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植物挥发物介导的种内与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通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介导其与周围环境中同种和不同种生物的相互作用,从吸引传粉、种子传播媒介,到保护自己免受植食性动物、病原菌和寄生生物的侵害等。植物挥发物尤其是虫害诱导挥发物是近30年来化学生态学和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挥发物介导的种内与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主要概括了植物挥发物的基本特征,植物挥发物在调控植物种内及种间、植物与昆虫、植物–害虫–天敌三营养级关系、以及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中的生态学功能,并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进行分析,总结这一领域尚未解决和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植物挥发物应用于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是化学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自1959年人类从雌蚕中分离、鉴定了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蚕醇以来,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揭示了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于种内发达的通讯和寻找寄主的能力;植物面对环境胁迫和种间竞争的机制是体内合成次生代谢物作为防御和通讯的工具;植物和昆虫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化学关系.植物和昆虫化学生态的研究,已成为农林牧病虫害防治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化学生态学所涉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开发生物农药的源泉.概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阐明在生态农业安全条件下,通过利用自然界生物间的这种化学作用规律,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对有害生物控制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物质的种类及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机制,从利用化感理论指导高效的作物种植模式、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和耕作方式、指导植物抗病育种以及利用化感物质开发生物杀菌剂等4个方面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应用。指出近40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不大,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以更好地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化学调控规律,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4.
日本最近培育出一种用葱头和大蒜杂交的新型辛香料植物。这种新作物从外表看酷似大蒜,但其鳞茎却有着像葱头那样的旋涡状组织,并同时兼备葱头和大蒜两种辛香料的味道。葱头与大蒜虽同属大葱科植物,但由于葱头中没有大蒜粘性,两者为种间隔离的“远亲”植物,因而,此次培育成功的这种植物在世界上尚是首创。  相似文献   

5.
李怀珠  党晗      许金石    陈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66-73
种间关联能反映区域尺度群落内和群落之间植物物种的共存格局,是研究植物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以陕西太白山不同海拔梯度主要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Jaccard指数(JI)、Ochai指数(OI),结合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对研究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太白山较大海拔范围内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繁缕(Stellaria media)、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等与其他物种的关联比较密切,与之关联的物种较多,说明这些物种是该区域,尤其是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广布种;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鄂西香茶菜(Rabdosia henryi)、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和点叶薹草(Carex hancockiana)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均出现在中海拔(1 800~2 750 m)地区,是中海拔区域常见的共生种;狭叶红景天(Rhodiola kirilowii)和紫苞风毛菊(Saussurea purpurascens)之间有强烈相关关系,但与其他物种无关,且只出现在高海拔(>3 100 m)区域,也与生境选择和过滤有关。2)基于物种之间不同的关联性,将太白山海拔梯度上的主要草本植物划分成3个生态种组,不同生态种组之间存在适生海拔上的差异,表明海拔作为复合环境因子决定了群落内的植物物种组合。3)通过不同方法研究种间联结关系,可以反映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并对该地域的植被管理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析作物混合种植的防病增产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种类作物混合种植,或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种植,不仅可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繁殖,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扩散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时光、空间等自然资源,达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混合种植的方式是相邻地块间的条播或同一块内的间、混、套种。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与福寿螺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中华鳖营养价值高,被人们视为滋补佳品。野生中华鳖更是上品。福寿螺,一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需要控制和消灭。由于中华鳖与福寿螺之间特殊的种间关系,从而达到鳖肥螺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分子间的作用及其结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些分子间的作用无法的用范德华力、氢键、介电常数、偶极矩等化学基本理论来加以解释,引入控制论的方法对这些分析间的作用进行研究后的结果表明,选择性分析间引力很可能是分子是最强的物理作用,而分子间的化学作用亦与分子间的结构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群落生态现状系统调查资料,运用立木级结构对米槠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米信与其它植物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种群立木级结构和存活曲线呈增长型,分布格局为负二项分布,米储与其它植物正联结种对有52对、负联结种对97对.  相似文献   

10.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 性信息素与种间生殖隔离所谓“种”是指能交配和繁殖的自然个体所形成的“集团”。在自然界,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昆虫实现生殖隔离的方式有:时空隔离(诸如生境、发生季节和求偶时间不同);形态隔离(体形相异及交尾器官形态不同);行为隔离(性信息素的种间特异性);交尾后的体内隔离(精子不得存活、受精卵生成无存活能力的杂种等)。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昆虫则是利用性信息素的特异性实现种间生殖隔离。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5.1 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的不同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不同,诸如碳链长短、双键位置和末端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绿叶挥发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总结了绿叶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代谢途径和对不同生物群落的生态调控功能,包括能诱导植物生成相关防御基因和防御化合物,自身及其诱导生成的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和花外蜜露能够在植株间传递预警信号、吸引和驱避植食性昆虫、协同或抑制昆虫信息素、招引寄生蜂,还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指出了在田间条件下天敌因受到背景气味、气象条件、害虫种群分布和数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理想的生物防治效果。因此仍需对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的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不同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重营养间的互作关系,以及不同植食性昆虫虫口密度对田间防效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虫害诱导挥发物中关键物质的多重生态功能,并确定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烟草抗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而烟草的害虫种类在中国已达300 余种,严重制约了烟草的生产。植物抗虫性是防治害虫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为更好了解目前国内外在烟草抗虫机制方面的研究情况,笔者总结了烟草对害虫的基础性组成防御和诱导化学防御、烟草抗虫信号途径及分子机制。提出烟草上的主要害虫已经由鳞翅目害虫逐步向刺吸式害虫转变,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烟草的抗虫性以及抗虫育种,是对单一害虫的研究,因此要加大烟草对多种害虫的综合抗性的研究以及多抗性品种的选育工作。同时分析指出光合作用是植物防御昆虫的一个程序化反应,在研究提高植物烟草抗虫性以及烟草抗虫品种选育的过程中,烟草的初级代谢过程特别是光合作用,也应该是重点考虑的方面,在烟草抗虫性研究上应有效地进行多学科结合,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阐述这个问题,特别是与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烟草栽培学以及烟草育种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刘晓  耿军  邢茂德  刘萍  刘超 《农学学报》2022,12(10):21-24
受转基因棉大面积种植的影响,棉田害虫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引起的棉田防治策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是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棉田种植诱集或驱避植物可有效减轻害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发现,目前可应用于棉田的诱集或趋避植物有30余种,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大致分为传统诱集植物、保育天敌诱集植物和害虫忌避植物。本研究综述了通过种植诱集或忌避植物来控制棉田害虫和增加天敌数量的方法,为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Large-scale crop monocultures facilitate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diseases and pest insects. Many studies highlight the impacts of plant diversification upon pathogens, an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insects and beneficial organism in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These studies provide evidence that habitat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intercropping, relay, and ro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disease and pest management.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rop diversity, considers recent insights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crop diversity, and discusses its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Recently, the phytobiomes resulting from increased crop diversity ar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hogens or pests with their host phytobiome may lead to novel op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st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agricultural systems include:(i)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p species and genotypes;(ii) ecological progress includ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dependency of those interactions; and(iii) the role of microtopographic variati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for priming basal resistance to multiple pests and pathogens by intercropped crops. We also highlight recent progress in China and the potential options for habitat management and design that enhance the ecological role of 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地区主要绿化植物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采用踏查法,调查了张家口地区主要绿化植物的种类及其害虫和天敌的种类,旨在完善张家口地区绿化植物的害虫名录,为城市园林建设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主要绿化植物有71种,均受到害虫不同程度的为害,共调查到害虫36种(隶属于8目27科)、天敌10 种(隶属于6目9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技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孔明 《农学学报》2018,8(1):44-47
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1700余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一体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趋于严重。化学农药是目前中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主要手段,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控制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与再猖獗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防控科技,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是中国植物保护科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其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重大病虫害种群演替规律的影响,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的植保新理论、新方法与新产品,绿色防治关键技术与产品,化学农药精准施药和残留检测追溯技术,智能化植物保护装备,以及区域性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控制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Optimal plant defense should incorporate any mechanisms that influence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potential pests. From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examples suggesting that the defense of a plant may be improved in the company of specific neighbors, we discuss a framework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s that begin to clarify some aspects of the recognized influence of species diversity on herbivory. Neighbors serve as insectary plants for herbivore predators and parasites, and influence herbivore feeding behavior by repelling, masking, attracting, and decoying. Insectary plants lower the numerical response of herbivores by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predators and parasites. Repellent plants primarily lower functional response by causing the predator to fail to locate or reject its normal prey. Attractant-decoy plants dilute herbivore impact by drawing off herbivores, either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heir numerical and functional response (or either). The concept of gene conservation guilds adds diversionary and delaying tactics to the adaptation-counteradaptation view of plant-herbivore coevolution. The useful life of a given gene for resistance may best be extended by mechanisms that disrupt genetic tracking (specialization) by herbivores. Some plants may remain inedible not because their chemistry or morphology represents an evolutionary impasse, but because they live in an environment that provides acceptable options of variable quality. Feeding environments that provide little or no choice promote specialization by forcing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Conversely, the evolutionary momentum of specializing herbivores may be lowered by enhancing their susceptibility, either by selection against virulent individuals, or by decreasing the exposure frequency of susceptible genotypes. The latter mechanism of conserving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takes advantage of herbivore behavioral sensitivity to variable plant quality. Direct selection against virulent genotypes requires temporal cycling of the herbivore population between resistant and nonresistant hosts. Both events may occur within defense guilds that provide acceptable feeding options of similar but distinctive quality.  相似文献   

18.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农业害虫防治的工作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原始防治阶段、化学防治阶段、综合治理阶段、持续控制阶段.从昆虫的多样性及害虫与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利用抗虫品种、自然天敌、昆虫激素、不育技术、栽培措施等安全有效的方法实施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在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将可望从系统和群落的水平深入理解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害虫发生及其天敌繁衍的生态机制,并为制订以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和自然天敌为基础的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茶园害虫群落演替趋势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茶园害虫群落演替趋势明显,半个多世纪来,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栽培管理措施与防治方法的变更,害虫种类逐渐增至300多种。优势种群从当初少数食叶性蛾类及钻蚊枝干害虫,发展到多种食叶害虫,尤其是吸汁式芽梢害虫更为猖獗,经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尤其是滥用、乱用、杀伤天敌;大量氮肥的单一使用,使芽叶含量偏高,茶树抗病虫能力下降,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留叶采摘等栽培方法的实施;防治方法单一,重治不重防等原因引起的。对此,认为生态条件较好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应推广生态控制,大面积茶园实行综合治理,强调农业防治,提倡生物防治,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