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麦田土壤区域化养分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在县市范围内合理精确地进行施肥管理,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探讨了借助于GIS技术对大田小麦进行土壤养分区域化管理的方法。田间土壤样点通过室内图件的MapGIS的网格划分确定,化验分析数据用统计分析软件DPS进行分析和系统聚类,获取了龙口市北马镇小麦田的土壤养分分类及其空间分布信息,为当地小麦种植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宜黄土高原边缘台塬区域麦田土壤养分的管理分区方法,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土壤养分因子,以闻喜县麦田作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因子、土壤类型和土壤养分作为输入因子,分别采用K均值聚类、模糊C均值聚类、分级分区3种方法进行管理分区,以变异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找出适宜该区域麦田土壤养分的管理分区方法。结果表明,闻喜县的麦田地形因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较大,适宜进行管理分区;较未分区前,K均值聚类、模糊C均值聚类、分级分区均能降低麦田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其中,分级分区降低幅度最大,达27.07%;地形因子和土壤养分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主成分的贡献较大,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呈负相关关系。黄土高原边缘台塬区域地形复杂,地形因子掩盖了麦田土壤养分对产量的影响,导致K均值聚类和模糊C均值聚类分区不适宜该区域管理分区。分级分区是适合该区域的麦田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方式。  相似文献   

3.
2007~2009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选择两种土壤类型小麦田,进行了"3414"施肥效应试验,获得了缺素时小麦的相对产量;采集各试验点土壤样品进行养分含量分析,获得了大量土壤养分数据;根据小麦相对产量和土壤养分数据,建立了不同土壤类型小麦田磷、钾丰缺指标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该小麦田磷、钾丰缺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1试验目的 为了获得冬小麦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冬小麦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冬小麦施肥模型,为疏勒县冬小麦施肥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配方施肥要点河南省卫辉市农业局李光河配方施肥包括配方与施肥两个程序。一、配方施肥计算方法:1.有土壤化验数据的地块,可以根据计算公式计算施肥量。亩施肥量=(亩单产×产品需用养分率-土壤养分ppm数×0.3×50%-施有机肥公斤数×有机肥养分千分率...  相似文献   

6.
1试验目的通过对小麦进行不同水平的施肥,来获得该土壤情况下小麦生产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麦盖提县玉米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小麦田施用化肥并配合秸秆还田的施肥方法与纯施化肥及不施肥麦田影响产量因素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初步推断,小麦田施用化肥并配合秸秆还田与纯施化肥田相比能增加麦田的冬前分蘖数、降低小穗退化率、提高小麦灌浆速率、缩短小麦灌浆时间,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市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005—2012年对土壤肥力监测点和田间肥效试验的研究,弄清了平顶山市土壤养分供应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重要的施肥参数,建立了不同施肥区小麦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确定了作物最高产量施肥量、最佳产量施肥量,建立了小麦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5—2012年对土壤肥力监测点和田间肥效试验的研究,弄清了平顶山市土壤养分供应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重要的施肥参数,建立了不同施肥区小麦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确定了作物最高产量施肥量、最佳产量施肥量,建立了小麦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肥料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肥料利用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3414试验得到最佳施肥量,结合土壤测试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关系,建立基于土壤常规测试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数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谷县境内的一块冬小麦田为试验区,用手持GPS接收机,按50m×50m的网格定位采样,共采63个采样点,利用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测量各个采样点的养分值,用ArcView3.3中提供的空间分析模块绘制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可为农田精细施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胡久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14-6215,6401
[目的]研究县域内不同地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进行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分区,建立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方法]根据遂平县耕层土壤样品化验结果,结合地貌类型、土壤类型、耕作制度与农业生产水平的相对一致性,把遂平县小麦生产分为高中低3个不同类型区.[结果]遂平县耕层土壤养分从东北至西南呈螺旋状下降趋势,东部砂姜黑土区域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沙壤土地区,而西部部分地区呈现缺磷缺钾态势.[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提出县域分区高效施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双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玉米分区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黑龙江省双城市粮田耕层土壤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区施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南部玉米主产区黑钙土养分含量比较丰富,硼含量较高,氮含量较低.土壤中B、N、S、P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土壤中B元素空间分布的偏斜程度较大.土壤养分偏斜程度与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74.玉米分区平衡施肥取得了显著效果,较习惯施肥平均增产851 kg/hm2,平均增产率10.9%,平均增收610元/h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氮、磷、钾3个养分因子,每个因子分4个施用梯度,共14个处理的无重复不完全大田试验设计“3414”方案,对湖北省潜江市棉麦套种方式下的小麦施肥技术进行了田间试验,建立了江汉平原棉麦套种方式下小麦的施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棉麦套种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小麦氮、磷、钾施用量的修正值,推荐了合适的小麦施肥量为N(-) 130~210 kg/hm2、P2O540~70 kg/hm2、钾K2O 40~60 kg/hm2.  相似文献   

15.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于2005—2015年进行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产量以及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检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长期定位施肥可以使作物增产;单施有机肥、无机化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上效果相当,差异不大;无机-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增产78.6%,效果显著。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有机肥可更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有机肥替代20%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区绿洲小麦减施化肥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T1),常规施肥处理(T2)以及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T3)3个处理。【结果】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均能增加小麦产量、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有机肥替代处理会在减少化肥施用的同时达到与农户常规施化肥一样的效果,且土壤各养分的增加效果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极显著。【结论】有机肥替代20%化肥比常规施肥更能显著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机替代处理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黑龙江省红星农场土壤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区施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主产区黑土养分含量比较丰富,氮、磷、硼含量较高,钾、硫、锌含量较低。土壤中N、P、K、S、B、Zn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土壤养分偏斜程度与土壤养分变异系数的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980。大豆分区平衡施肥取得了显著效果。较习惯施肥平均增产298kg/hm2,平均增产率10.8%,平均增收610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