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犊牛饲养技术要点。①尽早哺喂初乳。犊牛出生后用干净布或干草擦净身上黏液,以免感冒造成肺炎,并尽早哺喂初乳,一般出生后0.5~1.5小时内喂初乳。犊牛出生后能站立时,将犊牛头引至乳房下,挤出牛奶于手指上,让犊牛舐食,并引至乳头让犊牛吮乳。采用人工哺乳时,日哺乳量应占体重  相似文献   

2.
犊牛的培育是养牛的重要环节.这个时期的科学饲养管理,不仅在于培养优良的个体而且对于提高牛群质量和加速育种进程都有重要意义.对犊牛的培育除应养好怀胎母牛,把好犊牛出生关外,还要抓住以下要点: 一、及早哺喂初乳 疫用或肉用犊牛生后能自行站立时,即可将其接近母牛后驱,让它自寻母乳,必要时加以人工辅助.无论以何种方式哺喂,都要求犊牛以早吃和多吃初乳为好.  相似文献   

3.
饲养技术篇     
犊牛是指从出生到6月龄以内的牛,是乳牛场的后备力量。这阶段如果饲养管理不善,会使牛的成活率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成长后繁殖受胎困难,生产性能低下等从而影响经济效益。所以乳牛场生产经营者要十分重视犊牛的培育。哺初乳刚分娩后母牛分泌的初乳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尤其是酪蛋白和含抗体的球蛋白)、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对增强犊牛的体质、提高抗病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在出生后1 ̄2h喂给初乳,第一次喂量为1 ̄1.5kg,以后逐渐增加,初乳温度为37 ̄38℃。一般初乳喂至5 ̄7d后,可改为常乳或混合初乳。补饲随着初生犊牛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1科学饲养 1.1喂足初乳,增强犊牛的抗病力 母牛产后5~7天之内所产的乳叫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它对增强犊牛的抗病力起关键作用,初乳中有较多的镁盐,有利于胎粪的排出,初乳营养丰富有较多的维生素,对犊牛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犊牛出生以后,应尽快吃上初乳.一般认为在母牛产后0.5~1小时以内吃上初乳比较好.第一次初乳的喂量为1千克,以后几天吃的初乳量按犊牛体重的1/5~1/6供给,每天不少于3次.初乳挤出后应及时哺喂,乳的温度为35℃~38℃.  相似文献   

5.
犊牛是一个奶牛场的未来 ,如何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降低犊牛因腹泻引起死亡是重中之重。引起犊牛腹泻的因素很多 ,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及经验总结如下 :1 管理因素1 .1 喂初乳过晚犊牛喂初乳应尽早为宜 ,这样可以增强抗病力。一般在犊牛出生后 0 .5~ 1 h,幼犊能站立的时候 ,喂给初乳 ,对体质软弱的可推后 1~ 2 h。但是由于犊牛多出生在夜间 ,许多饲养员和农户在助产时忙的不亦乐乎 ,产后处理完毕后没有形成立即挤出初乳饲喂幼犊的习惯 ,或是考虑到牛产后体质虚弱 ,挤奶过早会影响牛胎衣的及时脱落及母牛体质变差 ,不挤初乳喂犊 ,造成犊牛胃…  相似文献   

6.
一、尽早哺喂初乳母牛分娩后5-7天产生的乳叫初乳。它是新生犊牛不可缺少的营养品。初乳可以抑制和杀灭多种病菌。初乳含有较多的镁盐,可以促进初生犊牛胎粪的排出。哺喂初乳越早越好,即在母牛分  相似文献   

7.
<正>1犊牛管理要点(出生至2月龄)(1)出生处理:犊牛出生后要及时擦净口、鼻及身上的黏液,人工呼吸救助假死牛或弱胎犊牛(有节律地按住犊牛的胸廓,有节律地提起肢,抬高后驱,18~36次/min,直到能够正常呼吸)。(2)脐带消毒:脐带要留8~10 cm长。多余的用消毒好的剪刀剪去,并用2%~7%的碘酊消毒脐带。(3)喂初乳:犊牛出生后30~60 min内要哺喂初乳1.5~2.0 kg,间隔8 h再哺1次,即3次/d。  相似文献   

8.
犊牛出生1小时之内,喂母亲的初乳1.5—2千克,6天内1日3次,温度35-38℃,喂后1.5小时喂温开水适量,每次喂完奶后,用毛巾擦净牛嘴。此时对犊牛采用颈枷或单栏饲喂,喂后15分钟再放开,以免犊牛互相舐耳或睾丸,吞下毛球或造成感染影响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9.
悦锟 《农村科技》2005,(4):21-22
一、犊牛阶段(初生至断奶) 1.犊牛饲养护理 消除粘膜;断脐带(5%碘酒消毒);出生1小时内吃初乳2升,再过2小时吃2升;出生12~24小时内,喂初乳3~4次,每次2升;喂初乳应定时、定量、定温(奶温35~38℃).新生期哺乳方案:1~3天喂初乳6千克(2千克×3次);3~5天喂初乳7.5千克(2.5千克×3次),每天增喂0.5~1.0千克;42~56天断奶.为减少牛体互相受到创伤,犊牛生后7~30日龄应去角.去角时,先剪去犊牛角周围的毛,在角根周围涂一层凡士林,手持苛性钠捧(手拿部分须用布或纸包住,以免烧伤)在角根上轻轻涂磨,直至出血.  相似文献   

10.
正犊牛是指出生后到6月龄的小牛。犊牛的正确饲养,对提高犊牛成活率至关重要。一、哺喂初乳母牛产犊后7天内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其中蛋白质含量占18%,相当于常乳的四五倍,钙、磷等矿物质含量比常乳多1倍;各种维生素的含量是常乳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为了使犊牛健壮,迅速生长发育,吃初乳的时间应越早越好,吃的量也以多些为好。一般应在犊牛生后30~60  相似文献   

11.
李涛 《吉林农业》2003,(9):33-33
一、育肥犊牛品种选择 选择夏洛来、西门塔尔、利木赞或黑白花等优良种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改良所生的杂种犊牛。 二、犊牛的饲养管理 1、吃足初乳 肉用犊牛为自然哺乳,犊牛生后1~1.5小时及时喂给初乳,7日内一定要吃足。初乳有助于抗菌、泻胎粪,营养丰富。同时补喂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  相似文献   

12.
1.犊牛的科学饲养管理犊牛是指出生后60日龄以内的小牛。1.1科学饲喂初乳犊牛产后7天内要喂初乳。即喂产犊母牛的原乳,每天喂三次,早晨5~6点;中午11~12点;晚17~18点。初乳的温度以35~40℃为宜。第一次喂初乳的最佳时间是产后0.5~1小时之内。喂初乳的时间必须抓早,因为新生犊牛的胃壁吸收抗体的能力逐步下降,及时饲喂初乳可使犊牛从初乳中获得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从而提高犊牛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3.
犊牛的饲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珠  牛隽 《陕西农业科学》2004,(3):72-72,F003
犊牛的饲养管理是养牛业的难点 ,也是重点。从犊牛的生理特点、哺喂初乳、哺喂全乳、早期断奶、去角、诱导采食、饲料营养等方面阐述了犊牛饲养管理中的一些要点和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叶笛 《农技服务》2001,(10):41-41
<正> 腹泻是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犊牛死亡总数的60%。解决的办法是尽早哺喂初乳。但口服初乳吸收慢。若在母牛分娩后立即挤取20~30  相似文献   

15.
朱炳华 《农技服务》2006,(10):33-35
养好犊牛是肉牛生产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本文介绍一些犊牛培育技术要点,以期对广大中小型肉牛养殖户有所帮助。(一)初生犊牛的护理1、去粘液犊牛出生后,首先要用干净毛巾擦去口、鼻、身体上的粘液,以免影响呼吸。如犊牛已吸人粘液发生呼吸困难时,可握住犊牛后肢向上抬,并拍打其胸部,使其吐出粘液,或直接用手抠出。2、去软蹄用手剥去小蹄上附着的软组织,避免蹄部发炎。3、断脐先将脐血挤回犊牛腹部,在距离腹部6~8厘米处将脐带结扎,剪断,并用5%~10%碘酊消毒,再扶助犊牛起立,防止犊牛摔伤。4、喂初乳在出生后0.5~1小时内让犊牛吃上母牛的初乳…  相似文献   

16.
1.喂奶关牛犊出生后1 ̄2小时,要使其吃到初乳,并每天保持喂奶4 ̄6次。如果母牛无乳,可配制人工初乳喂初生牛犊。配方是:常乳750毫升,食盐10克,新鲜鱼肝油15克,加入鸡蛋2 ̄3个,经过充分振荡后加热至38℃喂给。2.饲养关役用和肉用牛犊大多采用自然喂奶法。奶牛犊则最好采用人工喂  相似文献   

17.
犊牛出生后1小时内必须吃上初乳,第1次喂量应在1.5~2.0公斤之间,不宜过量。以后随采食量增加而加大喂量,达到体重的10%。每日饲喂牛乳3次.饲喂后1~2小时可饮用温开水。应对新生犊牛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和维生素A、D针剂。7日龄开始训练采食精料,10日龄开始小量采食优质青草.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1998,(3)
犊牛大肠杆菌病(犊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0日龄以内的幼犊。冬春是奶牛产犊的主要季节,也是犊白痢的常发季节。犊牛一旦发病,即使治愈不死,也往往恢复缓慢,生长发育迟滞。1.发病诱因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哺喂初乳不及时,初乳期太短;初乳质量不好;饲喂初乳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19.
<正>一、犊牛的科学管理犊牛出生后30~60分钟喂初奶,首次喂量3千克以上;在出生后6小时左右饲喂第2次,以让犊牛在出生12小时内获得足够抗体。初奶饲喂3天后,逐渐转喂常奶。犊牛出生1周后,开始训练采食混合精料,10天左右训练采食干草。6~8周龄,每天采食犊牛料相当于其体重1%(700~800克)时即可断奶,但对于体格较小或体弱的犊牛应适当延期断奶。犊牛断奶后饲喂的犊牛料与断奶前相同。当犊牛3~4月  相似文献   

20.
正幼龄犊牛免疫系统不成熟,极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因此,在这个阶段保持犊牛健康对保证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奶业生产已经建立完善的防疫系统,同样的防御观念可以应用到犊牛管理上。健康管理措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总结为以下3条。1宿主获得最佳免疫对于犊牛,防疫程序的根本是做好初乳饲喂管理。因为新生牛免疫系统不完善,母源抗体抑制犊牛内源性抗体的产生,因此一般4月龄前疫苗对犊牛无效。缺乏初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