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在关岭自治县低热河谷丘陵地区,采用“菜-稻-菜”、“菜-玉米-菜”的种植模式,能有效解决菜、粮争地的突出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生产,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间作套种在时空上可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为农民实现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菇耳类高等真菌纳入粮菜作物立体种植,取得了单位面积菇耳粮菜的综合丰收效益。本研究综述了鸡腿菇间作套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林下套作鸡腿菇模式、玉米-鸡腿菇、果树-鸡腿菇、蔬菜-鸡腿菇等套作类型,指出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对鸡腿菇套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鸡腿菇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与粮菜果组合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祥元  周廷斌 《食用菌》1998,20(5):31-32
1 组合栽培模式的特点 食用菌与粮、菜、果组合栽培,是将食用苗栽培引入农田与粮、菜、果进行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组合,实现农田的高产出,农产品的优质、经济和高效。国内近年已经研究报道了多种食用菌与粮、菜、果组合栽培模式,有些已示范推广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该类组合栽培模式与传统的农作物间作、套种等组合栽培模式不同,其主要特点:①经济效益高——食用菌是该类模式产生高效益的主体,其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践调查,总结出适宜天水市推广的"种-养-加"、"畜-沼-果/菜/粮"、"工厂化食用菌"、"尾菜还田综合利用"、"四位一体"等主要绿色循环农业模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粮、菜争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江苏海安县李堡镇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小麦-水稻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开展立体高效种植技术,筛选出马铃薯-春玉米-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现将此高效种植模式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稻-菌-菜轮作是一种轻简高效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秸秆和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环境,达到生态循环种植的目的.优质稻-大球盖菇-黄瓜高效栽培模式可实现每667m2优质稻干谷350~400kg,大球盖菇3000~3500kg,黄瓜4000~4500kg,总产值达45260~52190元.该模式在保证粮...  相似文献   

7.
大白菜在嘉鱼俗称"卷心白",是嘉鱼蔬菜生产中的主导品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特别是秋冬大白菜,种植面积达8000 hm2。湖北嘉鱼县秋冬大白菜主要采用菜—菜—瓜、菜—菜—粮、菜—瓜、菜—粮模式。潜力品种有改良青杂3号和傲雪迎春。  相似文献   

8.
1983年以来,我县在发展集约化种植方面探索了多种模式,实行粮、油、菜、瓜、果多层次的间套复种,形成一系列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了地力、空间、时间和光热资源,缓解了粮、油、菜、瓜、果争地矛盾,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群众欢迎。其中以瓜为主的西瓜、玉米、豇豆(也称豆角)间套种即为高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介绍了“菜-稻-菜”一年三熟制高效栽培模式的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增产原理。该技术通过8年的试验示范表明:“菜-稻-菜”高效栽培模式不但能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嘉善县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大棚瓜菜,随着连作年份的增加,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降低、土传病害等问题逐渐凸显。为有效缓解土壤连作障碍,20世纪90年代初嘉善县开始发展大棚瓜菜—粮经水旱轮作。本文介绍了嘉善县瓜菜—粮经水旱轮作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北方农村大型农机不断增加,农田作业时间大为缩短,农民普遍将冬小麦播期延后,使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两粮)栽培模式可以改为冬小麦-干辣椒一年两熟(一粮一菜)的栽培模式。而我国近几年对日本、韩国等国家干辣椒贸易呈爆发式增长,农民种植干辣椒的面积大大增加,效益也较好,故仅德州市常年就有近4万hm^2麦茬干辣椒栽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钦州辣椒产量、品质、效益的优势,同时克服水稻种植效益低、辣椒连作障碍严重,粮菜病虫害发生频繁的弊病,通过改良栽培模式、优化水旱轮作、改善生产环境,探索出水稻—钦州辣椒粮菜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克服了辣椒连作障碍,降低了大田化肥、农药施用量,特别是高水肥条件下的菜粮轮作,使得土壤肥沃、病虫害少,既能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成本,又能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粮菜水旱轮作模式在当地推广获得成功,全年每667 m~2净收利润在1.3万元以上,为农民探索出一条粮菜双丰收的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菜稻轮作模式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6,(2):52-56
在浙江省水稻产区推广菜稻水旱轮作模式,既能提高土壤质量,改良生态环境,又能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实现稳粮增效、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明显,全省年应用面积超5.33万hm2,约占新型农作制度推广面积的40%,但目前还存在茬口搭配与配套品种等关键技术不完善、实用农机缺乏、劳动力成本过高等问题。本文介绍了浙江省菜稻轮作模式的应现现状和经验做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锡山区近两年来大力推广水稻-瓜菜轮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模式风险小、收益高,不仅能克服瓜菜不能重茬的缺点,还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水稻施肥量。在稻菜轮作的多种模式中,以水稻-大棚番茄的效益最佳,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瓜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效益比纯粮棉油模式高得多。但由于土地流转困难,瓜菜生产基地连作障碍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效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东台市推广的大棚莴苣—大棚西瓜—水稻是瓜菜粮轮作换茬的一种新模式,既通过水旱轮作克服了瓜菜连作障碍的影响,又通过菜粮互补  相似文献   

16.
江苏徐州铜山县现有水浇条件的耕地60多万亩,过去绝大多数地区以传统的稻麦两熟为主,由于粮价低迷,形成高产低效,农民增产不增收。近十年来,为了促进稻麦两熟地区结构调整,提高种植效益,我县大力改革传统的稻麦两熟,以粮为主的种植制度,从1996年开始,在我县棠张、三堡等镇开展了稻菜轮作试验、示范,积极建立以稻/菜/菜为主的多元高效种植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稻菜菜模式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并形成一年三种三收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框架,“水稻-火萝卜-甜瓜”栽培模式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我们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了大蒜-玉米菜粮高效种植模式,2016年在射阳县推广种植面积达1000hm2,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现将该模式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茬口安排及品种选择大蒜一般在上年9月中旬播种,5月初采收蒜薹,5月底6月初采收蒜头。宜选择优质丰产、耐贮抗病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乡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发展的过程中,瓜菜消费也实现了由原来的单一数量型向质量多样型的转变,这个转化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地瓜菜高层次多样化发展,并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费县保护地瓜菜设施栽培规模已达5 500hm2,产量达5.8亿kg,远销北京、上海、南京、哈尔滨、济南等大中城市,是远近闻名的瓜菜之乡.费县自1994年发展保护地西瓜栽培,采用瓜粮一年两作,产量徘徊不前,效益较低.为此,我们针对保护地模式茬口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效益差的生产实际,通过多年的研究推广,总结出大棚早春西瓜-夏甘蓝-秋延迟辣椒周年三作四熟高效栽培生产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和光热资源,产品达到了优质、无污染标准,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产量产值成倍增加,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西南丘陵旱地新三熟技术设计了3种套作种植模式,即远郊浅丘粮食生产模式“麦-玉米-豆”,城郊粮经生产模式“菜用蚕豆(豌豆)-糯玉米-豆”,山区深丘粮食生产模式“麦-玉米-秋洋芋”。对套作作物品种的选择,播种期和移栽期的合理安排;套作群体对光照、土壤温度、湿度等理化性状的影响;共生系统施肥法;套作作物间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新套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或示范。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喜凉,适应生长温度18-25℃。广西柳江县秋冬季的地理自然环境正适合发展冬种马铃薯产业,可进一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提高农民收入。为了提高单产,争取提前上市获得良好的价格,达到增收的目的,我们摸索出晚稻收割后开发冬闲田,采取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模式替代传统犁耙起畦种植模式。此模式操作简单、省工,抗旱耐寒性强,成本低,产量高,商品马铃薯外观光滑,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