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年度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促进内蒙古大豆育种,对2002—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审定的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进行综合分析。主茎节数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生育日数整体变化不显著,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重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审定的大豆品种中有8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占总审定数的7.08%,有42个高油大豆品种,占总审定数的37.17%。2002—2020年审定的大豆品种产量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2019年‘兴豆7号’产量达到最高的3531.0 kg/hm2。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生育日数呈正相关;与株高、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274;与百粒重、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4、0.414;与单株有效分枝呈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89、0.414。百粒重的提高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增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选育大豆的过程中,应注意百粒重较高、主茎节数适中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  相似文献   

2.
对来自于中国黄淮海大豆产区、北方大豆产区和南方大豆产区的31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明显不及农家品种,而其它性状如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农家品种。以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别所作的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与株高、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非显著正相关,但与主茎荚数呈负向显著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正向显著相关,与单株粒数负相关显著。通过比较和分析,就百粒重、生育期和株高筛选出一些具有极端值的品种,可以用作品种选育的亲本和大豆分子育种如转基因受体或分子标记作图群体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3.
菜用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香 《种子》2011,30(6)
以引自美国东北部麻萨诸塞州的12个菜用大豆品种和本地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与菜用大豆单株产量相关的8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茎粗>主茎分枝数>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百粒重,与单株产量最为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株粒数,百粒重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菜用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单株粒数多和茎粗的品系选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多样的品种信息,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以 2003-2022 年福建省审定的 22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福建省近 20 年审定品种的直接亲本注重选用中间材料与育成品种,并以中间材料 × 中间材料、育成品种 × 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 × 中间材料(可正反交)3 种组配模式为主;台湾与浙江品种是目前福建省自主选育品种的主要骨干亲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鲜荚产量不断提高,全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创造新的中间材料,拓宽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是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的关键;在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中,需重点关注影响鲜食大豆产量的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及二粒以上标准荚数等农艺及产量性状,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1981—2000年审定并在生产上有代表性的35个中熟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有效节数增多,分枝数先增后减。底荚高度略有增加;产量在前10年增加明显。后10年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和单株荚数增多。每荚粒数提高,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百粒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以山东省大豆品种安豆203为材料,对其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安豆203的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株高,关联度为0.819,最小是有效分枝,关联度为0.490,其它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主茎节数(0.789),百粒重(0.784),底荚高(0.744),单株粒重(0.739),生育期(0.727),单株粒数(0.724),单株荚数(0.699)。因此,在今后的高产试验和推广应用中,应针对安豆203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栽培措施,以提高株高,主茎节数为目标,稳定百粒重,充分发挥其高产、稳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中熟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品种安豆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外观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度、无效分枝数呈增加趋势,有效分枝数呈减少趋势;紫斑率、褐斑率、虫食率、瘪粒率呈增加趋势,完好粒率呈下降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单株粒重及百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1.8万株/667m2时产量最大,每667m2达135.62kg。  相似文献   

10.
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引进的9份大豆优良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对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中的茎粗、单株粒重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总荚数、秕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等性状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秕荚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底荚高度、每荚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产量、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生育期;(3)产量与生育期、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度、主茎分枝数、单株产量、每荚粒数、百粒重、开花至成熟的天数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出苗至开花的天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产量,首先应考虑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潜力大的品种,其次考虑底荚高度较低,每荚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海涛  许波  王友华 《种子》2006,25(12):80-81
以区域试验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夏大豆区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抗倒性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提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夏大豆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产量相关极显著(r=0.6182**),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中,选择丰产性好的品种可从单株粒重、有效分枝数和单株粒数选择入手,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选取油用向日葵资源80份,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向日葵产量(单株粒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株粒重关系密切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单株成拉数>单株总粒数>粒宽>花盘直径>结实率>百粒重>粒长>百仁重>茎粗>株高>皮壳率>长宽比。因此选择单株成粒数和总粒数较多、籽粒较宽的材料有利于得到产量较高的向日葵自交系,为选育高产油用向日葵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豆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引进的19份毛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底荚高、单株粒数、株高、单株产量、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2)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度正相关,与底荚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正相关,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单株产量,首先要考虑选择百粒重大的品种,其次是选择茎杆粗壮,主茎分枝数及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黄淮海地区16 个品种12 点试验进行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分析,从而为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生育日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百粒重。可见,对大豆新品种选育时,应优先考虑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和生育日数。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100个秋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秋大豆属中、晚熟类型多,株高与分枝中等,籽粒较大,品种间各性状变异大。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株粒数、全株重、单株荚数和百粒重4个性状,而与植株高度无明显相关,主茎节数与分枝数对单株产量有一定的间接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豆品种审定报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审定的品种的育种方法和农艺性状,包括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株高、生育日数、产量、花色、百粒重、叶形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大豆的育种方法以有性杂交后系谱法选育为主,多种选育方法并存。大豆品种产量呈持续增加,大豆生育日数变化不大,在102d左右。脂肪和蛋白含量无变化,株高减少;百粒重在19.4g上下浮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明显增多,叶形以椭圆和卵圆为主,少数品种为披针形;花色以紫花居多。  相似文献   

18.
豌豆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8份豌豆品种(系)的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了综合描述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荚粒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表现为单荚粒数>单株荚数>生育日数>百粒重>株高>单株分蘖数>主茎节数>单株产量;豌豆品质性状与品质优劣的关联度表现为粗蛋白含量>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水分含量>粗脂肪含量,这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品种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适合我市的夏大豆育成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产量〉生育日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株粒数〉脂肪含量〉始花(R1)-成熟(R8)日数〉主茎节数〉出苗-始花(R1)日数;对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产量,影响较大的是生育日数、百粒重、单株荚数。与脂肪含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始花(R1)-成熟(R8)日数〉株高〉生育日数〉主茎节数〉产量〉蛋白质含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出苗-始花(R1)日数;对脂肪含量影响最大的是始花(R3)-成熟(R8),影响较大的是株高、生育日数、单株节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晋北区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以晋豆4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6个不同密度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均下降,百粒重先降后升,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适宜种植密度为21万~27万株/hm~2。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地提高单株粒重和分枝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通过SPSS曲线估计,得出种植密度与大豆产量关系的最佳预测模型是二次曲线模型y=b_0+b_1x+b_2x~2,晋北区大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最佳数学预测模型是y=-5762.478+791.819x-16.147x2,理论最适密度为24.5191万株/hm~2,产量为4 046.61kg/hm~2。该研究为晋北早熟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