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甜菜是我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廿年来,播种面积已由1966年的62亩,扩大到至今的近四万亩,产量也由当初的60余吨增加到4.2万吨。目前,我县两座糖厂已形成日处理800吨的生产能力,年需甜菜12万吨,而现在的产量只能达到需要量的35%,两个糖厂150天的生产期只能生产52.5天,加之我县的甜菜单产长期徘徊在一吨左右,虽然1984年有上升的趋势,但近期内原料不足的矛盾仍是我县制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县甜菜生长期的日照时数与温差均居全省甜菜生产县之首,土壤的pH值为7.5~8.6,与甜菜对土壤的要求相吻合,降雨的分布对甜菜生长发育也极其有利。因此,要发展建平的糖业生产,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这有利的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现就我县甜菜生产上几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县海拔只有18.7~14.2米,是黑龙港地区地势最低的县份之一。年平均蒸发量为1843.7毫米,高出年平均降水量540.0毫米的2倍多,加之地下水位浅、含盐量多、矿化度高,致使盐碱地面积大,我县近一半棉田面积分布在盐碱地里。自1985年以来,通过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我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拳头产品。我县曾享有"茶叶状元县"的称誉。然而,十多年来,我县茶叶生产却徘徊不前,甚至走下坡路,特别是近二年,茶园大面积失管抛荒,茶农积极性严重受挫,财政税收锐减。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发展松溪茶叶生产?这是我县各级于部与茶农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有关资料和我县的实际情况,谈几点看法:一、松震亲叶生产现状及茶叶生产徘滔不前的主要原因今年全县茶叶产量预计可达1400吨以上,比1994年增20%;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比去年的766万元增234万元,增30%…  相似文献   

4.
我县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棉花是我县种植业的一大支柱,是棉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仁寿县棉花原种场,良种棉加工厂每年担负着县内1.7万公顷棉花和对部分外县供种的任务。1990年,中央、省、市、县投资68万元人民币,支持我县良种棉加工厂购进了一套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棉子脱绒生产工艺成套设备(此套设备经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组织通过鉴定),新建了棉子泡沫脱绒车间,并在当年安装调试好“1t/hr”棉子泡沫酸脱绒及精选设备,且试车投了产。现已生产泡沫酸脱绒棉种成品30多万公斤,推广面积近2万公顷,直接经济效益近30万元,社会效益达10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5.
我县茶园面积小,总产少,单产低。但全县茶园40%是六十年代末发展的,45%是七十年代发展的,青壮年茶园占多数,具有旺盛的生产力;而且近十万亩黄土丘陵是我县的自然优势,有种茶的广阔场所,可以培养接班茶园。近几年来通过向新昌、嵊县参观学习,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在科学种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榜  相似文献   

6.
《茶叶》1981,(1)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解放前历史最高年产量是1944年的27897担;解放初,为10915担。1949—1956年,茶叶连年增产,1956年总产达21600担,增长近一倍(+98%),  相似文献   

7.
苏洪生 《茶叶》1990,16(1):48-48
我县现有茶园36400亩,年产于茶最高年近2000吨。过去都以手工采茶,劳动强度大,费用多,每半公斤鲜叶一般需采摘费用0.1元,最高达0.25元,约占生产成本的34.5%。同时近年来乡镇企业及其他副业发展快,采茶劳动力少。去年,我县通过省农业厅购进日产双人采茶机二台、单人一台。于8月9日开始在我县牧工商公司、县林场、傅村农牧场、择  相似文献   

8.
我县种植棉花近40年的历史,面积由小到大,单产由低到高,有较大的发展。1984年的植棉面积已由1949年的518亩扩大到18551亩,皮棉总产由3.9吨增加到911吨。棉花已成为德安县经济作物中的大头,是全省万亩棉县之一。但是近几年来,我县棉花生产发展不快,面积基本稳定在12000亩左右,单产在50公斤上下徘徊不前,总产没有突破过1千吨。我县地处赣北,属赣北棉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气候条件。据历史记载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248天,可见我县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878.5小时;全  相似文献   

9.
茶树是叶用作物,人们栽培的目的是收获它的幼嫩芽叶,但是,它木身生长发育的目的是为了储蓄养份,开花结果,繁生后代。二者之间在养份耗用上是个矛盾。我县现已投产的近万亩新茶园中,  相似文献   

10.
华安县是闽南漳州的主茶区之一,目前我县"铁观音"等优质茶栽培面积已近8000hm,成品茶产量达10万kg,产值达到6亿多元,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朵奇葩.我县茶叶主栽品种为"铁观音"、"本山"、"黄旦"等乌龙茶品种,自2003年以来,我县各茶区相继发现茶树异常落叶现象.据调查,受害较轻的茶园青叶产量减产8-12%,一般受害的茶园青叶产量减产28-32%,受害较为严重的田块造成连片落叶枯死.调查品种中,"铁观音"品种发病最重,"黄旦"等品种受害较轻.幼龄茶树受害较重,3d生以上茶树受害较轻,经专家鉴定为茶叶生理性病害.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县丘陵红壤植棉条件具有四大特点: 一、植棉面积大:全县12万亩棉花,其中近10万亩是丘陵红壤棉田,占总植棉面积的80%以上。有4个万亩以上的重点产棉公社,均属丘陵红壤地区。这4个公社近10年来植棉面积6.47万亩,占全县总植棉面积  相似文献   

12.
我县的地理位置与安溪县接壤,改革开放后,所采制的乌龙茶成品大部分由泉州、安溪客商购销.众所周知,安溪乌龙茶铁观音享誉海内外,故铁观音茶叶是市场热销产品.价高销畅的经济效益调动了我县农民种植铁观音茶树的积极性,全县的茶园面各由一九九八年的不足1万亩猛增至2003年底近6万亩.由于我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春茶开采早(清明前后),冬茶采制迟(可采制至元旦前),全年采制五季茶.加上我县茶农积极引进新技术(空调器、除湿机)做青,新工艺(轻发酵),清爽高香的品质,更是泉州、安溪客商的抢手货.勿庸置疑,种植铁观音给我县的农村经济增添了活力.在此,铁观音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使我县茶农产生了非铁观音品种而不种的片面认识,这样,不但将原来当家品种肉桂、本山、黄金桂、梅占等品种的茶树挖掉,重新改种铁观音,而且也影响了一批优质茶叶新品种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建阳茶园水土流失情况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定的自然与人为条件下,茶园水土流失能造成侵害农田、水利,淤塞河道.在我县历史上曾被称为"茶害".我县地处闽北,是有名的茶区.由于种种原因,茶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持续至今.长期以来,人们花费了大量人、财、物力进行治理,近十多年来,才成效比较显著.探讨茶园水土流失历史情况及其形成因素和治理措施,化害为利,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瓯县是我省乌龙茶主要产区。现茶总面积已达9.2万亩,年产量4809吨,单产平均63公斤,毛茶总值近1900万元。去年,仅茶叶一项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4%,向国家上缴税利650万元,出口创汇700万美元,是我县传统的大宗经济商品。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发挥我县山区优势,积极开拓茶叶产品,把生产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使建瓯茶叶生产在“八五”期间有更大发展,为此,笔者就建瓯现在的生产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县自 1 992年引进西引 2号六棱大麦种植以来 ,常年六棱大麦种植面积 6 50 0hm2左右 ,有的年份近 1 3万hm2 ,约占大麦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 ,是我县主要的饲料作物。近年来 ,西引 2号大麦白粉病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 ,发病程度明显重于小麦、二棱大麦 ,已成为西引 2号大麦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其发生危害特点与小麦白粉病存在明显差异。笔者经过近 4年的系统调查研究 ,在摸清西引 2号大麦白粉病在本地发生危害规律的基础上 ,对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已取得初步结果 ,现报道如下。1 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普遍 ,重发频率高。 1 99…  相似文献   

16.
阴小刚 《中国稻米》2001,7(6):29-29
水稻抛秧在我县推广已近10年 ,一直都是在早稻上大面积推广和一晚上小面积示范 ,二晚抛秧虽也断断续续作过试验示范 ,但是二晚软盘育秧时 ,气温高、季节紧及经常遇到暴雨 ,而造成育秧困难。经过我们近3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已解决了这一难题 ,我县的二晚抛秧面积正以几何倍数速度增长 ,其意义也更大 ,可大大减轻“双抢”期间劳动力紧张 ,劳动强度大及季节紧的矛盾。要搞好二晚抛秧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一、合理搭配品种(组合 ) ,妥善安排播种期二晚抛秧品种 (组合 )应严格按照前作早稻成熟期进行选择 ,早稻栽种了香两优68等…  相似文献   

17.
郭兵 《中国麻业》1985,(2):20-21
红麻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产量近1000万斤(精麻)。为了进一步提高红麻产量和品质,1984年我们会同供销部门进行了麦套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栽培方式不但产量高,而且对提高纤维强力、改进纤维品质也有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橡胶树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植胶位于北纬20°08′~24°48′,东经117°12′~117°47′,现有大田橡胶面积1.4万亩、割胶树12万株,年产干胶近120吨.1990年我县橡胶树白粉病属特重流行年份,流行强度与1979年、1987年相似.经过调查验收,对照区不喷药林段发病率达100%,最终病情指数是77.6,其中三级病株率是20%,四至五级病株率占66%,通过防治的林段发病率87.7%,最终病情指数是22.1,其中三级病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苎麻在我县是一种面积甚微、分布零星、自产自销的小宗作物。然而,随着近两年麻纺工业的发展,国际市场“苎麻热”的形成,苎麻以投资小、花工少、效益好等特点而成为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从而求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面积由1984年的199亩,发展到1986年近1.5万亩。新扩麻园基本上是分布在丘陵地区的黄土上。据全县土壤普查结果表明:黄土坡地速效磷小于5ppm,而据报导,磷肥对新麻园的增产效果尤为明显。为了探讨磷肥在我  相似文献   

20.
郭兵 《中国麻作》1985,(2):20-21
红麻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产量近1000万斤(精麻)。为了进一步提高红麻产量和品质,1984年我们会同供销部门进行了麦套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栽培方式不但产量高,而且对提高纤维强力、改进纤维品质也有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