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虾蒸煮废水和豆粕混合发酵制备发酵饲料蛋白的工艺。[方法]以对虾蒸煮废水和豆粕为主要原料,以水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饲料蛋白的发酵工艺。[结果]最佳发酵工艺如下:对虾蒸煮废水与豆粕的比例为0.8∶1,接种量为0.2%,蛋白酶添加量为0.03%,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03%。在此条件下,发酵后产品的水解度达26.88%。[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对虾蒸煮废水和豆粕混合发酵制备发酵饲料蛋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姚小飞  叶璐  赵世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76-8478,8490
[目的]为大豆多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外线诱变后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1-2菌株发酵豆粕生产大豆多肽,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各因素对枯草芽孢杆菌B1-2发酵豆粕生产大豆多肽的影响依次为:豆粕含量、培养基pH值、发酵温度和接种量。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中含9%豆粕、2%麸皮,以培养24 h的枯草芽孢杆菌B1-2菌株为发酵菌种,在初始pH值7.5,温度35-40℃,接种量8%条件下发酵64 h,此条件下豆粕蛋白的水解度可从初始条件的17.80%提高至21.06%,比条件优化前提高了18%。[结论]该研究优化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生产大豆多肽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史经略  张安宁  薛祥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93-1496,1500
[目的]探讨混菌固态发酵生物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玉米粉、豆粕、酒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混料设计确定主要原料的最佳配比,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混合菌种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含水量、红糖添加量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玉米粉的量66%、豆粕量11%、酒糟量23%、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红糖添加量5%、含水量43%、接种量9%。[结论]在该条件下获得生物饲料中菌体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刘唤明  薛晓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141-5142,5231
[目的]在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这3种菌混合发酵生产发酵豆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酶来提高发酵豆粕的水解度。[方法]通过添加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进行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最佳加酶条件为中性蛋白酶加酶量为20U/g,酸性蛋白酶加酶量为20U/g,纤维素酶加酶量为6U/g;并且在此加酶优化条件下,发酵豆粕的水解度由优化前的9.32%增加到19.65%。[结论]添加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能显著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啤酒酵母菌、乳酸菌复合菌株,研究其对固态发酵豆粕的影响。[方法]对啤酒酵母菌、德氏乳酸杆菌进行动力学研究,探讨其最佳接种时间。在起始温度30℃、接种量10%、含水量38%、啤酒酵母菌:乳酸菌=2:1(V/V)的条件下发酵96 h,研究发酵豆粕前后的得失率以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复合菌株的最佳接种时间分别为20和24 h。按照菌株的最佳接种时间,在起始温度30℃、接种量10%、含水量38%、啤酒酵母菌∶德式乳酸杆菌=2∶1(V/V)的条件下发酵96 h,发酵后干基重量减少8.1%,氨基酸总量提高13.0%,粗蛋白含量提高12.27%。[结论]发酵豆粕中的不良影响因子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动物适口性,有利于动物的消化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高产多肽发酵豆粕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菌种、接种量选择和发酵条件优化,研究了高产多肽发酵豆粕的制备工艺,得出一套最佳发酵工艺参数。各菌种的最佳接种量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X2、X3、X4均接种0.6%,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revisiae)Y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Z均接种1%;最佳发酵基本条件为:豆粕粒度40目、发酵起始温度40℃、料水比1∶1、初始pH值为7、糖蜜添加1%、物料厚3.5cm、发酵时间48h。  相似文献   

7.
潘声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700-16701
[目的]探讨用玉米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工艺。[方法]以玉米清液为原料,以黑曲霉为菌种,用50L发酵罐进行柠檬酸发酵试验,研究接种量、起始pH值和不同玉米浆添加量对玉米清液发酵柠檬酸产酸的影响,以探讨生产柠檬酸的优化工艺条件以及优化条件下玉米清液发酵柠檬酸的产酸曲线和柠檬酸中黑曲霉的菌丝球形态。[结果]用玉米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的优化工艺条件是:接种量为12%,发酵起始pH值控制为5.6,玉米浆添加量为1.1%,在此条件下发酵72h,产酸可达15.5%,残总糖≤1.1%(W/V),糖酸转化率为97.1%。优化条件下用玉米清液发酵柠檬酸时,黑曲霉菌丝球伸展均匀,松紧适中,菌丝饱满且分枝多。[结论]该研究为充分利用玉米资源提高柠檬酸的发酵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脱脂豆粕粉为原料,具产蛋白酶能力的菌株CHD21为生产菌种进行发酵。菌株所产蛋白酶作用于豆粕粉中的大豆蛋白将其水解为大豆多肽。【方法】以水解度作为指标,对菌株CHD21发酵降解豆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液体发酵探讨菌株CHD21适宜的培养基组成、接种时间、接种量与发酵时间。【结论】结果表明:在豆粕含量8%,麸皮含量2%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接种4%的菌龄为19h的液体种子,于温度40℃,转速120r/min条件下发酵48h,豆粕蛋白的水解度可达42%,比条件优化前的水解度提高了4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4种不同酵母菌株(F5、F10、F15、F33)发酵桑果酒的发酵规律,以期筛选出合适的桑果酒发酵菌种,为桑果酒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大十”品种桑果果汁为原料,分别接种不同酵母,在25℃下进行发酵试验,定期检测果酒的pH、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酒精度,并评定成酒品质.[结果]LAFFORT干酵母F33发酵的桑果酒酒体为紫红色,原酒未发生明显褐变,酒香协调;该酵母起酵快,可溶性固形物在5d内迅速降至稳定值,酒精度则上升至12.5%vol,在发酵过程中产酸较其他菌种少;F33接种量不影响其对糖的利用及酒精的生成,0.02%的接种量下发酵液pH变化稳定,可滴定酸上升较缓和,成酒可滴定酸较低.[结论]F33菌株具有较好的发酵性能,所产桑果酒成酒品质较好,具有较好的桑果酒发酵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菌种发酵全价料产生乳酸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混合菌种联合厌氧发酵的方法,利用塑料薄膜袋对无抗全价饲料进行发酵处理。以乳酸产量为考察指标,以不加抗生素的断奶仔猪日粮为原料,研究发酵时间、温度、料水比、pH对全价饲料中产乳酸量的影响。[结果]最佳的混菌接种组合为: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3%∶2%∶1%。使用最佳的菌种组合发酵全价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35℃,料水比1∶0.8,pH 6.5。[结论]该研究为断奶仔猪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筛选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菌种,通过平板培养、单菌和混菌发酵试验,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进行筛选。[结果]结果表明: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种作用于豆粕可以提高其粗蛋白含量;枯草芽孢杆菌M5094与热带假丝酵母C3161混菌发酵豆粕效果最好,发酵反应48h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1.50%,增加率为36.43%。[结论]选择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2种菌作为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复合菌种。  相似文献   

12.
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黑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固态发酵豆粕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影响因素,建立优化的发酵工艺。[结果]确定的黑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培养条件为:当固态物料中含有10%麸皮,9%玉米粉,1%葡萄糖及0.15%K2HPO4和0.01%MgSO4时,在28℃恒温条件下培养48~72 h,每隔6 h翻料1次,大豆肽含量最高可达6.159 mg/g。[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大豆肽的发酵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酵豆粕菌浓度的影响。[结果]发酵后豆粕在PBS振荡1 min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中的细菌,以便后续计数;以4层报纸封口的50 m L离心管为发酵容器,采用经80目筛孔的豆粕颗粒和1.5 cm堆料厚度能获得最优的实验室小试发酵效果,菌浓度能达到1.65×1010~1.76×1010CFU/g。[结论]研究为发酵豆粕实验室小试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玉米芯发酵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芯综合利用的潜力,以玉米芯中分别加入豆粕、花生粕、麸皮和玉米粉为发酵原料,选用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纯玉米芯在自然条件下,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蛋白质源饲料辅料(花生粕和豆粕)后,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黑曲霉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能量饲料辅料(麸皮和玉米粉)后,黑曲霉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酿酒酵母对豆酱发酵过程及豆酱质量的影响,提升传统豆酱人工接种发酵生产技术。[方法]试验在现代酱厂工业化米曲霉制曲的基础上,就豆酱生产过程中的几个工艺操作点进行了工艺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结果]试验得出,大豆最适蒸煮条件为大豆原料含水量49.75%,蒸煮压力0.14 MPa,蒸煮时间21 min;制曲粉碎加盐水量为90%可使得发酵后豆酱品质较佳;发酵中后期加入酿酒酵母进行继续发酵可提升豆酱品质,酿酒酵母接种量为0.05%,发酵温度为37℃,酵母接种时间为发酵开始之后的第7天进行接种。[结论]研究可为豆酱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饼粕组合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种饼粕不同组合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方法]将豆粕、花生粕和棉籽粕分别按1/3和2/3的比例合成6个组合,利用短期人工瘤胃技术研究6种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液pH值、氨态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结果]各组间pH值差异不显著;在NH3-N浓度上第2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第3组在VFA浓度上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在6种豆粕组合中,第3组(2/3豆粕和1/3棉籽粕组合)最有利于奶牛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7.
复合菌发酵豆粕生产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优化豆粕发酵工艺参数,研究发酵条件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并对不同批次和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分析,为选择发酵豆粕产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分别是24 h和36 h;在1000 L发酵罐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均为18 h。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优化产蛋白酶培养基为:豆粕92.85%、麸皮4.64%、玉米粉2.32%、葡萄糖0.19%,料水比1∶0.6,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接种比为2∶3,接种量为4 mL/100 g。通过对发酵产品分析,生物降解是去除抗原蛋白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左勇  霍丹群  李杨  任永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63-18765
[目的]对红色糖多孢菌产红霉素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Design-Expert 7.0软件对发酵培养基的黄豆饼粉、淀粉、糊精和葡萄糖4个组分进行优化,再对硫酸铵、碳酸钙、玉米浆和磷酸二氢钾4个组分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黄豆饼粉2.89%、淀粉3.025%、糊精2.04%、葡萄糖1.97%、碳酸钙0.7%、硫酸铵0.1%、玉米浆1.2%、磷酸二氢钾0.04%,优化后发酵产物中红霉素生物效价比优化前提高22.55%。[结论]得到了红霉素培养基的优化配方,使红霉素的发酵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