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稻茬免耕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自1984年开始进行稻茬兔耕麦百亩高产栽培试验。1985~1987年三年获平均单产455.28公斤。其主技术是: 一、免耕机适墒早播针对稻茬麦耕翻播种烂种烂耕、晚播,人工板茬播种深浅不一的特点,改人工镢头条播为2BG-6型免耕条播机播种。该机碎土(3厘米左右)、播种、盖子,镇压四道序工一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米粉加工专用型杂交稻品种特优269为试验材料,设计了无人机精量条直播、无人机精量撒播、手工撒播和人工移栽4种播种方式,采用大区对比法,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特优26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人机精量条直播、无人机精量撒播和手工撒播3种播种方式间在株高、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但均与人工移栽有显著性差异,实现直播稻的高产首先要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发展大穗。其中无人机精量条直播有效穗数为最高,达到了306.2万/hm2,最低为人工移栽为268.5万/hm2。无人机精量条直播播种方式与人工移栽的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2者分别为7231.8kg/hm2和7563.2kg/hm2。无人机精量条直播的产量比无人机精量撒播、手工撒播分别高294.2kg/hm2和377.5kg/hm2,增幅达到了4.24%和5.51%。通径分析表明不同播种方式下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千粒重(0.929)>结实率(0.863)>有效穗数(-0.582),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结实率(0.558)>千粒重(0.341)>有效穗数(-0.346)。可见不同播种方式下特优269栽培过程中都应该采用栽培措施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鲁南稻区由于水稻生育期普遍较长,加之部分年份秋涝,致使小麦播种推迟,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为了解决此问题,郯城县自2005年以来开始研究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2009年又被山东省农技总站列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县,通过项目实施,使这一技术更加趋于成熟。目前该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将此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免耕法,国外从40年代开始研究,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正在大规模地采用免耕法或少耕法,发展速度异常迅速。稻茬免耕种麦(我省简称稻板麦)是免耕栽培的方式之一。早在6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麦区就发展了稻田套播免耕种麦和稻茬免耕种麦的方法,但由于技术不配套,产量不理想,被称为“懒汉麦”而中止。70年代为了防御烂种和提高稻茬粘土的播种质量,稻板麦被称为“抗灾麦”又有抬头趋势。但由于当时认识上的不统一和配套措施未成熟,稻板麦仍然没有获得发展。直至80年代,各地通过反复实践,证明稻板麦有明显的增产节本的效果,尤其近几年由于  相似文献   

5.
晚播抗灾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晚播抗灾条件下适宜的播种方式,选用扬麦16,采用对比设计法,以撒播旋耕为对照,比较稻套麦和免耕撒播两种抗逆播种方式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套麦播种生育期最长为199 d,高峰苗、茎蘖成穗率、株高分别较撒播旋耕高7.2万/667m2、4.13%、2.14cm;穗数、穗粒数分别较撒播旋耕高3.60万/667m2、1.60粒/穗,产量、净收益分别较撒播旋耕比高64.85 kg/667m2、185.5元/667m2,且产量和净效益与对照比有显著差异。免耕撒播与对照相比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无显著差异,但净效益显著小于对照处理。因此,在连续阴雨造成小麦难以适期播种的情况下,稻套麦抢种可以作为一项抗灾播种方式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稻茬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小麦年种植面积180万hm2 以上,其中一半为稻茬麦。稻茬麦原有的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免耕撬窝点播和旋耕机播,前者费工费时,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今天,愈来愈难落实到位,而后者则存在机械成本偏高、耕整质量受天气制约和机播质量不稳定等问题。90年代以来,经系统研究形成的以精量露播、稻草覆盖、平衡施肥、科学灌溉和化学调控为核心内容的“稻茬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保温、调湿、改良和培肥土壤、抑制杂草和节本增产增收效应,实现了高产与简化高效、当季高产与稻田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该技术不仅在四川平原、丘陵稻茬麦区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开始扩大到南方同类地区……  相似文献   

7.
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法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两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扬麦15的最适播期为10月28日~11月7日,播种15~16万基本苗为宜。  相似文献   

8.
淮北地区稻套麦高产生育指标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青 《作物杂志》2002,18(1):35-36
“九五”期间江苏淮北地区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水稻生产上实施“压籼扩粳”工程,晚粳稻面积迅速扩大,水稻腾茬推迟,使小 (大 )麦的茬口变晚,影响了小 (大 )麦的高产。为了解决晚粳稻收获迟带来的稻、麦争季节,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等矛盾,近年来开展了稻茬免耕套播种麦 (简称稻套麦 )的技术研究。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省略了繁杂的耕翻整地过程,实现了麦作生产的节本省工简化以及高产高效。据岗埠农场测定近年来全场1000~1133.3hm2 稻套麦平均单产稳定在6000kg/hm2,比同茬口耕翻整地种麦增产21%以上;并涌现出许多7500~8250k……  相似文献   

9.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郊区是单季晚粳稻产区,近几年来双季连作稻和一年三熟也在逐年扩大,晚茬麦面积很大,约占三麦(小麦、元麦、大麦)播种面积的60%以上。由于晚稻成熟迟,对后作播种三麦形成尖锐的茬口矛盾,抢收抢种农活集中,劳力畜力十分紧张,当时如遇阴雨,给三麦播种带来更大困难。晚茬麦由于失却播种适期,一般亩产只150—200斤,比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稻茬麦面积近200万亩,主要分布于鲁南、鲁西南和沿黄灌区的低洼地区。多年来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讨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栽培新途径,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科委稻麦两熟开发课题,在临沂市稻茬麦开发3年累计20多万  相似文献   

12.
渝麦12号(原代号渝03062)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010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渝审麦2010001)。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强、抗倒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重庆市及相似生态区平坝和丘陵肥力水平中上地区的旱地或稻茬麦田种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及时进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是渝麦12号获得优质和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组合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质量,为广大麦玉轮作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采用将不同小麦播种方式进行组合的研究方法,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播量相同情况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田间缺苗断垄单元的分布,提高田间群体生物量积累。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在适宜播量条件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播量比例以1:2为宜。‘舜麦1718’在播量为135.0 kg/hm2时,播量比例为1:2的“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条播、宽幅播及撒播等单一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撒播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撒播栽培技术是为解决水地回茬麦产量低及播种时劳畜力紧张等问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简化高产栽培技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旋耕机的普遍使用,使此项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来我们对此项技术的增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撒播栽培与常规条播比较具有省工省力和光能利用率高的优势;能形成大群体,壮个体;增加穗数,提高粒重,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
宛麦20(区试、生试代号为宛黑064)是河南省南阳市农科院2000年以漯珍1号作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F1(黑粒),为了增加黑色性状的遗传力,第2年又用漯珍1号作父本与F1进行杂交,经系谱选择于2006年选育而成的特殊粒色小麦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1012号。适宜河南省麦区(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6.
稻茬免(少)耕麦1983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推广项目,近年来推广应用面积每年都已超过2000万亩,占我省稻茬麦面积的70%以上。其中,太湖地区各市、县和连云港市推广面积在80%以上。这项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后,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一、稻茬免(少)耕麦发展情况和推广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县地处微山湖西畔的滨湖低洼区,常年以稻/麦轮作种植方式为主,小麦单产一直徘徊在每亩400千克左右,效益较低。为提高种植效益,我们从2004年开始进行改稻/麦轮作为水稻/春甜瓜轮作试验,获得了成功。实践证明,水稻田轮作春甜瓜,实行水旱交替的种植方式,不仅能充分均衡地利用土壤营养元素,提高肥效,保持、  相似文献   

18.
正春丰0017是以兰考906为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丰产稳产早熟小麦新品种,2016年7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6001,2016年3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100947.0。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湖北省西北部麦区及生态条件相近麦区中高肥力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地膜晚茬麦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晚茬麦增产技术张海芝(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466001)麦套棉地区棉花生育期长,后茬小麦播种过晚,地温低,积温不足,冬前难于分蘖,小麦产量低。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1994~1996年进行了晚茬麦增产试验,供试品种豫麦18,小区面积300m2(20……  相似文献   

20.
根据鲁东南地区气候因素和水稻茬晚播麦实际,选用有代表性的11个小麦新品种进行对比筛选试验,以期为稻区等晚茬麦种植区提供选种依据,加快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结果表明,烟农5158、山农32号、济麦22号、鲁原502为鲁东南地区晚播小麦首选优势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