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青霉菌菌株并探索其作用机制,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培养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不同作物土壤中分离到18株青霉菌菌株,筛选到1株具有高效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生防菌P19,对立枯丝核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8.5%。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P19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发现菌丝壁出现弯曲和畸形,原生质体凝结和溶解,菌丝被溶解等现象。结果表明,P19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对立枯丝核菌造成空间和营养方面的竞争,也可能是P19所含有的抗菌物质破坏立枯丝核菌的细胞壁,进而溶解菌丝内的原生质体,使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
番茄品种抗性与青枯菌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在番茄(Lyo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抗、感品种根际土壤和根系组织中的数量变化,以及青枯菌与番茄相互作用后,抗、感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青枯菌数量与番茄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P〉0.05),而根组织内青枯菌数量与番茄品种抗性密切相关;土壤接种青枯菌后第4d,抗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并达到最高峰,第4d后微生物数量下降,并低于感病品种,而不接种青枯菌的对照组,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几乎都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覆膜条件下小麦和玉米根系化感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西北旱地覆膜条件下小麦和玉米根区和根外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常规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覆膜模式下小麦和玉米根区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常规处理,增率均为正值,小麦根系利于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生长,玉米根系化感作用利于根区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玉米和小麦根区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即R/B值大于1,玉米的根系化感作用能够强化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差异,即R/B值较高;玉米根区土壤微环境较小麦更利于土壤放线菌生长。小麦和玉米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不同,覆膜模式下小麦利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玉米根系的化感效应利于根区土壤真菌数量增加。玉米根区放线菌数量高于根外,小麦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4.
何建清  张格杰  岳海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62-18165
[目的]探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及抑菌活性,为放线菌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提供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及琼脂块法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进行分离及拮抗性测定。[结果]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不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农田土放线菌数量最多,人工林与原始森林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少。在同一剖面内表层放线菌数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有机质含量减少,放线菌数量亦相应降低。该区放线菌种类较复杂,共分离到10个属,其中链霉菌属占绝对优势。链霉菌属分离到11个类群,以白孢类群、灰褐类群和粉红孢类群为主。供试菌株抗病原真菌强于细菌,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强于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结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蕴含着种类和拮抗活性丰富的放线菌,可进一步用于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肖翠红  迟丽  孙冬梅  张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7-10448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及不同拮抗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活体接菌法研究了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和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并通过喷施生防菌研究了不同拮抗菌(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强于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叶的病指仅为25%,对茎的病指为50%。细菌对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抑菌率可达88%;细菌与放线菌的混合液对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的生防作用较明显,抑菌率达90%。[结论]为马铃薯栽培及黑痣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棉花不同抗性品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为棉花抗黄萎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种不同抗性棉花品种在根盒中进行培养,对根际和距根际不同距离土壤中真菌、放线菌和细菌进行平板计数.[结果]健康土壤培养抗病棉花品种根系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有聚集作用,对真菌有一定的排斥作用;耐病和感病品种则相反.接入拮抗菌和施微生物有机肥能够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的比例.[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比例与棉花抗性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拮抗木霉菌防治立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采集土样28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后得到木霉菌(Trichoderma.spp)菌株60个,以立枯比丝核菌为供试病原菌,通过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对立枯丝核菌有强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菌株,将其孢子悬液对茄苗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接种测定其对立枯病的防治,结果表明:这种拮抗木霉菌对茄子苗期立枯病人明显的防治效果,子叶期防效达73.3%,真叶期防效达71.34%。  相似文献   

8.
【目的】水稻—油菜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栽培管理措施。为了分离筛选出轮作土壤中对立枯丝核菌产生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通过对已确定出的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平板培养和拮抗试验。应用平板对峙法将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至含立枯丝核菌的平板中培养筛分拮抗菌株,并对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从长期水稻—油菜轮作实验田土壤中筛分出77株细菌,试验发现四株分离菌株具有明显拮抗立枯丝核菌的作用。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拮抗立枯丝核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发现两株拮抗菌株为弯曲芽胞杆菌(Bacillus flexus),另两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研究结果为揭示水稻-油菜轮作下土壤微生物防治土传病害机制及功能微生物菌株的拮抗效应与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凤芝  安美君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4636-4644
 【目的】揭示不同枯萎病抗性西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差异及嫁接提高抗病性的土壤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以抗枯萎病西瓜品种‘甜妞’和感枯萎病西瓜品种‘天使’为试材,以南瓜(博强1号)为嫁接砧木,采用平板计数及PCR-DGGE技术,研究抗感枯萎病西瓜品种自根苗、嫁接苗和砧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抗性品种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嫁接后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非嫁接处理,而镰孢菌除苗期外均低于非嫁接处理;PCR-DGGE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对差异条带测序分析说明不同西瓜品种及嫁接砧木南瓜根际分布不同的细菌和真菌群。【结论】西瓜抗病品种的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而真菌和镰孢菌数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品种的抗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密切相关;嫁接提高了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数量,抑制了枯萎病菌的积聚,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植物基因型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不同将导致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差异及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挖掘人参立枯病生物防治高效拮抗菌株,以新疆荒漠植物和盐沼植物中分离出的31种内生真菌为供试菌株,人参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了1株对人参立枯丝核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396,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  相似文献   

11.
酵素菌肥对栽参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施用酵素菌肥的栽参土壤人参根际微生物量碳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酵素菌肥后土壤微生物量碳随时间变化呈双峰态势,在栽参的第30天出现第1个峰值,在第90天出现第2个峰值,并且随着酵素菌肥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幅增大。施用酵素菌肥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较对照组都有所增加,二者增幅几乎相当,分别为36.4%和36.3%。真菌数量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下降幅度为19.2%。  相似文献   

12.
怀地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传统平板培养方法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法对地黄的连作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黄连作引起土壤根际、根外细菌数量减少;根际放线菌数量增加,根外数量变化不大;真菌种类和数量都有较大变化.DGGE分析表明,头茬和重茬地黄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细菌数量减幅较大,有些条带消失,说明种群数量减少;放线菌种群没有大的变化,数量有所上升;真菌数量有所增加,种群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为条带的缺失和增加.地黄连作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了较大变化,细菌数量减少,木霉和黄曲霉数量增加,土壤生态系统已开始失调,这可能是地黄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季节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齐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从季节变化上来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6.16×10^6,1.11×10^5,3.16×10^5及6.59×10^6个·g^-1),冬季最小(3.42×10^6,0.45×10^5,1.75×10^5及3.64×10^6个·g^-1),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J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从长期堆放鸡粪的土壤中分离出3株酵母菌、3株放线菌和2株光合细菌:从发霉的馒头上分离出2株黑曲霉.通过模拟发酵床养鸡技术,采用日本6级恶臭强度法,经过9d的发酵,最终筛选出4株除臭效果较好的菌株为酵1#、放1#、光2#和黑1#.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猪粪堆肥各个阶段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4株纯菌株.经过对比测定,选出生长相对较快,降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及纤维素能力较强的53株菌株,包括常温细菌15株、高温细菌4株、常温放线菌17株、高温放线菌6株、常温霉菌11株.其中,细菌对于淀粉和蛋白质分解能力较好,但对纤维素和油脂的分解能力差,由放线菌和霉菌的分解作用进行补充.高温期细菌和放线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霉菌则主要在堆肥末期发挥作用,在高温期活性很弱.  相似文献   

16.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均属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以侧柏和山毛桃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侧柏单栽、山毛桃单栽和侧柏-山毛桃混栽)对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毛桃单栽和侧柏-山毛桃混栽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pH(p<0.05),提高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相对单栽,混栽种植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单栽及混栽种植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根际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并未造成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分析根际微生物数量发现,侧柏-山毛桃混栽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p<0.05),而山毛桃单栽则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p<0.05)。综合分析表明混栽幼苗能有效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活性,因而,侧柏纯林引种山毛桃可作为防止土壤退化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光合细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 ,比较了光合细菌、有机肥、无机肥及其混合使用对土壤中生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合细菌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同其他肥混用 ,都会在土壤中表现出一定的增殖特性 ,并使土壤中生物总量增加 ,从而促进土壤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光合细菌还使土壤容重下降 ,阳离子代换量增加 ,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增加 ,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和营养状况 ,使产量增加。尤以光合细菌与有机肥复合使用效果最佳 ,与单用有机肥相比 ,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增加 13.7% ,光合细菌增加 118.9% ,固氮菌增加 14 .6 % ,放线菌增加 18.98% ;在 0~ 2 0和 2 0~ 4 0cm土层容重分别下降 11.4 %和 13.3% ,阳离子代换量增加 7.9%和 5 .2 % ,有机质含量增加 16 .6 %和 2 4 .2 % ,土壤全氮增加 3.9%和 2 6 .3% ,全磷增加 2 .9%和 4 .2 % ,碱解氮含量增加 11.8%和 8.2 % ,速效磷含量增加 5 .1%和 8.6 % ,速效钾增加l0 .9%和 13.4 % ,作物产量增加 10 .1%。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轮作条件下6种不同农业措施处理的玉米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种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可明显增加玉米土壤中细菌与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免耕有利于玉米田细菌数量增加,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深松和常规耕翻对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有较好的效果;随生育期的推进,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呈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普通土、普通土+G.M、有机土和有机土+G.M 四个不同栽培处理下甜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菌处理使细菌的种类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其中有新的细菌类型的出现,也有一些细菌类型的减少和消失,一些共有细菌种类的数量也得到了丰富;应用有机土栽培有利于一些菌群的生长繁殖,有助于促成优势菌群的建立;对电泳图谱的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有机土对细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强于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普通土接种菌根真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强于有机土;接种菌根真菌使土壤的细菌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增加其菌群种类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稀释法对从赣南柑橘园采集的土样进行微生物分离,获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共52株,其中真菌3株、细菌27株、放线菌22株。进一步通过皿内实验筛选到1株对柑橘炭疽病菌和溃疡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且效果稳定的放线菌株ML27,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和抑菌机理初探。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为72.15%,对溃疡病菌的抑菌圈为2.05 cm;其抑菌机理主要是对真菌的细胞壁产生影响,对细菌的菌体具有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