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逐级去磷的土壤研究在好气与淹水条件下猪粪、稻草和纤维素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在好气条件下,猪粪、稻草和纤维素均能对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起活化作用,其效果为猪粪>稻草>纤维素。在淹水条件下,有机肥则表现为明显增加土壤对磷的固定,这主要是土壤中的铁氧化物强烈吸附磷所致。但当土壤去除Fe-P和O-P后,有机肥则能对土壤磷起明显的活化作用。采用人工合成磷酸铁加入去磷、去铁氧化物土壤的试验表明,有机肥对磷酸铁的活化率可高达30%。由于土壤中存在的铁氧化物对活化的磷起掩盖作用,因此,有机肥对土壤磷,尤其对Ca2-P、Ca8-P、Al-P和Fe-P的实际活化作用有可能比测定值还要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有机肥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检测、各种有机酸对不同磷酸盐的溶磷试验,对有机肥活化土壤磷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好气或淹水条件下,猪粪、稻草和纤维素均能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其作用为猪粪>稻草>纤维素;7种检出的有机酸对不同形态人工合成磷酸盐的溶磷能力为:草酸和乙酸对钙磷的溶磷均有一定效果,多数有机酸对铝磷的溶磷效果均不错,而柠檬酸对铁磷的溶磷效果最好。柠檬酸虽数量不及其它有机酸,但在有机肥活化土壤磷中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铁磷在有机肥活化磷中的贡献较其它形态无机磷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有机肥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检测、各种有机酸对不同磷酸盐的溶磷试验,对有机肥活化土壤磷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好气或淹水条件下,猪粪、稻草和纤维素均能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其作用为猪粪>稻草>纤维素;7种检出的有机酸对不同形态人工合成磷酸盐的溶磷能力为:草酸和乙酸对钙磷的溶磷均有一定效果,多数有机酸对铝磷的溶磷效果均不错,而柠檬酸对铁磷的溶磷效果最好。柠檬酸虽数量不及其它有机酸,但在有机肥活化土壤磷中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铁磷在有机肥活化磷中的贡献较其它形态无机磷大。  相似文献   

4.
有机肥对土壤磷吸附一解吸的直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一种扣除来自有机肥中磷的方法,对有机肥影响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直接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粪和牛粪均能明显降低两种水稻土对磷的吸附,增加磷解吸;而纤维素只有在土壤磷水平较高时才起作用。上述作用在红壤性水稻土中优于青紫泥;在同一土壤上,对磷水平高的土壤的作用明显大于磷水平低的土壤。在有机肥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的直接影响中,其中的可溶性有机机物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对土壤磷吸附一解吸的直接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一种扣除来自有机肥中磷的方法,对有机肥影响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直接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粪和牛粪均能明显降低两种水稻土对磷的吸附,增加磷解吸;而纤维素只有在土壤磷水平较高时才起作用。上述作用在红壤性水稻土中优于青紫泥;在同一土壤上,对磷水平高的土壤的作用明显大于磷水平低的土壤。在有机肥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的直接影响中,其中的可溶性有机机物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在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干旱区高寒湿地上,氮添加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在保护良好的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沼泽(S)、沼泽草甸(SM)和草甸(M)布设野外原位试验,依据巴音布鲁克草原氮沉降量,设置0(CK),8(N1),16(N2) kg·N/(hm2·a)的施氮量,研究短期氮添加对高寒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土壤全磷含量平均为1.09 g/kg,总无机磷平均为492.71 mg/kg,而总无机磷平均占全磷的45.67%。(2)3种湿地类型土壤无机磷主要以Ca—P形态存在,在Ca—P中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含量的50.27%~64.69%。S区土壤Al—P、Fe—P含量显著高于SM和M区,SM区Ca2—P、Ca8—P、O—P含量显著高于S和M区,M区土壤Ca10—P含量显著高于S和SM区。(3)氮添加显著影响高寒湿地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氮添加下,S和SM区土壤Al—P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9.92%~17.35%,而Ca8—P含量显著降低3.18%~9.36%。[JP]S和M区土壤Fe—P含量显著降低了3.18%~9.36%,S区土壤Ca2—P含量显著降低了10.31%。氮添加下3种湿地类型土壤O—P含量均显著增加,较CK显著增加21.83%~25.94%。(4)土壤pH、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均是影响无机磷形态的重要因子。不同湿地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氮添加显著改变了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含量,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中难利用无机磷(O—P)含量,使高寒湿地土壤的供磷潜力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未来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全球高寒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磷胁迫条件下油菜、肥田萝卜对难溶性磷的活化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砂培试验研究了北方食用油菜和南方绿肥作物肥田萝卜两种植物在缺磷胁迫条件下对难溶性磷酸盐Ca3(PO4)2和AlPO4的活化利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仅供应一种难浴性磷酸盐时,油菜和肥田萝卜对磷酸铝和磷酸三钙都有较大程度的活化与利用。在施用AlPO4时肥田萝卜地上部吸磷量达到供应等磷量水溶性磷酸盐时的90%;在施用Ca2(PO4)2时油菜地上部吸磷量达到供应等磷量水溶性磷酸盐时的49%。植物干物重的测定结果说明,在缺磷时,难溶性的Ca3(PO4)2及AlPO4对油菜和肥田萝卜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但是,油菜与肥田萝卜对Ca3(PO4)2和AlPO4的活化利用程度却存在着一定差异。表现为油菜对Ca3(PO4)2的利用能力强,而肥田萝卜对AlPO4的利用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明确土壤磷的活化潜力及释放特征是土壤遗留磷资源化利用的前提,以长期定位施肥的灰漠土为试验材料,选取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3种处理,以高浓度(10 mmol·L-1)和低浓度(2 mmol·L-1)柠檬酸对土壤遗留磷进行多次浸提,探究柠檬酸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潜力及特征。研究发现: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遗留磷的活化总量为NPK > NPKM > CK,与土壤总磷含量变化一致;高、低浓度柠檬酸对供试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潜力基本相当(>80%)。供试土壤遗留磷的急剧释放伴随土壤pH的大幅下降,说明酸溶解是主要活化机制。高浓度柠檬酸活化整个阶段,NPK处理土壤磷的释放量均高于NPKM处理;而在低浓度柠檬酸处理前期,NPKM释放的磷量大于NPK,相关元素中仅与镁元素的释放一致,可见低浓度柠檬酸活化前期NPKM处理土壤磷的活化很可能来自镁磷。高浓度柠檬酸对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前期以无机Ca8-P活化为主,后期以无机Ca10-P活化为主。综上,柠檬酸可显著促进不同施肥处理灰漠土遗留磷的活化,鉴于灰漠土遗留磷的高活化潜力,可通过适当减量施肥及土壤磷高效利用管理等措施促进作物再利用。  相似文献   

9.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蒋柏藩 《土壤》1992,24(2):61-64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作者推荐的关于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建立依据,并将该分级体系中的Ca2-P、Ca8-P和Ca10-P与张守敬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进行了比较。根据对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的分析,以及系列的生物试验结果,对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永和  曹翠玉  史瑞和 《土壤》1996,28(4):180-182
研究了3种有机肥料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其中猪粪能显著提高土壤中Ca2-P、Ca8-P、Al-P和Fe-P的含量,紫云英及稻草的作用明显低于猪粪,3种有机肥料对Ca10-P的影响都很小。  相似文献   

11.
消落带土壤铁的形态变化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e3+还原为Fe2+的过程中会增加磷酸铁的溶解,影响磷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本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铁的形态变化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消落带旱地和水田土壤经淹水和落水处理后,活性铁、水溶性铁增加,其他各形态铁变化较小。旱地土壤在不同的有机质和淹水落水处理下,其活化铁、游离铁、络合铁、水溶性亚铁、和交换性亚铁均为淹水处理高于落水处理,其中活性铁在各处理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他则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水田下层活性铁高于上层,且落水处理间呈显著差异。氧化铁及亚铁之间总处于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活性铁、络合铁和有机质正相关。旱地土壤中的有效磷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水田有效磷淹水处理高于落水处理。  相似文献   

12.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本文应用蒋柏藩和顾益初(1989)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分级方法,对我国北方主要的石灰性土类进行了无机磷形态分级的研究,并对其有效性作出了初步评价。供试的甘肃、陕西和河南的16种土壤的无机磷形态的分布情况为:Ca2-P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1.34%,Ca-P占9.91%,Al-P占4.27%,Fe-P占4.40%,O-P占10.9%,Ca10-P占69.1%。生物试验的结果表明:Ca2-P型的磷酸盐是最有效的,也是作物磷素营养的主要来源;Ca8-P、Al-P和Fe-P可以作为缓效磷源;Ca10-P和O-P只是一种潜在磷源。本研究为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研究和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磷肥施入土壤后大部分转化为与铁氧化物关系密切的Fe-P和O-P,而淹水后土壤中铁的氧化还原过程可能影响与铁氧化物结合的磷的形态及有效性的变化。研究不同施磷处理下淹水土壤Fe (II) 、无机磷组分等的变化,以期明确淹水后土壤无机磷形态及磷有效性变化及其与铁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  【方法】  用不施磷土壤 (P0) 和连续6年施用P 180 kg/hm2的土壤 (P180) 进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将土壤装于西林瓶内,加水模拟淹水条件,西林瓶密封后,分别在避光或者光照条件下,于 (30 ± 1)℃恒温培养40天。测定供试土壤以及淹水培养土壤中的速效磷、无机磷以及不同形态无机磷组分含量,测定培养过程Fe (II) 的动态变化,以探讨磷形态转化与铁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  【结果】  施用磷肥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和无机磷总量,P0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为 (7.65 ± 1.65) mg/kg,P180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高达 (33.5 ± 2.01) mg/kg。施入土壤中的磷只有很小部分以Ca2-P存在,主要以Ca10-P、Ca8-P、Al-P和Fe-P形态存在。避光淹水培养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P0和P180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量分别为8.44、2.95 mg/kg。淹水培养降低了土壤Ca8-P含量,提升了Fe-P、O-P、Al-P含量。光照和避光条件下P180处理土壤中Ca8-P含量分别降低106.8、156.2 mg/kg,Fe-P含量分别增加23.4、47.0 mg/kg,O-P含量分别增加64.1、92.9 mg/kg,Al-P含量分别增加38.8、34.7 mg/kg,避光时Ca8-P降幅以及Fe-P和O-P的增量均大于光照条件下。避光条件下,铁还原量和还原最大速率与Ca8-P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Fe-P、O-P增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淹水条件下,石灰性土壤中的Fe (Ⅲ) 还原形成Fe (Ⅱ) 和Fe (Ⅲ) 混合物,增加了铁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和磷吸附点,可促进Ca8-P向O-P、Fe-P和Al-P转化。光照降低了Fe (Ⅲ) 的还原量,可能是Ca8-P向O-P、Fe-P和Al-P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肥与酚对漂洗水稻土硅、铝、铁的活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四川盆地西缘茶区漂洗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采用浸提试验探讨尿素(N)、磷酸二氢钙(P)、硫酸钾(K)和邻苯二酚(Phy)对其硅、铝、铁的活化效应(以浸提液硅、铝、铁的浓度表征),结果表明: 1)各种处理浸提液均以硅的浓度最大,铝次之,铁最小,即活化效应为硅>铝>铁; 2)浸提液硅的浓度为NPK+Phy>NPK P>Phy>K CK N处理,说明磷肥通过磷酸根的配位吸附对其活化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同时酚类物质也通过弱酸作用促进其活化; 3)浸提液铝的浓度为NPK+Phy>Phy>P NPK K N CK处理,说明酚类物质通过与游离铝形成可溶性络合物而对其活化起突出作用,同时磷肥中的钙离子和钾肥中的钾离子也能将强酸性供试土壤中大量交换性铝离子交换而活化; 4)浸提液铁的浓度为NPK+Phy>Phy>K P NPK CK N处理,说明酚类物质通过络合溶铁、还原溶铁等作用对其活化做出重大贡献,同时钾肥中的钾离子和磷肥中的钙离子也将土壤胶体吸附的亚铁离子交换而活化; 5)尿素对漂洗水稻土硅、铝、铁均无显著活化效应。综上所述,磷、钾肥和酚类物质是漂洗水稻土中硅、铝、铁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磷素潜在环境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灭菌和非灭菌相结合的室内淹水培养方法,在施用有机肥后,测定土壤及水层磷含量动态变化特征,以探明有机肥对稻田土壤磷素潜在环境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处理土壤速效磷(Olsen-P)、水溶性磷(CaCl2-P)含量均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升高;水层总磷(TP)浓度与土壤Olsen-P(r=0.957**)、CaCl2-P(r=0.87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磷素潜在环境风险增强,在6~18 d达到高峰,磷素流失潜能最大。低量施用有机肥(0.5%、1%)时,磷素环境风险增强主要由于有机酸对磷素的活化作用;高量施用有机肥(2.5%、5%)时,主要由于有机质对磷素的活化作用,两者作用比例分别为35%~50%、50%~65%。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种类对土壤有效磷累积量的影响及其流失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有机肥种类对土壤有效磷累积量的影响,采用鸡粪、猪粪、牛粪3种有机肥,于2008~2009年间在河北省廊坊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总磷量相同条件下施入不同种类有机肥,耕层土壤中水溶性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不同。施入牛粪、鸡粪、猪粪的土壤0~5 cm土层中土壤水溶性磷分别为15.64、12.06、9.95m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91.87、73.47、65.26 mg/kg;综合0~20 cm土层,施入牛粪、鸡粪、猪粪的土壤水溶性磷分别为6.42、4.84、4.41 mg/kg,有效磷含量分别为47.60、35.50、35.14 mg/kg。表现出有机肥中有效磷含量高则表层土壤中水溶性磷和有效磷含量也高。由于表层土壤的高量水溶性磷和易溶性磷在降雨条件下易于造成农田磷素流失,在确定环境友好的有机肥施用量时,不仅要考虑有机肥带入的总磷量,还要重视有机肥中有效磷含量对农田表层土壤水溶性磷和易溶性磷富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有机肥对土壤磷素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93,自引:7,他引:9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发现,有机肥可以显著活化土壤本身的磷,并能减少磷的吸附,前者是由于有机肥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后者是由于有机肥中碳水化合物对吸附位的掩蔽。去除土壤有机质的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有机质对吸附位的掩蔽作用。有机肥的水提液可以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证明了磷和有机物之间有竞争吸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市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iessen磷分级方法研究绿肥栽培并利用条件下土壤磷组分含量变化和磷素活化周转特征。试验共设3个处理:绿肥覆盖(SC)、翻压(BU)和清耕对照(CT)处理。分别于绿肥处理1,4,7年后采集0—20,2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全磷、活性磷库(Resin—Pi和NaHCO3—P)、中稳性磷库(NaOH—P)和稳定态磷库(Dil.HCl—Pi、Conc.HCl—P和Residual—P)含量。结果表明,与CT处理相比,SC和BU处理在各采样年份均提高了土壤全磷、Resin—Pi、NaHCO3—P、NaOH—P和Residual—P含量,降低Dil.HCl—Pi和Conc.HCl—P含量,处理间差异性随绿肥利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各指标BU处理均优于SC处理,且0—20 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绿肥利用7年后,BU处理0—20 cm土壤Resin—Pi、NaHCO3—P、NaOH—P和Residual—P含量较CT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8.82%~128.41%,145.93%~231.16%,206.26%~590.06%和34.67%~37.66%,Dil.HCl—Pi和Conc.HCl—P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2.37%~15.79%和43.72%~91.39%。综上,相对于清耕对照处理,果园绿肥栽培并利用可显著增加土壤活性磷库和中稳性磷库的比例,并显著降低稳定态磷库的比例;同时,随着绿肥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活性磷库和中稳性磷库的比例随之增加,稳定态磷库的比例随之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果园绿肥栽培并利用可以有效促进土壤难溶性磷的活化周转,提高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磷活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两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磷活化影响,并用修正的Hedley法测定土壤磷活化前后磷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能持续活化土壤磷,活化强度随低分子量有机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并且柠檬酸活化土壤磷的能力强于苹果酸。低分子量有机酸能促进作物有效态无机磷组分(H2O-P和NaHCO3-Pi)的释放;同时还促进有机磷组分(NaHCO3-Po和NaOH-Po)的矿化。在低分子量有机酸浓度达到0.5 mmol/L以上时,其对土壤磷组分的活化量的顺序为:NaOH-Pi HCl-P NaHCO3-Pi H2O-P,即铁铝结合态磷 钙结合态磷 作物有效态磷。低分子量有机酸活化土壤磷的过程中伴有大量铁、铝释放,且铁或铝的释放量与磷活化量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铁、铝结合态磷是低分子量有机酸活化土壤磷的主要磷源,并且其活化机制可能与铁、铝结合态磷的螯合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及水稻磷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磷(biologically-based P,BBP)分级方法从植物根际介导的磷吸收机制的4个方面,即根截获、有机酸螯合、酶水解和质子分泌产生的酸化来对土壤磷进行分级,能够更便捷地评价土壤磷的有效性状况。以我国亚热带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设置秸秆未还田且间歇淹水(S0W1)、秸秆还田且间歇淹水(S1W1)、秸秆未还田且长期淹水(S0W2)和秸秆还田且长期淹水(S1W2)4个处理,采用BBP法测定4种生物有效性磷,即氯化钙溶液浸提的磷(CaCl2—P)、酶溶液浸提的磷(Enzyme—P)、柠檬酸溶液浸提的磷(Citrate—P)和盐酸溶液浸提的磷(HCl—P),测定了水稻磷含量并计算磷吸收量,旨在探讨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组分和水稻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土壤CaCl2—P、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2—P和Citrate—P;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2—P。秸秆还田配合间歇灌溉及秸秆未还田配合长期淹水在早晚稻季均较对应处理(S0W1)降低HCl—P。土壤有效磷与Enzyme—P和Citrate—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稻田有效磷主要来源于Enzyme—P和Citrate—P。秸杆还田处理较相应的秸秆未还田处理相比较显著降低早稻籽粒磷总吸收量,尤其长期淹水条件下,早稻磷总吸收量最低;而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水稻籽粒和秸秆磷吸收量高于秸秆未还田处理,且水分管理影响不显著。生物有效性磷含量(除HCl—P外)与水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早稻磷总吸收量呈负相关,而与晚稻磷总吸收量呈正相关。稻田土壤Citrate—P含量仅次于HCl—P,表明土壤Citrate—P对水稻磷吸收起主要贡献。综合来看,双季稻田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和水稻磷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