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螟黄赤眼蜂能寄生在桐花树毛颚小卷蛾体内,因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市红树林区域,进行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示范区螟黄赤眼蜂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平均防治效果(校正的寄生率)达到了75.73%,螟黄赤眼蜂在防治区的寄生率和对照区的寄生率差异显著.3个示范区放蜂总量为2 800万头以上,防治总面积373 hm2,共计挽回经济损失3 275.97万元,产生生态价值14 021.16万元.  相似文献   

2.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 Meyrick是广西北部湾桐花树的主要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观察研究,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基本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生活史。该虫在广西北部湾地区1a发生12代,世代重叠。以2~3龄幼虫在桐花树叶片上卷叶越冬,3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1~2d后即交配产卵,平均每雌产卵量76粒。卵历期2~4d,幼虫历期11~15d,蛹历期7~8d,成虫寿命约6d;该虫有2个明显的危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提出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初步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 Meyrick进行室内海水浸泡试验,结果表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和蛹在海水中浸泡对其存活率具有一定的影响,浸泡9 h以上对其存活率的影响极显著,死亡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卵浸泡在海水中15 h内对其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树林主要害虫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形态和分布,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61~68个亚节组成,鞭节长3 500~4 200 μm,是表面感器类型最多的节.触角主要分布的感受器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感器、耳形感器和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粤港地区红树林害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广东省及香港特区红树林采集到害虫种类26种,其中15种为首次报道的危害红树林的害虫,广州小斑螟、柑橘长卷蛾、桐花毛颚小卷蛾、荔枝异形小卷蛾和白缘蛀果斑螟5种害虫对白骨壤、桐花树和木榄造成严重危害。此外,对主要害虫林间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笔者研究了黑光灯、苦参素杀虫剂、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1.2%烟参碱、25%灭幼脲)喷雾、0.9%阿维菌素喷烟4种华北落叶松鞘蛾的防治技术。结果认为,黑光灯诱捕对落叶松鞘蛾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作用较为局限。1%苦参素植物杀虫剂对华北落叶松鞘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1 000的效果最佳。1.8%阿维菌素乳油、1.2%烟参碱和25%灭幼脲喷雾均对华北落叶松鞘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8%的阿维菌素乳油效果最明显。0.9%阿维菌素地面喷烟对防治华北落叶松鞘蛾成虫效果较好,选择1.0∶25的配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7.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成虫内生殖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解剖雌成虫,观察并描述了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成虫内生殖系统结构。结果表明:内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交配囊、受精囊组成。解剖溶液选择去离子水较好。  相似文献   

8.
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是红树林木榄+桐花树群落上的重要害虫,在广东省局部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对木榄造成严重危害。白缘蛀果斑螟1年完成4代,第1至第3代虫历时48~66d,越冬代历时180d;荔枝异形小卷蛾1年完成5代,第1至第4代虫历时39~44d,越冬代历时188d。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幼虫均危害木榄的花萼和胚轴,荔枝异形小卷蛾能够迁移到桐花树上危害桐花果实。在木榄+桐花树群落上,白缘蛀果斑螟成虫占54%,荔枝异形小卷蛾成虫占46%。林间世代重叠,以幼虫和蛹越冬。在4月下旬~5月中旬,受害花萼和受害胚轴数量有一个高峰期,而7月上旬-10月中旬,则有一个明显的低值期。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受害花萼和受害胚轴的数量变化规律成正相关,前者同样也出现一个高峰期和一个低值期。白缘蛀果斑螟和荔枝异形小卷蛾与捕食性蜘蛛数量的比例为1:0.30,捕食性蜘蛛的捕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红树林的害虫种类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共统计中国红树林害虫128种,隶属2纲7目55科,其中以鳞翅目、半翅目昆虫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2.4%和26.6%。危害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的害虫分别有45种、45种、37种、32种和20种。广东红树林害虫种类最多,共95种;广西其次,49种。鳞翅目害虫主要包括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桐花树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 Meyrick、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 Walker、蜡彩袋蛾Chalia larminati Heylaerts、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 Cramer等,多以幼虫取食为害;半翅目害虫主要有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Cooley)、广翅蜡蝉Ricania sp.等,以幼虫、成虫吸食植物汁液为害。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以生物防治为主,如利用寄生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捕食性天敌和生物制剂等进行防治,结合物理防治可以提升防治效果。同时,探讨分析了红树林虫害暴发的原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许昌地区棉大卷叶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大卷叶螟Notarcha derogate(Fabricius)在鄢陵县1 a发生4代,第3、4代发生最为严重,以老熟幼虫越冬。幼虫卷叶呈筒状,蚕食叶片。世代重叠。在成虫羽化期,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幼虫初期,喷洒25%灭幼脲Ⅲ号2 500倍、50%杀螟松乳油1 5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10%氯氰菊酯乳油6 000倍液,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6种药剂对重阳木帆锦斑蛾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阳木帆锦斑蛾Histia rhodope是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上的主要害虫。选用6种药剂对重阳木帆锦斑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室外药效试验。采用浸渍法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4 h后杀虫活性最高的是甲维盐(LC50为0.312 0 mg/L),烟碱.苦参碱和高效氯氰菊酯次之(LC50值分别为3.548 5和8.920 8 mg/L),毒死蜱、灭幼脲Ⅲ号稍差(LC50分别为128.844 2和176.349 9 mg/L),Bt活性最差(LC50为3 490 831.511 2 mg/L)。48 h后,药剂活性呈上升趋势,活性最高的仍为甲维盐。室外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甲维盐、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烟碱.苦参碱800倍液对重阳木帆锦斑蛾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湘潭县近几年来发生松梢螟危害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近几年对松梢螟的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了"越冬代剪梢防治、越冬代灯光诱杀成虫、1~2代初龄幼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樗蚕在荆州市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第一代幼虫期6月上旬~7月中旬,危害盛期为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期8月下旬~10月上旬,危害盛期为9月中旬.人工剪除越冬茧蛹,成虫羽化盛期使用黑光灯和杀虫灯诱杀,可降低虫口基数.在低虫口密度时,采取生物制剂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樗蚕的发生和危害;在高虫口密度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喷雾防治,可以迅速压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4.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防治栗山天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迄今发现的寄生天牛类害虫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经研究,虽然寄生不同天牛种类的花绒寄甲根据形态特征目前认为是同一种,但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很强的寄主专化性,即形成了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生物型(biotypes)(Weietal.,2009)。因此,在利用其开展天牛生物防治时,必须在自然界找到自然寄生该种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茶须野螟(Nosophora sem itritalis)主要危害木荷(Schima superbaGardn.et Champ.)当年生的嫩芽、嫩叶与嫩梢,亦危害老叶。该虫在福建尤溪1 a发生3代,以1~2龄幼虫在缀叶中越冬。第1、2、3代幼虫危害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8月上旬和翌年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7月中旬初、9月中旬初和翌年5月上旬。在幼虫期用25%灭幼脲Ⅲ号2 000倍液或2.5%敌杀死1 500倍液喷雾防治;在成虫羽化期燃放“敌马”烟剂,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成虫羽化盛期还可用黑光灯诱杀。  相似文献   

16.
利用8种不同类型的农药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进行了致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氯.辛硫磷乳油对美国白蛾致死速度最快,在36h的致死率均达100%。48%毒死蜱乳油、5.7%高氯.氟铃脲乳油在48h的致死率也达到了100%,3.2%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在72h的致死效果达到了97.5%,0.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00倍液在72h的致死效果达到了90%。而5%氟铃脲乳油和5%灭幼脲乳油在72h对美国白蛾的致死率较低,仅分别达到27.6%、42.2%。  相似文献   

17.
筛胸梳爪叩甲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筛胸梳爪叩甲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笋期害虫.研究了林间挖笋除虫、黑光灯诱杀及药剂防治3种方法对筛胸梳爪叩甲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3种技术措施均能显著降低该虫的危害率和虫口密度,其中药剂防治效果最明显.3 a持续挖笋除虫的防治效果达(22.76±3.90)%;每年单盏黑光灯年平均诱捕量可达(1 143.8±318.7)头,连续6 a的灯光诱杀可将竹笋危害率由防治前的(56.05±2.83)%降至防治后的(39.21±2.83)%;连续施用5%辛硫磷+3%毒死蜱颗粒剂3 a年可将竹笋危害率由防治前的(69.62±5.36)%降至(21.17±7.65)%,防治效果达(70.11±10.99)%.  相似文献   

18.
不同波长诱虫灯对蜀柏毒蛾成虫的诱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波长分别为300 nm、340 nm、380 nm、420 nm、460 nm、500 nm、540 nm和580 nm、功率8W的诱虫灯进行了蜀柏毒蛾成虫的诱集研究.结果表明:8种波长的诱虫灯诱集效果有差异,波长340nm、功率8W的诱集效果最好.波长340 nm、功率8W诱虫灯在60 min时间内对距离在180 m范围内的蜀柏毒蛾成虫具有诱集效果,但诱集率达87.1%以上的距离在120 m以内.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羽化出土成虫进程的生物学特征和对光源趋性反应,通过定点定量测定栗实象出土量和进度,及其对直射和反射光源的趋光性比例。结果表明,栗实象成虫出土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期30 d,集中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土进度先快后慢。栗实象成虫对直射性紫光黑光趋性反应最明显,分别为56.11%、55.00%,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林间灯诱捕杀效果不显著,日均诱虫量分别为1.9只和2.3只,试验初步佐证了成虫弱趋光性的特征。成虫集中出土期是防治栗实象危害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在防治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