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后,南平市菌业发展要实施“四轮”驱动的战略,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性,优化结构,创新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闽北山区的资源优势,努力拓宽药用真菌的深加工,真正把南平市食药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再做贡献!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2012,(1):37-37
最近,由省质监局、南平市质监局、南平市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领导、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建阳市第五批省级葡萄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进行项目验收。建阳市省级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项目以86.3分的成绩通过验收。授予该示范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相似文献   

3.
加快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特派员制度始于1999年,是福建省南平市首创的一个较为成功的科技支农、扶农和兴农的措施,得到科技部和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目前,这项制度已在我国24个省593个县(市、区)进行试点。近年来,福建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南平市科技特派员采用“利益共同体”、“承包创业”和“行业协会综合服务”等模式创建农业品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规模效益、根据不同产业选择不同模式,以及将创建农业品牌作为科技特派员重要使命等对策建议,以期通过农业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促进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破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平市地处闽北山区,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业地区,“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破解“三农”问题,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下派科技特派员的决策。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导入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引导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到农村去,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经济接轨。  相似文献   

6.
长春 《福建农业》2009,(6):34-34
2009年3月15日.南平市科技局组织省、市食用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顺昌县新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顺昌县大利竹荪高新研究所、南平市食用菌协会等单位承担的竹荪“三增加、建堆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组专家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与技术总结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过质询与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议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并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竹荪连作减产问题。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为例,分析丘陵山区城郊型农业发展基础与制约因素,提出提升该地区农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上游的南平市,是福建省的粮仓绿库,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 从1999年开始的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为突破口的农村工作新机制探索,至2002年经历了一个渐次推进、不断深化的科技特派员、村支部书记、乡流通助理、农村金融助理、龙头企业助理“五步曲”过程,在中国农村大地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探索实践当时被概括总结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  相似文献   

9.
南平市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气候适宜,冬闲田面积大,土质疏松肥沃,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经过近年来较大面积的种植,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宜南平市马铃薯高产栽培的技术模式,高产农户商品薯亩产达2516公斤。马铃薯市场需求绩大,尤其足加工型品种的市场潜力更大,农民收益好,是南平市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业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好项目。  相似文献   

10.
分析南平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南平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农业科技》2014,(4):88-88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闻台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室2010~2013年与南平市葡萄协会共同承担福建省农科院科研?项目“福建省葡萄品种引进、筛选与保存”,共。引进、收集16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引种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12.
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平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方针,立足自身优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促进南平市绿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对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农业和农业技术本身的特殊性.农业生产又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受气候、土壤等地缘、生态因素影响很大。给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几年来.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兴农服务队在南平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途径和模式的实践,南平市共引进农业新技术464项,新品种129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12项。项目总投资1.7亿元。年创产值3.3亿元.有效地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农技推广人员、农户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推动了当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闽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方向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农业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发展闽北山区生态经济农业的必要性,并针对山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平市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及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农业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社会需求与办学相结合,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推动农业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提高农业类专业办学规模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本文就组建南平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与成效.探索加快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南平市延平区设施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南平市延平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稿约     
《古今农业》2006,(2):120-120
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2003年成为公开出版物。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论坛”、“古代农业史”、“近代农业史”、“农村社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业民俗研究”、“国外农业史”、“古农书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医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中医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作用,以及“中医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运作机理,并提出针对“中医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落实战略方案和实施措施;加深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鼓励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医农业”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加强产品研发,对接“中医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实际效果显著的产品,并提升为国内外著名品牌;对接养生保健的社会需求,拉长“中医农业”产业链,并在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注重科普、科教与科研进程的协调,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提高“中医农业”的社会认知,营造“中医农业”的良好发展氛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三高”农业的含义和特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三高”农业的关系,指出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发展“三高”农业中的作用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三色”农业是二十一世纪的农业,也是今后最有发展前途,最赚线的农业。这里说的“三色”是指绿色农业|、兰色(海洋牧场)、白色农业:从系统角度看是种植、养殖、菌物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其中“白色农业”犹如冰山已浮出水面,将是“新兴产业”中最具魅力一项事业。概括地说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即熟悉的食(药)用菌产业)它可以生产饲料、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