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高产优质新品种湘苎3号,湘苎4号和地方良种芦竹青为材料,对苎麻品种间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季别生态条件下,各品种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头麻品种间差异较小,二、三麻差异较大。(2)品种间的比叶重和群体叶面积系数也有差异,其中叶面积系数与光合产物积累速率及产量呈正相关,而比叶重与光合速率和产量无相关性。(3)品种间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及产量有正相关趋势。(4)品种间功能叶对光强的适应性有一定差异,低光强时,湘苎3号的光合速率比芦竹青稍高,高光强时这种差异较大,功能叶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和相对湿度,品种间差异不明显,但在同一温,湿度条件下,湘苎3号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芦竹青。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和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大田跟踪对比调查方法,对8个高产冬小麦品种的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叶位叶片主要由规则环状细胞组成,各叶位叶片规则细胞的平均环数为1.7~4.5环。随叶位升高,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及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密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各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最大峰值出现在5月10日前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似,最大值陆续出现在5月7-20日。各品种叶片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和平均光合速率均以旗叶最高。但品种间光合势、叶源量的差异与叶肉细胞和叶绿素含量并不完全一致。品种间产量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上。生物产量与倒2叶光合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3叶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光合性能好且光合产物能够有效转运进入籽粒,是小麦品种获取高产的必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湘苎3号(原名C-20)系广西黑皮蔸经自由授粉的后代中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速度快,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等特性。在湖南省多点试验结果,增产15%~38%,全年纤维平均支数达2000支,高抗花叶病。湘苎3号~(14)C同化物的运转速率和向麻皮的分配率均高于对照品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导性和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而暗呼吸速率只略高于对照。湘苎3号的最大叶面积系统可达7左右,光合速率可达14mgCO_2·dm~(-2)h~(-1)。可见,湘苎3号具有较良好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高产耐密品种黑农50为材料,在相同密度下,探讨5种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高经济产量,大豆结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45 cm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叶面积峰值高,持续时间长,群体光合能力较强,"110 cm垄上4行"栽培模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都为各处理中最高,蒸腾速率(Tr)也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且两者净同化率较高,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均显著高于"30 cm垄上单行",因而二者产量都表现较好.研究还表明产量与地上部干重、气孔导度、叶面积指数、根干重、胞间CO2浓度相关性较大.综合比较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认为大豆的"45 cm垄上双行"和"110 cm垄上4行"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花生品种高产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代表我国北方历次花生品种更替的12 个品种,高产条件相同规格种植。研究表明,品种间经济产量差异显著,当代主推中间型品种平均比早期栽培的龙生型品种高产38% 。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经济系数,生物产量的提高亦起重要作用。品种间生物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结荚期物质积累,其次是饱果期。经济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饱果期物质积累,与结荚期物质积累量相关不大。阶段平均叶面积系数是影响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饱果期LAI高,保叶性能好的品种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均高。单叶光合能力和结荚后期冠层光合速率与物质积累和产量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光合速率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品系马铃薯的光合速率的大小,之后测定相应的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在6个供试材料中,1-38品系的光合速率最大,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最高;马铃薯光合速率越大,其相应的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就越高;马铃薯光合速率可作为评价马铃薯高产优质品系的重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相关性,更好地预测和评价大豆产量并筛选高产高光效大豆品种,以4个生育期差异较小、产量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临豆9号、潍豆9号、菏豆12号和齐黄34为材料,测定不同品种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4个主要生育期的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至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0∶00;高产品种齐黄34在鼓粒期和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产量在结荚期和鼓粒期与Pn日均值、ΦPSⅡ日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i日均值呈显著负相关;鼓粒期和成熟期,Gs日均值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结荚期至成熟期,Pn、Gs、Ci、ΦPSⅡ日均值是高产、高光效品种鉴定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苎麻品种(系)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苎麻土壤微生物量排序依次为细菌〉真菌〉放线菌,不同品种间根际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非根际微生物在品种间(系)差异不显著;苎麻根际微生物量大于非根际,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不同品种(系)纤维产量存在差异,以品种"中苎2号"产量最高,比对照圆叶青增产19.5%;苎麻品种经济性状指标、产量与主要微生物数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说明不同苎麻品种间微生物数量与产量差异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1,自引:15,他引:71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二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 ,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促进淀粉积累 ,进而提高粒重 ,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主要增产措施对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崇桃  李少昆  赵明 《玉米科学》1997,5(2):058-060
通过玉米生产中常用增产措施──更换品种、合理密度、大口期追肥和齐苗对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5个供试品种间虽产量达极显著差异,但单叶光合速率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同一基因型内,种植密度和大口期追肥两种措施对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进而导致产量的不同.且光合速率对增密的反应较叶面积更敏感.②随植株密度增加,株间光合速率间的变异增大。③在株间雌穗库差异较大的状态下,叶片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苎麻品种川苎11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正常供水(对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研究了苎麻旺长期干旱胁迫持续20天对苎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苎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胁迫程度越重,降低幅度越大.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苎麻叶片的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气孔限制值(Ls),但WUEi和Ls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上升,在重度胁迫下下降.苎麻Pn的降低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受气孔因素限制,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受非气孔因素限制.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苎麻鲜皮出麻率和原麻产量,但苎麻可以忍耐较轻程度的水分亏缺.总之,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苎麻的光合速率,并影响到苎麻的生长和纤维产量,影响程度与干旱胁迫程度的强弱密切相关.在生产中,旱情达到中度干旱时应及时采取抗旱措施,确保苎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核桃 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核桃-小麦间作(简称"核-麦间作")条件下研究了核桃树遮荫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核-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冠下区小麦的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和旗叶、倒2叶、倒3叶的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小于远冠区,且不同品种间具有相同的规律。烟农22在冠下区和远冠区的净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均明显高于DH155、绵麦48、绵麦37和新冬20。在果粮间作复合栽培模式下,对耐荫、高产小麦品种的筛选,其光合生产能力可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还要注重小花和小穗结实性状的考查。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陕西省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光合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选择曾在该省推广种植的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8个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蚂蚱麦,1940s;碧蚂1号,1950s;丰产3号,1960s;泰山1号,1970s;小偃6号,1980s;陕229,1990s;长武134,2000s;长旱58,2010s)为材料,设置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两个水分处理,进行盆栽种植试验,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光合特征进行测定,并在收获期考种测产。结果表明,无论是干旱胁迫还是正常供水处理下,现代小麦品种(长武134和长旱158)花前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都表现出显著优势,并与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品种间花后光合特征差异减小,这对于现代小麦产量的提升可能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水分处理下,旗叶蒸腾速率与种植年代之间相关性并不一致;干旱胁迫条件下,孕穗期和花后3d的旗叶水分利用效率都随品种更替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现代小麦品种在干旱处理下旗叶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征、千粒重等产量因素的优势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其产量增幅下降。未来应进一步提升现代小麦的光合优势,尤其是花前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的优势,并进一步提高千粒重,这将会是陕西省小麦节水高产和抗旱稳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粳型超级稻品种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辽宁省近年育成一批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超级稻品种或杂交组合,为北方粳稻单产水平的再次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研究旨在探讨辽宁省超级稻品种高产的主要成因及光合特点。【方法】以盐丰47和辽星1号2个中晚熟超级粳稻品种为试材,以辽粳9号为对照品种,种植于大田,对其生物产量、稻谷产量、光合特性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个超级稻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稻谷都显著高于辽粳9号。盐丰47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都高于对照品种,产量水平最高,辽星1号的生物产量最高,收获指数略低于对照,产量水平居第2位。超级稻品种出穗后光合生产能力高于对照品种。【结论】增加或保持现有品种的收获指数,增加品种生物产量,并提高品种的生育后期叶源量和光合速率是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土壤干旱对小麦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土壤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高产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为材料进行盆栽,自分蘖末期至成熟设置正常供水(WW)、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3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分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W相比,MD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的根系氧化力、根系及籽粒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的含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运转量;根冠比、叶片光合速率及叶片中Z+ZR的含量在WW和MD处理间无显著差异;SD处理则降低了产量和植株生理活性。MD处理显著提高了穗粒数、粒重和产量,SD处理的结果则相反;穗数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两个品种的结果趋势相同。相关分析表明,根系氧化力、根系和籽粒中Z+ZR含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NSC运转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千粒重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轻度干旱可提高小麦根系生理活性并促进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进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苎麻是收获韧皮纤维的经济作物,其商品生产经济效益的表现在于纤维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高产麻地的纤维产量为什么高?低产麻地的纤维产量为什么低?前辈们曾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是令人信服的。为了继续探索,两年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的高产群体结构的经济性状和纤维产量构成,作了较为充分的调查研究,现分述如下。一、高产群体结构的类型决定苎麻纤维产量的因素首先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株数,而合理的群体结构对获得较多的有效株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有效株数固然主要取决于栽种密度,但单位面积上的群体生物学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受株高、茎粗、皮厚等因素的制约。从两年调查四个品种的结果(表1)看,各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水分亏缺下小麦穗部光合对产量的贡献,采用盆栽试验及14 C-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水分亏缺对不同抗旱性小麦花后穗部光合及穗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水分亏缺后,旱地品种西农1043灌浆前期穗部净光合速率、颖壳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籽粒14 C-同化物分配率增加,而水地品种陕253均下降。收获后,水分亏缺显著降低了陕253颖壳及内外稃中光合同化物滞留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1),而对西农1043的影响不明显(P>0.05)。说明适度水分亏缺会提高旱地小麦灌浆前期穗部的碳同化能力,加速灌浆前期穗部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以维持一定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小黑麦产量形成的光合特性,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不同类型小黑麦主要生育阶段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生育后期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幅度大,非光化学系数高,光能消耗大,籽粒产量形成受到限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3扬花前光合能力较强,生物产量潜力高,花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增加量大,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迅速下降,叶片衰老快;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净光合速率高,开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降幅小,叶片衰老慢,光化学淬灭系数高,PSⅡ电子传递活性大,成熟期最大荧光产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大及籽粒产量潜力高。说明不同类型小黑麦光合特性不同,花后较强的光合能力是籽粒产量高的基础;对于粮饲兼用型小黑麦来说,较小的热耗散释放比例及较高的花后光合能力是其以大穗实现较高籽粒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川苎12号(原代号CZ0601)是利用优质地方品种天然杂交、高产良种自交后代株系,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纤维细度、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在国家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308m/g,比对照圆叶青高458m/g,达特优质标准,平均原麻产量2584.65k9/hm2,与对照相当;在国家苎麻生产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2298m/g,平均原麻产量2581.65k9/hm^2,较对照增产1.98%。高抗苎麻花叶病、炭疽病、根腐线虫病。  相似文献   

20.
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层次群体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使其形成超高产(≥9000 kg·hm~(-2))、高产(7500~9000 kg·hm~(-2))、农户(6 000~7 500 kg·hm~(-2))三个产量水平群体,比较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间小麦群体的特征、产量及其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超高产、高产和农户小麦间穗数差异不显著;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穗粒数增加,不同产量水平间均差异显著;超高产、高产小麦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农户小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LAI及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LAI增长率和生长率均逐渐增加,群体净同化率在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小麦超高产、高产栽培的关键为在获得适宜收获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提高穗粒数是实现超高产、缩小产量差的关键。超高产、高产小麦应在孕穗期适宜光合面积的基础上,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提高生物重和籽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