)和施肥B2(N:P:K=22:5:13、硝态氮含量≥10%的硝硫基型复合肥,2 kg/m...  相似文献   

12.
用赤松Pinusdensiflora幼苗研究了土壤水分与氮素利用之间的关系。4月份盆栽1年生幼苗,6月份分别施用铵态氮和硝态氮,土壤水分保持干旱或湿润状态。施氮素后3周测定针叶和根的总氮量、无机氮、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铵态氮区针叶中总氮量和铵态氦含量增加,在任何条件下都未发现硝态氮。铵态氮区针叶的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谷酰胺和精氨酸含量增加,根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中度缺水(-0.035mPa)不影响赤松对氮素的利用,该树种喜吸收铵态氮而不是硝态氮。硝态氮区针叶中钾和钙的含量较铵态氮区稍高,但差异很小,金属元素的吸收量小可能与硝态氮的吸收率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肇守 《防护林科技》2023,(2):22-24+85
以8年生枫香、木荷、杉木、马尾松组成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同树种在不同坡位的生长情况和相同坡位的各树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枫香、木荷、杉木均表现为坡位越低,生长越优。其中,枫香对立地条件变化的反应特别敏感,在下坡是优势树种,在中坡表现一般,在上坡生长差。木荷在各坡位均具有生长潜力。而马尾松表现为坡位越低,生长越差,在下坡因受其他树种遮挡,生长极差;在中坡,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最大;在上坡,马尾松是优势树种且能促进其他树种生长。可见,下坡适宜营造枫香、杉木(或保留萌芽)、木荷混交林,中坡适宜营造马尾松、杉木(或保留萌芽)、枫香、木荷混交林,上坡适宜营造马尾松、杉木(或保留萌芽)、木荷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杉木采伐迹地改造,营造杉木、木荷纯林、混交林试验,同样的整地,造林密度不同,经过14年的经营管理,除草、施肥,抚育间伐,其林木生长效果不同.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林木生长,比纯林的林木生长效果好,平均树高分别高8.8%、22.8%,胸径粗17.3%、24.3%,树冠大31.5%、4.4%,蓄积量多27.8%、76.3%.对不同的试验地土壤肥力进行比较,杉木、木荷混交林的土壤肥力养分N、P、K,比杉木、木荷纯林的土壤肥力养分N、P、K分别高25%、14.5%,25%、12%,11.8%、6.5%.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8年生的杉木闽楠木荷混交林不同坡位各树种的树高胸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杉木、木荷及闽楠,下坡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大于中坡和上坡;坡位对杉木与木荷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对闽楠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影响显著;混交林中各树种均生长良好,种间关系较协调。各树种不同部分的生物量都是树干最大,树根次之,树叶和树枝最小。  相似文献   

16.
林木氮素吸收偏好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土壤中可被林木吸收利用的氮(N)素主要以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形态存在。受全球气候变暖、氮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NH4+和NO3-的分布存在很大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异质性,且NH4+-N和NO3--N亏缺已成为限制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森林土壤N亏缺和N异质分布的逆境中,在林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且这种吸收偏好会随生长环境条件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NH4+和NO3-这2种主要形态的偏好选择性已被证明是决定林木生产力、竞争、共存和生态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树种在N异质分布环境下的N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揭示林木N素营养遗传特性和提高林地N素利用效率的关键。文中从森林土壤中N的主要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林木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林木N吸收偏好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人工林培育中不同树种的造林配置和合理N素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研究不同CO_2浓度、不同氮素形态及供应量条件下闽楠幼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表现,探索氮肥施用调控闽楠幼苗光合下调现象的方式。【方法】以1年生闽楠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开顶式气室进行CO_2浓度处理[自然浓度(350±70)μmol·mol~(-1),升高浓度(700±10)μmol·mol~(-1)],施用不同量硝态氮及铵态氮(中等用量每株0.8 g,增加用量每株1.2 g)培育闽楠幼苗。【结果】与自然CO_2浓度处理相比,长时间高浓度CO_2处理(88天)后施用中等量硝态氮闽楠幼苗净光合速率降低26.93%(P0.05),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以及Rubisco活化酶(RCA)活性、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苗高、地径净生长量均显著低于自然CO_2浓度处理(P0.05),说明闽楠幼苗出现光合下调现象并最终影响生长是因为光合关键酶活性降低而非光合产物积累抑制;长时间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增施硝态氮或施用铵态氮闽楠幼苗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变化(P0.05),其Rubisco以及RCA活性、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苗高、地径净生长量均提高或无显著变化,表明增施硝态氮或施用铵态氮可以缓解长期高浓度CO_2条件对闽楠幼苗光合及生长产生的不良表现。【结论】长期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增施硝态氮或铵态氮可提高闽楠幼苗光合关键酶活性,增加有机物含量,最终促进闽楠幼苗生长以缓解其对闽楠幼苗生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伯利亚花楸不同配方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年生西伯利亚花楸进行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和施肥量对西伯利亚花楸生长和结实量有较大影响。氮、磷、钾不同比例施肥配方中,合理施肥能够加速树木生长,增加结实量,提高树种抗寒性。推荐使用氮(N)、磷(P2O5)、钾(K2O)施肥配比为2∶1∶1,施肥量80 g.株-1,年最佳施肥量为尿素174.75 kg.hm-2、磷酸二氢钾108.75 kg.hm-2、氯化钾83.25 kg.hm-2。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施肥配比对青冈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氮、磷、钾3因素3水平施肥正交试验,来研究氮磷钾施肥配比对青冈栎幼苗各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氮、磷、钾的施肥配比对青冈栎幼苗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N2P3K1处理即尿素5 g·盆~(-1)、钙镁磷15 g·盆~(-1)、氧化钾1 g·盆~(-1),可促进青冈栎幼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及总生物量的积累,该处理下苗木各方面综合表现最佳。(2)氮、磷、钾对青冈栎幼苗生长的影响效应不同,其中氮元素影响最大,磷元素和钾元素影响较小。(3)青冈栎幼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和各种肥料的施用量呈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由此建立回归方程,从而求出青冈栎幼苗氮、磷、钾的施肥适用范围:尿素12.23~14.65 g·盆~(-1),钙镁磷9.35~22.91 g·盆~(-1),氧化钾5.73~14.17 g·盆~(-1),以及各项生长指标理论最佳施肥配比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钙肥添加对杉木幼苗人工培育的影响,开展野外造林地氮、磷、钙肥施肥试验,测定自2021年4月末(T0)施肥后至7月末(T1)、7月末至10月末(T2)、10月末至次年4月末(T3)等3个生长期的杉木幼苗生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T0—T1生长期,采用低磷施肥处理时杉木苗高及地径生长量均随钙肥配施量的增大而提高,而高浓度钙与磷肥配施对杉木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T1—T2生长期,不配施钙肥时大量的氮、磷肥施用对杉木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性,而配施钙肥后,杉木幼苗苗高及地径生长量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大而提高;T2—T3生长期相比于其它处理,配施钙肥量的提升对低氮高磷施肥处理下的杉木幼苗生长状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适量的钙肥配施可减少氮、磷肥施用量并有利于杉木人工幼苗的生长,研究可为南方杉木人工林抚育经营施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