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近几年,杂交粳稻在江阴市发展较快,但由于杂交粳稻在品种间、年度间、种植农户间结实率变幅较大,使得产量不稳.正常年份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结实率为80%~90%,不正常年份为70%~80%.分析其原因,结实率不高是影响杂交粳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出影响结实率的因素,提高杂交粳稻结实率,是挖掘杂交粳稻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黔西北高海拔地区 (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市县和安顺市、六盘水市的部分县、区 )是贵州省主要的粳稻栽培区。该区域内粳稻分布在海拔 1 3 0 0~ 2 1 0 0m ,不适应籼型杂交水稻种植 ,加之气候及生产条件差 ,品种老化 ,水稻单产水平较低。选育高产、抗病、耐寒粳稻新品种 ,对提高该区域水稻单产水平和总产量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毕节地区农科所根据黔西北高海拔粳稻区稻作生产实际 ,按照育种目标要求采用多元复合杂交、定向选择等方法 ,育成了粳稻新品种毕粳 40 (原品系代号“BR 5 1”) ,该…  相似文献   

3.
声明     
近几年,杂交粳稻在江阴市发展较快,但由于杂交粳稻在品种间、年度间、种植农户间结实率变幅较大,使得产量不稳。正常年份栽培条件下,杂交粳稻结实率为80%-90%,不正常年份为70%-80%。分析其原因,结实率不高是影响杂交粳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出影响结实率的因素,提高杂交粳稻结实率,是挖掘杂交粳稻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1河南省杂交粳稻生产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粳稻品种的产量潜力,河南沿黄稻区开始种植杂交粳稻.当时主要引种了黎优57等品种,到1985年全省发展到1.6万hm^2,新乡、许昌、平顶山、濮阳、开封等地均有种植,杂交粳稻发展达到一个小高潮。但是由于产量优势不强.品质次于常规粳稻品种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杂交粳稻种植面积开始下滑.  相似文献   

5.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双季晚稻条件下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4种类型品种产量与一般品质的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初步区划提供依据与参考,在江西上高县(28°31′N,115°09′E)试验点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与杂交籼稻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有所改善,而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略逊。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本研究认为上高地区"籼改粳"工程适宜种植的晚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杂交粳稻甬优1538在南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推广种植,为选育适合南方种植的粳稻提供依据。与传统的常规水稻品种相比,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粳稻产量优势更明显。综合考虑,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地区有必要引进粳稻种植,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种子世界》2006,(11):49-49
金秋时节,天津市宁河县水稻原种场稻田里种植的超级杂交粳稻喜获丰收。  相似文献   

8.
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机械化程度提高,为适应江苏地区稻麦两熟制生产模式,水稻品种选育进入产量与品质齐头并进新阶段,选育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品种是生产迫切需求。明两优 875 是采用明 308S 与优质恢复系 R3075 杂交,经南京、海南两地 6 代交替选择育成的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早熟、高产、抗穗瘟病等优点,适宜在江苏沿淮及苏北地区推广种植,2021 年通过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杂交水稻新品种明两优 875 品种产量结构及特征特性进行介绍,阐述了明两优 875 在沿淮地区的麦后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制种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大禾常规粳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与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秧田管理、栽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为大禾常规粳稻无公害生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11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稻 11号 (新稻 97254)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品质特优、抗病性好的日本品种黄金增为母本,与分蘖力强、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丰富的本地当家品种豫粳 6号 (新稻 9024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000- 2001年参加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 2002年参加河南省粳稻生产示范, 2003年 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开始在河南省沿黄稻区推广.为进一步挖掘新稻 11号的增产潜力,探讨其高产栽培途径,加速其推广种植,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粳稻则较适于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种植。我国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晚季以及黄河以北一般种植粳稻品种,而我国南方一般种植的是籼稻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也从数量、温饱型转向营养、品质型,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引进品质普遍好于籼稻的粳稻品种,并从中筛选出适合四川眉山市栽培的品种,力求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通过提升品质,来改善农民的膳食结构,同时实现农民经济增收。  相似文献   

12.
祖艳侠  郭军  顾闽峰  吴永成 《种子》2005,24(6):85-85
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盐城的萝卜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萝卜生产发展迅速,品种繁多,但种植户都自留种,致使萝卜品种间杂交混杂,种性退化.为促进该地区萝卜产业的发展,必须对当地种植的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在盐城主要种植的萝卜品种有上海白、扬州白、白粒子、里外紫萝卜.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品种隆8优华占在汉中地区推广种植已来,因其株型矮、生育期短、分蘖力强、产量高等特点,深受农民的喜爱,为了适应轻简化栽培的需要,对该品种在汉中地区直播种植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产直播种植技术方法,为农民的直播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炜 《作物杂志》1996,12(5):10
杂交粳稻宁优1号及栽培要点刘炜(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所永宁750105)宁优1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所以552A为母本,与自选恢复系IR-79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1994年经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及特征特性该品种1991年参加……  相似文献   

15.
沈明 《中国种业》2008,(2):33-34
我国杂交粳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已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种植面积发展到27万hm^2,占粳稻种植面积的3%。我市杂交粳稻从1999年引种试验示范,不断扩大种植,到2006年种植面积已达到4200hm^2,占粳稻总面积的26.7%。目前。我国杂交籼稻占全国籼稻面积的80%,相比之下,杂交粳稻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几年我市杂交粳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00hm^2,有希望年新增产优质稻谷500万kg,推进粳稻品种的创新,实现粳稻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试汇总资料,对参加试验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组合总体上产量高于常规粳稻品种,生育期、株高、千粒重与常规粳稻品种大致相当,有效穗和结实率较常规粳稻品种略低,穗粒数显著多于常规粳稻品种.从已通过审定及待审定品种(组合)情况来看,总体表现杂交粳稻组合比常规粳稻品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差异极显著。籼粳杂交稻群体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群体茎蘖数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中等(73.19%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7.93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增高,成熟期仍保持3.8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少,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  相似文献   

18.
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分中心提供的9个杂交粳稻材料在哈尔滨生态区域进行栽培试验。通过杂交粳稻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调查、室内考种及测产等初步认定:杂交粳稻在寒冷地区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当地普通水稻品种相比杂交粳稻返青早,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库容量大,在本年度没有遇低温情况下,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接近30%。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长x4>千粒重x8>株高x1>活动积温x3>穗数x7>结实率x6>根干重x2>粒数x5说明提高杂交粳稻产量首先应该考虑大穗,其次是增加粒重,而株数对产量效应较小。在育种上需要加强大穗的选择;栽培上要注意种子的适应区,采取提高温度促进杂交粳稻发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对中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和精品杂交粳稻组合少.增加投入、组织杂交粳稻育种单位进行科研大协作,实现资源和材料共享是杂交粳稻快速发展的关键.还从育种、栽培、生产、推广等方面提出了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上海杂交粳稻产业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上海地区杂交粳稻的研究历史与应用现状。上海是最早开展杂交粳稻研究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杂交粳稻种植比例最高的省市。在水稻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上海杂交粳稻研究重点是高效应用分子技术辅助培育优质,特别是优质食味、适于全程机械化、抗病抗逆的强优势新组合,并提出了上海杂交粳稻种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