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竹文化及竹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竹子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和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系统深入研究竹文化对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竹文化现状的研究,即从文明发展、哲学、专业、生产和艺术等不同角度研究了竹文化的理论和成果,提出和探讨了我国竹文化研究应重视少民族竹文化的发掘种保护、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展典型竹文化区研究和区域性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问题,包括东亚(中国江南)“毛竹文化”区、东南亚(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区、喜马拉雅“高山竹文化”区和拉丁美洲“瓜多竹文化”区。  相似文献   

2.
竹与乐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 ,挺拔秀丽 ,四季苍翠 ,它以天然的筒状结构 ,优良的物理性能 ,成为乐器制作的重要材料 ,而竹乐器又能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观赏竹与建筑的景观配置,以北京市观赏竹和建筑的配置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观赏竹与各类建筑的种植方式、配置手法和景观作用;总结了观赏竹与建筑配置的景观特色,为观赏竹景观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竹景观资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竹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资源,由竹的自然景观和竹的人文景观构成。竹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风景竹林景观、专类竹园景观、庭园竹景观和盆景竹景观;竹的人文景观主要由竹建筑景观、竹制器具、竹工艺品、竹食品、竹民俗和竹文化博览等组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南雄市竹博园总体规划。该规划方案把自然山水与竹文化紧密结合,以时间为轴线,突出6个主题——“竹的起源”、“竹与文化”.“竹与民族”、“竹与人类健康”、“竹的综合利用”和“竹的发展和未来”。重点表现竹文史化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林峤 《国土绿化》2015,(4):44-45
一、竹子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渊源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园林应用历史。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已有关于竹林的记载。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但那时竹子的种植只是为了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北魏时期,洛阳官场众多私家园林,相继呈现了“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景象。崇竹爱竹、乐竹忘形的“竹林七贤”更加提倡用竹造园。  相似文献   

7.
重组竹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可持续材料,近些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方位系统研究重组竹对其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主要阐述了重组竹的工艺与性能、设计与应用、材料感性评价3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材料方面,对影响重组竹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其静曲强度最高可达398.0 MPa,抗拉强度最高为199.3 MPa;在设计方面,总结了限制重组竹在建筑和家具设计中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及研究方向;在感性评价方面,提出将人机交互方法融于重组竹材料和应用设计中,把控视觉和触觉情感体验。最后,提出“制备—设计—评价”一体化的研究策略,建立感性评价体系,以提升重组竹材料及其应用设计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浅谈园林竹建筑及小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江南园林中兴建了一些竹建筑及竹建筑小品 ,如杭州西湖的“阮墩环碧”、南京绣球公园“绣球岛”及上海“万竹园”等等。竹建筑及小品凭借竹材特有的色彩、形态和质感而易于达到与环境的和谐 ,同时蕴涵着清新、朴素、雅致的园林意境 ,使人联想到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 ,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贴近自然、返朴归真的休闲乐园。一、概述随着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 ,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建筑丛林中的人们愈加向往回归大自然 ,植物造景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植物造景需要结合必要的园林建设 ,竹建筑及小品则是园…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南雄市竹博园总体规划构想。该规划方案把自然山水与竹文化紧密结合,以时间为轴线,突出6个主题:“竹的起源”、“竹与文化”、“竹与民族”、“竹与人类健康”、“竹的综合利用”和“竹的发展和未来”,重点表现竹文化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井冈山丰富的竹资源与竹文化,毛竹竹海的磅礴景观及内含的红色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而新建的“百竹园”是井冈山独具匠心的一个景点;同时,介绍了井冈山以竹子开发为载体的竹经济(竹雕、竹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