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行规模化养殖是保障生猪生产供给、提升产业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采用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HP滤波法测度生猪价格波动的基础上,运用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规模化养殖对生猪价格波动是否存在平缓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化养殖的确能平缓生猪价格波动且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规模化养殖对生猪价格波动的抑制作用随着生猪疫病指数的增加呈现边际递减的门槛效应特征;在规模养殖细分水平下,中规模养殖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平缓作用最强、受疫病影响最弱。本文提出引导生猪养殖企业适度规模经营、大中小各类规模养殖企业有序发展、加快生猪产业链整合以平缓生猪价格波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 对不同地区小规模生猪养殖效率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小规模生猪 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利用 2016 年我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小规模生猪生产的投入、产出 以及环境数据,通过三阶段 DEA 模型测算出各地区的生产效率。【结果】在未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前,我 国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被低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小规模生猪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地区对外开放程 度和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的提高能显著减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冗余。【结论】改善生猪产业的发展环境有 利于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提高,政府的支持能有效提升小规模生猪的生产效率,各地区应加强农业扶持 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是促进农业增长的重要动力。以中国生猪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03年至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门槛估计、空间杜宾模型、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对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态、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性和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梯度特征和连片化特征明显,约束发展区产业集聚最高,适度发展区产业集聚最低,区域内部各省份产业集聚分化明显。产业集聚对生猪养殖业产出量的影响为显著的“倒U型”,在产业集聚较低阶段,提高产业集聚能促进生猪养殖效率;在产业集聚过高阶段,提高产业集聚反而会抑制生猪养殖效率。产业集聚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双重门槛,产业集聚介于0.389至0.462时的增长效应最强。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对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的增长效应为显著的“倒U型”,对重点发展区和约束发展区的增长效应不显著。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增长效应还存在显著空间溢出,且为“倒U型”,并强化了增长效应。因此,中国应进一步促进生猪养殖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增长效应,并强化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东北地区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结构波动效应,完善东北地区生猪养殖短板,基于2004~2014年东北三省四种生猪养殖主体,即散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养殖主体生产效率及其构成,通过LMDI模型得出生产效率增长率,从数值和增长率波动趋势分析影响东北地区生猪有效供给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规模化生猪养殖主体有效供给作用强度最大;东北地区散户生猪有效供给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东北地区已具备规模化生猪养殖条件;东北三省各自生猪优势养殖规模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识别生猪生产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在厘清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河北、辽宁、北京自繁自养型养猪场户调研数据为依据,采用稳健OLS回归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提高场主受教育水平、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养殖、重视养殖环境控制和疫病防控能显著促进生猪生产效率提升,而自配饲料、自繁母猪的要素投入方式和养殖雇工会产生效率损失;2)目前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合作组织因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尚不健全还无法有效发挥作用;3)与北京相比,河北和辽宁养猪场户在生产效率及种养结合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但辽宁养猪场户在养殖规范性上仍有更大改进空间。据此提出应加快构建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推进生猪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疏解约束发展区劣势生猪产能而着重发展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规制对中国生猪养殖生产布局与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随着畜牧业禁限养环保政策的逐步实施,环境规制成为制约中国生猪养殖的首要问题。基于波特假说的相关理论,利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生猪养殖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生猪产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探讨其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猪养殖业与环境规制强度在地域上都存在很强的空间关联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层次状聚集现象;生猪出栏、存栏和养殖场密度与环境规制强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倒N型非线性关系,在环境制约下,生猪养殖呈现先下降,越过第一拐点后上升,到达第二拐点后再下降的发展趋势;上海、江苏、广东等8个省市已经越过倒N型曲线上第二拐点,生猪养殖处于向外转出阶段,河北,湖北、湖南等10个省市即将在短时间内到达第二拐点,生猪产业发展处于饱和缓慢增长阶段,贵州、广西等6个中西部省份生猪养殖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现有生猪养殖水平较低,但未来养殖潜力巨大。环境规制的差异使得生猪产业从东南向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在空间布局存在着"南猪北移,东猪西进"的转移趋势。因此,提出各地区应实行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水平及监管政策,加强环保投入实现规模化经营以应对环境监管的冲击,密切关注生猪供给状况防止猪肉价格大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生猪生产效率测算很少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与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双重需要。本文采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将规模化生猪的"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对2006-2013年环境规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的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条件下我国规模化生猪生产率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表现出"波动性"增长的时序趋势特征和"差异化"增长的区域分布特征;2)不同养殖模式下均有一定数量的环境技术"创新者"出现,成为生猪养殖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主要力量,而且越大的养殖规模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显著;3)考虑环境规制条件的规模化生猪生产率近年来受国家环保政策法令的影响不降反升,取得一定的"波特双赢"效果;4)各产区生猪生产效率和最优养殖规模均存在一定差异,需视自身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发展条件,选择适度的经营规模推动生猪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新路径,基于2004—2016年生猪养殖的省级宏观数据,通过计量实证方法,测算了我国生猪养殖的产业集聚度和环境效率,然后系统考察了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值依次为0.911、0.951、0.900。小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环境效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中规模生猪养殖环境效率相对稳定。2)2004—2016年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度由0.93增长为0.96,呈现出略微上升趋势。中南、华东、西南等生猪主产区的产业集聚度要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3)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度和环境效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改善作用的拐点分别在产业集聚度等于0.80、0.77、0.73处。4)产业集聚度、养殖技术水平、地区生产结构、耕地面积数量、政府环境治理支出等会显著影响生猪养殖环境效率。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减缓我国生猪养殖污染。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国内15个生猪养殖主产省区2005—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曲线描述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特征,采用固定效应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全面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生猪养殖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小规模、中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大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稳定;2)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倒U型”特征,在拐点到达前,产业集聚对小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3)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集聚水平不同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因此,应形成以小规模为基础的市场结构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湖南省和云南省应延长产业链,发挥其带动作用,其余13个省区应推进产业规模扩张进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利用2004-2012年中国15个生猪优势产区的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中国规模化生猪养殖效率的变动情况,并对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效率进行差异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中国规模化生猪养殖效率均呈现正向增长,其中,小规模养殖效率水平最高,中规模次之,大规模最低;从省际和区域层面看,不同省份不同区域在不同规模养殖下呈现出不同的养殖效率;从时序变化看,研究期内3种规模的养殖效率变化趋势几乎一致,整体呈“W”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中国生猪养殖产生污染物的减排潜力,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2004—2016年生猪养殖的省级宏观数据,测算了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计算了生猪养殖产生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最后进一步探究了生猪养殖环境效率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值依次为0.924、0.953、0.926,随着养殖规模增大环境效率呈现出"倒U型"趋势,而且随着时间推移3个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2)在时间维度上,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1头猪1年产生的污染物还可以平均减少5.89、2.42和4.13 kg,但随着时间推移3个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均在不断减少;3)在空间维度上,小规模生猪养殖东部地区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在各区域中相对均衡;而大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的潜在削减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两级分化趋势;4)本研究选取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饲养天数以及环境治理费用等对生猪养殖环境效率均有显著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以提升生猪养殖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5—2018年全国各省生猪养殖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局部莫兰指数,测算及检验防疫成本、同群效应和生猪养殖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防疫成本投入与养殖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防疫成本过度投入会产生"无需成本",使得养殖效率下降;各省的防疫成本投入之间存在同群效应,说明联防联控政策的适用性和"全国一盘棋"疫情防控的必要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散户的防疫成本投入与养殖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这解释了规模化养殖政策的必要性和优势;生猪生产发展区相比限制区会以更少的防疫成本投入带来更高的养殖效率提升,表明发展区和限制区划分的政策文件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猪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琛  何忠伟  高然  刘芳 《农业展望》2012,8(2):42-45,50
利用2002~2010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有关生猪散养和中等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数据。采用DEA方法测算与分析了中国生猪不同规模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技术效率)。研究发现中国生猪散养和规模养殖两种方式在不同地区的技术效率距该种模式的技术前沿面的距离差异较大,所以不能一味强调生猪规模化饲养,而是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生猪饲养模式,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规模生猪养殖为研究对象,测算中国24个省(区、市)大、中、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以及生猪产业集聚程度,并通过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产业集聚程度与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2005—2018年大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逐年下降,中小规模生产效率缓慢上升;南方地区产业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北方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与中小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关系呈"倒U型",但与大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效率负相关。建议降低产业集聚中大规模生猪养殖比重,着力推动中小规模生猪养殖适度集聚,并引导南方生猪养殖业向北方转移、增强饲料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种猪业以提高生猪养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中国生猪产业呈现以下特征:养殖量先增后降,养殖收益是养殖量变化的主要动因;规模化养殖比例快速提高,养殖方式不断创新;生猪饲养水平显著增强,产出效率持续提高;2015年以后猪肉消费出现疲弱态势,但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且淡旺季差距逐步缩小;猪肉进口成倍增长,出口基本稳定;生猪及猪肉价格整体呈上行态势。未来,随着环保门槛提高以及产业政策的引导,生猪产业规模化水平将继续提高,市场集中度不断增强;随着饲料、人工、防疫和环保等成本增加,生猪养殖综合成本呈上升趋势;猪肉在中国居民肉类消费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长周期"市场波动特征将成为常态。最后,从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适当增加猪肉进口、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3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价格是反映产业运行的一个重要信号,以空间视角探究生猪价格的分布特征对协调生猪产业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生猪价格的省际面板数据,在测度价格同步性的基础上构建同步系数权重矩阵来弥补地理权重矩阵的不足,并根据该矩阵探究我国生猪市场间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湖南与海南的生猪价格存在"高值—高值"集聚效应,黑龙江与河南的生猪价格存在"低值—低值"集聚效应;2)在SLM模型中,空间相关系数值为0.620,在SEM模型中,空间自回归系数值为0.878;3)我国生猪价格的集聚效应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地理集聚,而存在跨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进一步整合生猪市场、加大重点区域的监控、因地制宜的制定调控政策,将有助于生猪市场区域间的协调,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否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睢忠林  刘春明  周杨 《世界农业》2021,(1):99-108,130,131
采用SBM-DEA模型、Moran’s I指数和PSDM模型,以较有代表性的粮食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依据2001—2018年15个省的面板数据,基于农机跨区服务和劳动力空间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空间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甄别。结果表明:①2001—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总体递增,地区间环境效率和变动率的发展虽不平衡,但不平衡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善。②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和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以后出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可以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不如预期般显著,在剔除2001—2004年的样本后发现,替代程度对环境效率的改善作用主要来源于2005年以后,而作用路径主要通过提高单产水平和降低非期望产出实现。据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与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产业也获得巨大的进步。生猪养殖产业作为畜禽养殖中占比很大的养殖种类,生猪养殖的规模和数量获得了显著提高。生猪养殖中保育猪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对后续生猪育肥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规模化生猪养殖中做好保育猪养殖管理技术对促进我国生猪养殖模式转变,改善农村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关键作用。保育猪的养殖管理技术主要可以从饲料营养,饲养管理措施及保育猪疾病防治工作等方面进行。笔者对现阶段规模化生猪养殖中保育猪的养殖管理技术进行介绍,旨在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生猪产业技术效率与集聚度是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四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本文运用随机前言分析方法,并结合集中系数对四川生猪产业的技术效率和集聚度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生猪产业技术效率从散养和规模两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猪养殖技术效率低下;四川生猪产业属于寡占型产业,生产布局合理,生猪生产区域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是全国生猪重要产区,近年通过快速发展,贵州生猪产业在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科学把握贵州生猪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方向,推进贵州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测算“十二五”以来贵州生猪产业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对贵州生猪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十二五”以来,贵州生猪产业的效率优势指数均大于1,平均为1.28,最高为1.33,最低为1.23,各年份间指数变化幅度小;规模优势指数均大于1,平均为1.07,除2019年为1.13外,其他年份保持总体平稳;综合优势指数均大于1,平均为1.17。说明贵州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明显,具有继续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但贵州生猪产业存在生猪种业核心竞争力不足、规模化养殖比例不高、工业饲料原料成本高、猪肉加工水平整体偏弱等不足,需从稳定养殖规模、做大产品加工、建强产业链条、助推三产融合等方面着力,通过升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打造良种繁育高地、推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升级、建设种养循环绿地、构建特色生猪集聚地,有力推进贵州生猪产业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