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平板趋化和毛细管趋化的方法,研究了病原性哈维氏弧菌TS-628菌株的趋化性。哈维氏弧菌对青石斑鱼肌肉、表皮黏液、肠黏液及血清的趋化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青石斑鱼肌肉提取物的趋化性最强,且哈维氏弧菌的趋化运动明显受到温度、pH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哈维氏弧菌对青石斑鱼肌肉18种主要氨基酸的趋化性研究表明,该菌对其中多种氨基酸均表现出很强的趋化性,但氨基酸浓度也会对该菌的趋化性造成影响,浓度过高趋化性反而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患溃疡病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幼鱼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从患病鱼分离到一株优势菌HW2018,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16S rDNA以及生理生化等综合鉴定,菌株HW2018为弧菌属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3×10~(4 )cfu/g肌肉和腹腔注射,周死亡率均达到100℅。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哈维弧菌HW2018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对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尤为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3.
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进行研究, 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病灶中分离病原菌, 并经人工感染确认病原。对引起此次疾病的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产物酶活性与溶血活性及其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还测定了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 分析了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病灶中分离得到4株优势菌, 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菌株A3为引起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 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04.2 CFU/mL。其中, 16 S rRNA、gyrB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是JN391271、JN168881。从基于16 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看, 分离筛选出来的病原菌与哈维氏弧菌同源性最高, 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认为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淀粉酶、尿素酶、脂肪酶、蛋白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而不具有明胶酶活性, 在4%羊血TSA平板上呈β溶血活性。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 该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磺胺异恶唑等敏感, 而对其他用于试验的抗生素敏感度低或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2007~2008年间,对暴发"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从细菌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和实验研究。从具有明显"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病灶组织中分离出1株致病力极强的优势菌CB1008,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次七带石斑鱼"突眼"症的致病菌。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通过API-32E鉴定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菌株CB1008为弧菌属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氟哌酸和氟罗沙星等5种药物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从福建省霞浦县网箱吊笼养殖的患病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为致病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16S rRNA序列分析和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表明,该病原菌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呋喃妥因、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复方新诺明等11种抗生素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福建省晋江某养殖场养殖的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发病,病鱼体重3~10 g,症状为鱼体色变深,拒食,离群缓慢游动,背鳍下方局部鳞片脱落、表皮溃烂,肝脏点状发红。2011年7月从濒死病鱼肝脏、肾脏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201107-I与201107-II,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RNA 基因鉴定,这两株均为哈维氏弧菌( Vibrio harveyi )。毒性实验发现这两株菌都能引起斜带石斑鱼表皮溃烂症,其中201107-II毒性较强,被用于后续感染实验。通过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与创伤浸浴3种方式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得到3种方式对石斑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3×104、2.9×105和5.4×106 cfu/g鱼体重。从人工感染的石斑鱼肾脏中再次分离到该菌,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 S rRNA 基因鉴定,为同株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红霉素、大观霉素、氯霉素等1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环丙沙星等9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等13种抗生素不敏感。本研究对石斑鱼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9年8月,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街道海域海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暴发严重的皮肤溃疡性疾病。以其为研究对象,从体表病灶、肝脏和肾脏上进行细菌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BN-1910。为了验证网箱养殖许氏平鲉死亡是否由该菌株引起,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该菌株回感,以确定该菌株的致病力。在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检验和形态学观察后,可以初步判断菌株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生树表明,哈维氏弧菌(MT864681.1)和该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99%置信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菌株BN-1910为哈维氏弧菌(V.harveyi),对许氏平鲉10 d的LD50为7.98×10^3 CFU/mL;对14种药物的敏感试验证实,菌株BN-1910对氟哌酸、链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8.
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肠道内分离出8株乳酸菌,经16S r DNA鉴定为Lactobacillus sp.,以对水产病原菌的抑制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指标,研究乳酸菌的特性。其中,菌株N5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和罗红霉素敏感。菌株N5发酵上清液经加热、排酸和过氧化氢酶处理后,仍有抑菌作用;经蛋白酶处理后失去抑菌能力,推测菌株N5分泌的抑菌物质为耐热的乳酸菌素,其可以抑制病原菌生物膜的形成。菌株N5在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定植5 d后,加入鳗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继续养殖7 d,死亡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菌株N5制备水产养殖益生菌剂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应用哈维氏弧菌噬菌体对致病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特异性噬菌作用防治对虾发光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验表明:从对虾育苗场分离的对虾发光病致病菌哈维氏弧菌对4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年减弱,1993年尚有28种敏感药物,其中中度以上敏感的有12种;而到了2003年敏感药物则只剩下9种,中度敏感的仅为头孢三嗪和壮观霉素2种,在养殖生产中常用的几种药物几乎都变为不敏感.在试验水体中添加该噬菌体可使哈维氏弧菌的数量减少2~3个数量级,可以相对减少对虾发光病的发生和虾苗的死亡.实验还显示试验虾苗的死亡与噬菌体的效价高低无关,而与加入的噬菌体上清液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哈维氏弧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8~20nm胶体金标记抗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抗体并制备金标垫,分别将羊抗兔Ig G和纯化后的抗哈维氏弧菌抗体包被于NC膜上作为质控线和检测线,组装制作了哈维氏弧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优化了该试纸条的制作条件,测试了其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哈维氏弧菌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费尼斯弧菌Vibrio furnissii、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鱼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9种常见水产病原菌无明显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3×105CFU/m L,5~10min即可得出检测结果,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和适应基层推广应用等优点,可用于养殖鱼类病原哈维氏弧菌的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1.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2000年5月~2003年11月,采用实地调查、取样及从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获取流行病学资料等方法,跟踪调查了浙江省沿海12个海水网箱养殖场大黄鱼弧菌病的发病情况,并对患病濒死大黄鱼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发病率高、发病范围广,流行时间为6~10月份,7~8月份为高峰期,一般死亡率为30%~40%,最高可达80%以上。主要病原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和哈氏弧菌(V harveyi),可引起大黄鱼肝、肾、脾等组织严重病变。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环境条件恶化,夏季高温使得弧菌大量繁殖,在鱼体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损伤时,诱发了疾病的爆发。  相似文献   

12.
斜带石斑鱼3种致病性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李宁求 《水产学报》2005,29(3):356-361
从患病斜带石斑鱼分离到3株病原菌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经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均属于弧菌属的种类。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测定了3株病原菌的16SrRNA和HSP60(heat shock protein,HsP60)基因部分序列。16S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株病原菌与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亲缘关系较近,相互之间同源性均大于98.6%,差异不明显。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 HSP60基因序列分别与哈维氏弧菌(AF230934)、溶藻弧菌(Ab230931)、副溶血弧菌(AF230951)HSP60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依次为95.7%、99.8%和99.8%,而与其它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0.6%,3株病原菌相互之间的同源性低于91.0%。HSP60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分别与Vibrio harveyi、Vibrio alginolyticus、Vibrio parahaemolyticus聚类。综合上述结果,菌株EcGS020802、EcGS021001、EcGS020801可分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结果表明,HSP60基因比16SrRNA基因更适合用于海水鱼致病性弧菌种问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3.
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K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崇文 《水产学报》2006,30(1):9-14
根据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K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从分离自患病大黄鱼的哈维氏弧菌基因组中扩增获得一段约800bp的序列。将其克隆到pGEM-Teasy载体,测序结果证明该序列是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K基因。用PCR方法去除其信号肽序列,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OmpK。IPTG诱导后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中高效表达分子量约为53kD的GST-OmpK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了高效价的抗血清。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它与从哈维氏弧菌中提取的约27kD的外膜蛋白能够发生特异反应,提示外膜蛋白OmpK可能是哈维氏弧菌的重要保护性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在螯虾动物模型的感染特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建中 《水产学报》2001,25(1):47-51
应用克氏原螯虾作为动物模型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感染增殖特性,涉及感染温度,感染途径,继发感染,半数致死量(LD50),免疫保护及保存期等,结果显示,22-25℃时,接种WSSV的螯虾一般于2-7d内死亡,温度升高对病毒增殖影响不显著,30-32℃时,平均死亡时间2-6d,温度降低对病毒增殖影响较显著,15-19℃时,接种螯虾平均2-10d内死亡,8-10℃时,平均死亡时间3-6d,感染途径分别用腹节肌肉,腹节皮下洲射及口服,均能使螯虾感染发病,而浸泡方式不能使螯虾发病,细菌分离和细菌定量结果表明,寄考于螯虾心脏,肝胰腺内的阴沟肠杆菌在感染后期大量增殖,菌量分别是正常螯虾的25和30倍,形成继发感染,用螯虾心脏,肝胰腺内的阴肠杆菌在感染后期大量增殖,菌量分别是政党螯虾的25和30倍,形成继发梁。用螯虾测定WSSV的LD50为10^-6.5.mL^-1种毒液,将病毒56℃,30min灭活后免疫螯虾,不能使螯虾形成免疫保护,WSSV匀浆液-30℃冻存1年后失活,而-30℃冻存于螯虾体内WSSV保存1年后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引起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皮肤溃疡病”的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ML01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膜覆盖技术和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了ML01株的胞外产物及分泌性蛋白.应用毒性试验、质谱分析与分子克隆技术,对纯化的胞外产物和3种主要的分泌性蛋白进行了特性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ML01株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具有酯酶、明胶酶、淀粉酶、酪蛋白酶活性,无脲酶活性.ECPs对羊红细胞无溶血性,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19.55μg/g鱼体重.从ML01株中分离到3种主要的分泌蛋白P42、P36、P31,其分子量分别为42、36、31 kDa.经质谱鉴定和分析,这3种蛋白分别为哈维氏弧菌的外膜蛋白OmpU和OmpN,以及一种功能未知的蛋白.利用同源克隆,成功地从ML01株基因组中扩增到了P42、P36、P31的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结果显示,ML01株的这3个基因与哈维氏弧菌ATCC 33843(GenBank CP009467)的相应基因相比,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7.08%、100%、99.67%,其编码的多肽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71%、100%和99.93%.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哈维氏弧菌ML01株的致病机理、研发该菌的亚单位疫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取体表出血、肌肉溃疡的虾蟹养殖塘混养大量死亡的矛尾复鰕虎鱼的深层溃烂组织及肝脏进行细菌分离,2种被检组织中均分离到2种优势生长菌落;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其中的一株分离菌(S090801)浓度为106~108 cfu/ml可引起矛尾复鰕虎鱼全部死亡,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基于16SrRNA和gyrB 2种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为弧菌属的哈氏弧菌。同时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哈氏弧菌快速、敏感的PCR检测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363bp,该方法检测哈氏弧菌模板DNA最低质量浓度为0.046875ng/μl,可用于哈氏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杜震宇 《水产学报》2002,26(6):542-550
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加入3种脂肪源(鱼油、鱼油+玉米油1.34∶1、鱼油+豆油1.34∶1)和两种降脂因子(胆碱10g·kg-1、肉碱350mg·kg-1)饲喂鲈,并用冰鲜杂鱼饵料作为配合饲料的对照。经过8周的饲养,对鲈的生长情况、体营养成分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鲈对脂肪肝的耐受性较差,长期大量投喂冰鲜杂鱼易诱发病变,肝脏对病变的敏感性高于肌肉;在满足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的情况下,不同脂肪源对鲈生长差异影响不大,但对体脂沉积有一定影响;胆碱和肉碱具有一定的降体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致病性哈维氏弧菌溶血素基因克隆及其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山东沿海的发病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分离到1株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从该菌的染色体DNA扩增出一条长约1.4kb的特异性片段。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克隆片段含有完整的1254bp溶血素基因,该溶血素基因与哈维氏弧菌VIB645的溶血素基因VhhA和VhhB的相似性分别为99.0%和98.5%;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热稳定性溶血素基因(TDH)的相似性为74.5%;与拟态弧菌(V.mim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霍乱弧菌(V.chderae)磷脂酶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57.4%、59.2%、53.0%;与最小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霍氏弧菌(V.hollisae)、河流弧菌(V.tguvialis)、鳗弧菌(V.anguillarum)的溶血素基因的相似性仅为19.9%~24.8%。根据溶血素基因的保守区段,设计了1对特异引物。分析表明,该引物能特异检测哈维氏弧菌。其可检测的DNA最小量为0.001ng。用该方法对55株不同来源的患病鱼分离的疑似病原菌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株哈维氏弧菌,检出率为14.55%,从健康动物中检出数占所检弧菌数的6.25%,海洋环境为10.53%,海水养殖环境为26.53%,表明哈维氏弧菌在不同的海水环境及健康海洋动物中普遍存在,在养殖水体中的数量高于其他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从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出1株编号为2013082515(简称菌株15)的菌株,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指示菌,分析了菌株15对指示菌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同时,分析了菌株15对其他7株弧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菌株15对3株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对鳗弧菌、哈维氏弧菌及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104、2.50×105、2.50×105 CFU/ml;对其他弧菌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采用注射及浸泡感染方法分析了菌株15对对虾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显示,在高浓度时,菌株15对对虾具有潜在毒性.分别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法对该菌进行分类鉴定,表明菌株15为一株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