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研究是林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林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培养环节,培养具备扎实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重点关注的课题。与此同时,高等农林院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已建成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高等农林院校对林业硕士实践研究基地建设的认识有偏颇,在基地建设中没有对高校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予以足够的重视,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林业硕士开展实践研究所需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软件建设存在林业硕士在校外基地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缺位等问题,所以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创新的视角,在依托高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林业硕士实践研究培养环节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首先,依托学校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站(基地)开展林业硕士培养,选派研究方向与试验示范站(基地)的推广技术密切相关的林业硕士驻站开展实践研究。其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案例建设,将试验示范站(基地)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结合试验示范站(基地)的生产实际编写典...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批准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雷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模糊且缺乏特色、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等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应基于高等农林院校各自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以培养掌握风景园林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技术应用等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以突出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为导向,构建由体现宽广性和综合性的理论课模块、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课模块、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创新课模块等组成的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应积极探索突出实践性的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订单培养定向型人才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等,并根据就业趋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2017年第4轮学科评估中,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评估结果排名均属于B类和C类,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高校的同类学科相比,整体上有一定差距。从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和社会声誉等角度分析,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专业发展缺乏特色,无法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高校抗衡;缺乏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师资;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尖端试验条件和技术手段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有较大差距;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行业认可度较低,难以通过获得社会资源提高学科实力,等等。因此,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土壤学等特色学科上的优势,以长板补短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开拓具有农林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一是要发展与农学大类相关的有高等农林院校自身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方向;二是要依靠高等农林院校优势学科专业的领军人才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利用高等农林院校农林和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手段和先进仪器设备;四是要开拓具有高等农林院校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在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占据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4.
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建设难以融合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改革的措施:一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具有"新农科"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农科专业的特色;三是要构建"新农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建设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在专业特色、实训条件和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等农林院校中工科学生少、师资短缺、投资相对较少、实验设备陈旧、实践教学开展困难等现状,结合西南林业大学工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为河北农业大学主办的农林教育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农林教育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成果、文献综述等文章。主要栏目:教育改革与发展,院校研究,素质教育,创新、创业与实践教学,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与团队建设,学业评价。  相似文献   

7.
摘要: 在阐明通识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内涵的基础上,从高等农林院校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入手,分析了高等农林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学科单一,人文教育力量薄弱;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缺乏完整、有效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残缺、教育思维方式单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农林院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高等农林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课程的文理交叉和综合化;精心谋划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文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寓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建立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校内组织架构;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的招生情况和培养现状,从生源及报考原因、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安排、双导师制的实施、专业实践的开展、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毕业要求及论文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定位等方面,面向16所高校的在读草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表明:在招生环节,面临着生源的本科专业相对分散、立志于草业事业的生源比例不高等问题;在培养环节,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二导师存在挂名现象、专业实践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毕业环节,面临着学生对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不够清晰、毕业考核和毕业论文要求有待改革和完善等问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从招生、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提出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等农林院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从国家的预算执行单位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农林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收支预算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高校财务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高等农林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等对策,以期不断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时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等学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机遇。基于农林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情况的统计,剖析了农林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行业优势逐步削弱、综合性大学在农林领域势头强劲、学科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科建设支撑条件薄弱、学术大师匮乏及社会声誉需要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加强"双一流"建设的对策:一是要正确把握"双一流"建设基本原则;二是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三是要进一步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四是要建立高等农林院校命运共同体,推动农林行业的整体发展;五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双一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结合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外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差异,指出在当前我国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一方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专业的社会认知度提升使高等农林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生源,专业教育的横向竞争趋于激烈有利于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学内容和模式有待改进,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学硬件条件有待完善。因此,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从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硬件条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我国当前的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2.
开放课程建设是农林教育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将引导和推动农林教育的重塑,有利于促进农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等农林院校以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开放课程建设存在通识教育缺位且对农林教育的适应性不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交融和渗透不够、开放课程没有很好地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等问题。为此,高等农林院校在建设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开放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等重要的开放课程、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开放课程、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融通的开放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不仅明确了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而且丰富了高等农林院校的课程资源,加强了开放课程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随着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国家中长期林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当前森林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专业硕士缺乏学习热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探讨了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提高重视程度,完善培养制度;促进学术交流,掌握科技动态;重视校内外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的建设,改革导师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林业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实践教学是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以及相关企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江西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实施了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导师队伍建设、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类型、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等,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时,针对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及基地建设实践中面临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缓慢以及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合作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等问题,提出完善基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包括加快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制定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建立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构,完善基地建设合作机制;建立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面临很多问题和存在一些争议。高等农林院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专业词汇积累量少;二是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改革首先应重视教学设计,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其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保障水平。基于此,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在"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针对生态学学科的特点,以完善教学设计和加强教学保障为出发点,合理选择教材,重视案例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大类招生实施前,农林院校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缺乏层次性、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不高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农林院校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新型“材料与化工”行业对复合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了基于大类招生的农林院校“材...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息化专业在我国设立的时间较短,在培养方案的构建方面还不完善。笔者在参考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院校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课程教学、学位论文撰写和实习实践3个方面对以上学校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以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农林院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所存在的问题:学位课程实用性不高,选修课数量少,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性的建议:各院校应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提高校内外导师的指导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是河北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畜牧兽医、食品科学、农业机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办刊宗旨主要是反映农业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培养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农林科技工作者及高等农林院校师生。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的弱化一直是影响农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实践基地建设及其运行存在的问题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区域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以及跨越地理位置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同时,存在着“建”与“用”脱节、建设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基地建设目标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低等问题。为此,福建农林大学提出“点面结合、校地共建、闽台合作”的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并探讨了“产教研三方协同保障,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农林综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具有高等农林院校与区域内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协同保障、产学研高度融合等特点,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区域农林业技术“瓶颈”的突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以提高农林业共同体内聚力为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农林大学以洋中科教基地建设为试点,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引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彰显闽中闽北区域特色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②建立“多方参与、协同保障”的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运行长效机制;③打造完整的农业基本技能和产业实践链条,提升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水平;④拓展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服务乡村振兴和教师发展。实践证明,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实践教学方面,实现了农林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与区域农林产业的有机衔接,建立了农林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长效保障机制,促进了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多学科交叉,解决了开放性实践教学缺失问题;在新农科人才培养方面,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面向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的实践育人成效,为对台的农林业交流提供了窗口;在成果辐射与示范效应方面,为地方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农林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为例,剖析了制约传统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认为农林院校存在着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传统学科急待传承等现状,其中教师的职业目标、教师的自我成长、学校考核评聘以及教师培养机制是影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采取健全考核评聘制度、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学科历史传承、拓宽人才队伍建设途径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