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苎麻(Boehmeria nivea L.)品种中苎1号(Zhongzhu No.1)、多倍体1号(Tri-1)和湘苎3号(Xiangzhu NO.3)株高、茎粗、分株数、有效株率、鲜皮厚度、鲜皮出麻率6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鲜皮产量、原麻产量在2017-2019年变化特征和趋势,并对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与苎麻产量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年田间试验中3个苎麻品种的鲜皮产量和原麻产量变化趋势不同。随着年份增加,湘苎3号的原麻产量和鲜皮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中苎1号的鲜皮产量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原麻产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多倍体1号则是鲜皮产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与中苎1号相近,而原麻产量则变化趋于稳定。3个苎麻品种鲜皮产量的变异系数按照大小排列为:湘苎3号>多倍体1号>中苎1号,分别为12.43%、6.00%和4.83%;原麻产量的变异系数为湘苎3号>中苎1号>多倍体1号,分别是10.01%、9.63%和6.62%,3个苎麻品种的株高、分株数、有效株率与原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按大小顺序依次为分株数(r=0.71)>株高(r=0.62)=有效株率(r=0.62);苎麻的株高、茎粗、分株数和有效株率与鲜皮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0.48、0.72和0.64。  相似文献   

2.
由苎麻的鲜皮体积和比重可测得苎麻产量,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株高、茎粗、皮厚、有效株和鲜皮出麻率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是有效株>皮厚>株高>茎粗。理论产量的预测值转换实际产量的公式为:y=4.2 0.88x_1x_2x_3x_4,误差为3%左右。该产量预测方法在育种、栽培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通过对50份苎麻核心种质生物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分株数、株高、叶片数)进行相关分析,明确影响苎麻生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并通过回归分析,获得生物产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分株数是影响苎麻生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其回归方程为:Y=11.918X+358.763。故建议在注重株高/叶片数的同时,把分株数作为苎麻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该研究为苎麻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GA(20ppm)、BR(10~(-1)ppm)、802(4500倍液)、GA BR(20ppm 10~(-1)ppm)及 GA 802(20ppm 4500倍液)处理苎麻,结果表明:所用生长调节剂均能促进苎麻茎的伸长生长,提高苎麻单蔸有效分蘖率,降低无效分蘖及死蘖率;抑制苎麻的生殖生长,提高苎麻有效株数、茎高、茎粗、皮厚、鲜皮出麻率及纤维产量;802降低了纤维细胞厚度及细胞大小,纤维支数显著提高。BR、GA BR 及 GA 802能显著地提高纤维产量,对纤维支数无大影响;GA 与 BR、802配合使用对苎麻产量有一定的加成效应。因此,正确使用生长调节剂有利于苎麻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苎麻山坡地栽培特点,以中苎一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计山坡地和平原地种植苎麻两个不同处理,比较分析山坡地和平原地种植苎麻的经济性状指标及亩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山坡地苎麻平均单株株高、茎粗、皮厚、鲜皮重、干纤维重等经济性状指标均低于平原地苎麻;全年平均单蔸产量比较发现,苎麻平原地有效株数、总鲜重、鲜麻重、干纤维重均显著高于山坡地,折合平均亩产平原地高于山坡地栽培。该研究结果可为苎麻山坡地的高产栽培及合理肥水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主要环境因子与苎麻产量品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强光和高蒸发量增加株高却减少了有效株数,不利高产优质;生长中后期总日照时数较多则利于茎粗,皮厚,鲜皮出麻率和产量提高并降低麻含胶率;雨日和雨量较多能增加有效株,提高支数;较高相对湿度使茎粗,皮厚,有效株,鲜皮出麻率及产量和支数提高,原麻含胶率下降。总辐射量大抑制除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发育,造成低产劣质,土壤有机质,氮,磷,及铁,硼含量与茎粗,皮厚和出麻率呈负相关,虽略利于优质却降低产量;水解  相似文献   

7.
科学地评价甘蔗种质资源,可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优质的亲本材料。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1份中蔗优良品系资源的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黑穗病率、蔗茎产量、有效茎数、单茎重和蔗糖分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黑穗病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67.2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径与有效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分与黑穗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725%,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产量性状,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茎数和品质性状,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病害和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将141份中蔗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蔗株高大,高产高糖,抗病性强,宿根性强,各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较差;第Ⅲ类群各性状综合表现一般。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60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中蔗153303、中蔗150505、中蔗165201和中蔗151106等4个种质可作为高糖亲本;中蔗15710、中蔗160913、中蔗162026、中蔗112819、中蔗1415219、...  相似文献   

8.
苎麻属野生植物农艺性状、纤维物理性能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苎麻属野生植物农艺性状、纤维物理性能及其二者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苎麻属植物各农艺性状值表现均不及栽培苎麻,尤以茎粗、鲜皮厚度、鲜皮重和原麻重表现较甚,分别较对照减幅为42.37%~77.97%、20.00 %~70.00%、54.92% ~98.77%和67.90%~98.83%;野生植物中密球苎麻、水苎麻和疏毛水苎麻的纤维细度较高,分别较栽培苎麻高出27.89%、23.81%和6.73%,表明野生苎麻中存在高细度优良基因;纤维细度除与原麻长度呈较小正相关性外,与其它农艺性状指标达不同程度负相关;说明苎麻属野生种质在提高栽培苎麻产量上应用价值不大,但在提供选育优良纤维基因,改善纤维品质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温、强光和高蒸发量增加株高却减少有效株数,不利高产优质;生长中后期总日照时数较多则利于茎粗、皮厚、鲜皮出麻率和产量提高并降低原麻含胶率;雨日和雨量较多能增加有效株,提高支数;较高相对湿度使茎粗、皮厚、有效株、鲜皮出麻率及产量和支数提高、原麻含胶率下降。总辐射量大抑制除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发育,造成低产劣质;土壤有机质、氮、磷、及铁、硼含量与茎粗、皮厚和出麻率呈负相关,虽略利于优质却降低产量;水解氮对优质高产均不利。钾、锰、锌与株高呈正相关、与有效株呈负相关,不利高产优质和原麻含胶率的降低。土壤容重和PH与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呈正相关,有益高产优质,而总孔度的作用相反。土壤毛孔度和比重都有利优质,但前者与株高呈负相关、与有效株呈正相关,后者则反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叶面喷施多效唑对苎麻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湘苎三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g/L)多效唑处理.结果表明:多效唑能够有效抑制苎麻的株高,增加苎麻茎粗、叶片厚度、叶片数量,提高苎麻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多效...  相似文献   

11.
黄麻的株高、茎粗及生育期等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黄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对黄麻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2份黄麻种质为材料,对黄麻株高、茎粗、单株鲜皮重、生物学产量等农艺性状和工艺成熟期等生育期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评价。结果表明:黄麻的株高、茎粗、生育期与生物学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黄麻种质各性状的差异性明显,品种间变异系数在8.30%~21.39%之间;综合来看,梅峰6号、梅峰7号、闽麻5号、新选1号、黄麻179和D154等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结果为高产优质黄麻新品种的选育和实现黄麻的丰产稳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91 ̄1993年对原产于贵州的13份苎麻地方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主要鉴定其株高、茎粗、鲜皮厚等六个经济性状和单纤维支数。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模糊评分法进行分析比较,并按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排序,其结果是新铺青麻的综合评价值最大,排第一名,桐梓空秆麻的综合评价值稍次,排第二名,其余参试品种的综合评价值都小于对照品种黑皮蔸,排名均在黑皮蔸之后。这两种方法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和方差分析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3季苎麻(Boehmeria nivea L.)试验探讨了4个不同配方叶面肥对苎麻产量、纤维支数和败蔸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叶面肥均能提升苎麻株高、茎粗、鲜皮厚度、有效株数和鲜皮出麻率等产量因素,原麻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随着叶面肥中营养元素种类增加,苎麻的原麻产量、生物产量进一步提高,且以F4腐植酸复合叶面肥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与其他处理相比全年纤维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达到显著水平。叶面施肥能提高苎麻的纤维支数,但在不同的收获期处理间差异较大。其中以F4腐植酸复合叶面肥处理下纤维支数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中苎1号提高了1.12%~4.75%(头麻)、0.57%~5.44%(二麻)和0.94%~2.62%(三麻),多倍体1号提高了2.48%~7.22%(头麻)、0.70%~7.64%(二麻)和0.55%~7.49%(三麻)。不同处理下苎麻败蔸情况差异不大,叶面施肥不能减少败蔸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秋水仙素处理对苎麻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湘饲纤兼用苎1号腋芽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不同的时间,结果显示:用1.8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48 h,苎麻株高、茎粗和分株力状况较好;用1.5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72 h,苎麻的原麻产量较高;用5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苎麻的纤维强度较好;用10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72 h,苎麻的纤维支数最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茎粗、纤维强度和分株力呈显著性正相关;纤维支数与株高、茎粗和纤维强度极显著负相关。接近半致死剂量的处理组合为10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腋芽72 h,其致死率达到43.33%,秋水仙素诱变当代的农艺性状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5.
1991-1993年对原产于贵州的13份苎麻地方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主要鉴定其株高,茎粗、鲜皮厚等六个经济性状和单纤维支数。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模糊评分法进行分析比较,并按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排序,其结果是新铺青麻的综合评价值最大,排第一名,桐梓空秆麻的综合评价值稍次,排第二名,其余参试品种的综合评价值都小于对照品种黑皮蔸,排名均在黑皮蔸之后。这两种方法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和方差分析[1]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频繁刈割对中苎1号、湘苎3号、多倍体1号和湘苎7号分株、生物量及败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湘苎3号、中苎1号和多倍体1号分株数先增加后降低,湘苎7号分株数上下波动,4个苎麻品种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频繁刈割引起苎麻败蔸。在频繁刈割下,苎麻败蔸率为中苎1号多倍体1号湘苎3号湘苎7号。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用相关遗传力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苎麻5个经济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通过各经济性状来间接选择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相对效率不同,二麻各经济性状与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表型相关变异中大部分是由遗传原因引起。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苎麻高产和优质表现型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主要由株高(二麻)、茎粗(三季麻)、鲜皮厚度(头麻和二麻)、鲜皮出麻率(头麻和三麻)、有效株率(二麻和三麻)引起,高产优质苎麻品种的选择应着重在二麻进行。  相似文献   

18.
苎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品质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祥  刘正书 《中国麻作》1995,17(1):10-15,19
本文试用相关遗传力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苎麻5个经济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通过各经济性状来间接选择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相对效率不同,二麻各经济性状与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表型相关变异中大部分是由遗传原因引起。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苎麻高产和优质表现型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主要由株高(二麻)、茎粗(三季麻)、鲜皮厚度(头麻和二麻)、鲜皮出麻率(头麻和三麻)、有效株率(二麻和三麻)引  相似文献   

19.
经研究苎麻种质湿害反应首先是麻茎下部叶的萎蔫脱落,次为生长点及附近幼小叶的水渍状枯死斑块;地上部致死时间在96小时以上,地下部致死时间在120小时以上,地下部的营养及生理状况对湿害鉴定的影响较大。水胁迫下,离体种蔸的相对出苗期,淹没顶尖离体种苗的成活率、钵栽麻的茎粗湿害指数与干茎重湿害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7、-0.606与0.684 ̄*,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钵栽麻淹水96小时,其生物产量损失37.16%,干茎重损失44.24%,品种间耐淹性差异明显,从10份材料中筛选出构皮麻1号、蔸麻2份耐淹性强的种质提供应用。离体种蔸是大批量种质资源耐淹性鉴定的适宜材料,茎粗是较好的湿害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木薯茎叶生物量的估测模型,调查了木薯上、中、下部的茎粗、株高、叶柄长等形态学指标与茎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木薯茎叶生物量主要受下部茎粗和株高的综合影响,并且下部茎粗、株高与茎叶生物量的关系均为乘幂函数关系.通过模型拟合和择优得到木薯茎叶生物量的估测模型W=0.032 83d2.48 6h0.1824.经新的实测数据检验,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率为4.46%,完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