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探究海湾扇贝南部亚种(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遗传多样性特征,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系统解析了其群体遗传结构以及其与海湾扇贝北部亚种(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间的遗传差异,共筛查出15059961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群体祖先成分推断、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生重构皆表明,南北亚种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中,海湾扇贝南部亚种的近交水平和连锁不平衡程度更高。通过选择性清除分析,在海湾扇贝南部亚种中共鉴定出349个正选择基因,其中GHSR、HSF1、HABP2和Dna J等基因可能与其生长速度较快、耐热性较强以及免疫功能较强等环境适应性特征相关。该研究揭示了海湾扇贝亚种间遗传分化和选择特征,为扇贝的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南起墨西哥湾、北至马萨诸塞州的Cape Cod均有分布,是当地的重要渔业经济种类。我国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了这一品种并人工繁育成功(张福绥等,1986)。由于其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一般春天育苗,当年即可收获,种贝越冬后用于次年春天育苗),深受养殖户的欢迎,引发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一个发展高潮,成为我国北方养殖区的主要扇贝养殖品种(张福绥等,2000),产量在2005年即达到84万吨。然而海湾扇贝本身个体较小(约为5cm~6cm),寿命短(少于2年)(Dall, 1909; Minchin, 2003),而且引进后长期只养不育,导致了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张国范等,2003)、育苗养殖过程中死亡率高等种质退化问题(张国范等,1999;张维翥等,2005)。据统计,2007年海湾扇贝亲贝死亡率高达70%,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湾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湾扇贝杂交后代的微卫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是典型的雌雄同体型贝类,行体外受精,因此杂交育种过程中存在非目标配子污染的问题。本研究筛选10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海湾扇贝两个亲本及正反交两个F1子代群体各100个个体进行了分析。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后代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不存在外源等位基因污染情况。卡方检验表明,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比,即微卫星标记符合孟德尔遗传。其中对AIMS026扩增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基因型均为双亲互补型,没有出现自交后代基因型,即杂交过程中没有自身配子的污染。该研究证实了微卫星在海湾扇贝中分离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同时验证了海湾扇贝杂交过程中一系列避免异源配子污染方法的有效性,为海湾扇贝定向杂交配子隔离的可靠性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正>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是我国扇贝养殖的三大品种之一,以其闭壳肌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和经济效益好等优势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单位欢迎。但是,海湾扇贝近年来养殖疾病频发,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良种培育工作的滞后,为此,中国海洋大学和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经连续4代选育,育成黑褐壳色的高产、抗逆扇贝新品种——海湾扇贝"海益丰12"(品种登记号:GS-01-006-2016)。  相似文献   

5.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翼形亚纲(Pterimorphia),珍珠贝目(Pterioodae),扇贝科(Pectinidae)。海湾扇贝属于暖水性贝类,原产于美国东海岸。1982年由张福绥引进中国并开展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扇贝养殖的三大品种之一,2014年产量约76万吨,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辽宁。常年可收获,以春季质量较好。海湾扇贝闭壳  相似文献   

6.
闭壳肌重是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选择育种的目标性状,由于其不易直观测量,使得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程度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切入点。本文以三个海湾扇贝群体稚贝、幼贝、成贝为试验材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个群体各可量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三个海湾扇贝群体中各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决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加拿大群体和山东群体各性状相关性水平均为极显著(P0.01),壳宽对闭壳肌重的直接效应均最大,其次分别是软体部重和壳高;大连群体各性状相关性未全部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软体部重对闭壳肌重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壳宽。经多元回归分析并逐步剔除对闭壳肌重直接效应不显著的性状,分别确立了海湾扇贝加拿大群体(Y=-2.616+0.580SL+0.084SW)、大连群体(Y=0.659+0.103TW)与山东群体(Y=0.286+0.068SW)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是盛产于大西洋沿岸的一种海珍品贝类。具有生长快、周期短、当年育苗当年收成、经济效益比较高等特点。198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到青岛进行试养和育苗,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扇贝养殖规模占世界首位,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 、华贵栉孔扇贝( Chlamys nobilis )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和海湾扇贝( Argopecten irradians ) 是4 种主要养殖扇贝种类。本文主要概述我国4种主要养殖扇贝微卫星标记开发现状以及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物种鉴定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为微卫星标记在扇贝类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用纯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i)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免疫兔子,以兔抗血清为一抗,荧光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二抗,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建立了栉孔扇贝AVN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分析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体内AVNV感染强度,并对感染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肾脏、肝胰腺中,AVNV阳性信号最强,呈现中度到重度感染,其AVNV感染率100%。鳃丝、性腺及闭壳肌中未检测到阳性信号。在海湾扇贝的肝胰腺及肾中AVN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AVNV感染扇贝的靶器官主要是肾脏、肝胰腺。对与栉孔扇贝同一海区养殖的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发病期间存活率较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 作为河北省农业品种改良工程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viadians Lamarck)原种引进项目获得成功。河北省水产局副局长兼总工王玉枢同志带领有关专家从美国北纬42~35°的马塞诸塞洲至弗吉尼亚洲沿岸,分两批引进了海湾扇贝原种。第一批1998年12月29日引进246只,其中平均壳高65mm的104只,平均壳高29mm的142只。途中运输时间约35h,成活率99.6%;第二批于1999年2月25日引进155只,平均壳高43mm,途中运输时间约39h,成活率96.8%。越冬水温保持4.2~  相似文献   

11.
于1992年4月至10月,葫芦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70亩水面的虾、贝混养技术推广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作者对中国对虾(Penacus orientalis Kishinouye)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混养中苦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发表,供有关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2.
扇贝为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体动物,向与海参、鲍鱼齐名,列为海味珍品。我国过去所养殖的栉孔扇贝,生长缓慢,养殖周期较长,即使在深圳附近海区也需15~16个月的时间,因而成本高,效益低。为加速我国南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为经济特区增添新的出口品种,我们于1986年3月底自山东省青岛市移植原产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养在宝安县大鹏区东山珍珠养殖场前海区内,  相似文献   

13.
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的成功杂交为改善海湾扇贝的种质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均为雌雄同体的动物,在育种实践中存在着精子或卵子污染的问题,为确保育种进程的顺利进行并确证后代的谱系,经常需要确定某一后代是否为真正的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来源,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方法来快速鉴定其亲本来源尤其是母本来源。本文通过比对海湾扇贝和紫扇贝mtDNA序列差异性,设计并筛选出一对特异性引物(mtDNA-Z),可在紫扇贝中扩增出约460bp的PCR产物,而在海湾扇贝中无扩增,因此可由此建立一种鉴定杂交后代母本亲权的方法。用该方法在杂交一代紫海、海紫扇贝和回交一代紫海海、紫海紫、海紫海、海紫紫扇贝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  相似文献   

14.
海湾扇贝 ( Argopecten irradians)原产于北美的大西洋沿岸 ,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是扇贝科优良的养殖品种之一。1 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将其引入 ,1 983年育苗取得成功 ,1 985年开始推广 ,目前已成为中国近海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 [1] ,其人工育苗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本文归纳了几种理化因子对海湾扇贝育苗的影响。一、温度温度是影响海湾扇贝受精、胚胎和早期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1 .温度对亲贝性腺发育的影响Orton[2 ]认为 ,影响生殖最重要的外界因子是温度 ,海湾扇贝的性腺发育与水温有关。关于温度对海…  相似文献   

15.
张桂臻 《海洋渔业》2001,23(1):33-34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1982年中科院从美国引进该品种,1985年开始向社会推广,随着苗种生产的稳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殖规模逐渐增大,1999年养殖面积10万亩左右,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对苗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现有育苗水体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增加单位水体出苗量。为此,我们在2000年进行了海湾扇贝高密度人工控温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海湾扇贝在海参养殖池中的生物沉积作用,将海湾扇贝分三组混养在海参养殖池中收集沉积物并设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能加速养殖池悬浮物的沉积,海湾扇贝的生物沉积量与壳长、软体部干重呈正相关;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量则与壳长和软体部干重分别呈负相关。海湾扇贝壳长(41.19±0.51)mm的生物沉积率为30.0~54.8mg·ind-1·d-1;壳长(52.49±0.42)mm的生物沉积率为33.5~67.5mg·ind-1·d-1;壳长(58.26±0.70)mm的生物沉积率为37.0~87.0mg·ind-1·d-1。养殖池水温、悬浮颗粒物的量能影响海湾扇贝的生物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扇贝新品系"紫海墨"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选育效果提供依据,在同一海域养殖、相同管理模式和相同养殖周期下,对新品系"紫海墨"F4与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养殖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闭壳肌质量和壳质量等7个性状及各阶段成活率进行生长特征和生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紫海墨"F4从10月13日养殖至翌年4月28日,壳长从1~1.5 mm长至50~60 mm的成品时,累积成活率为51.32%,显著大于墨西哥湾扇贝的29.18%(P<0.01);养殖周期内,两个养殖群体同一时期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也有极显著差异(P<0.01),新品系"紫海墨"F4的生长速度高于墨西哥湾扇贝;经过6.5个月的养殖,新品系"紫海墨"F4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分别比墨西哥湾扇贝提高了19.50%、19.84%、16.23%、56.30%和20.20%。  相似文献   

18.
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刚 《水产学报》2007,31(4):443-451
试验从来自同一养殖群体的1000个随机个体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 Say)中选取规格最大(壳长58.3~61.9 mm)、中等(壳长49.5~50.8 mm)、最小(壳长38.9~41.1 mm)的性成熟个体各3个作为亲贝,按规格分成大、中、小3组,利用该贝雌雄同体的特性分别进行各组内亲本个体自交。在相同环境及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各自交组受精率、孵化率、稚贝育成率、海上暂养及标粗期存活率、养成期存活率、壳长壳高体重日增长率和选择反应等指标的差异,分析亲本选择对自交子代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上述各指标看,大规格亲贝优于中规格亲贝(P<0.01);中规格亲贝优于小规格亲贝(P<0.01)。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选择反应分别为6.0 mm、5.4 mm和6.3 g,中规格亲贝分别为-0.4 mm、-0.1mm和-0.7 g,小规格亲贝分别为-4.7 mm-、5.3 mm和-7.6 g。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实现遗传力分别为0.52、0.49和0.40。研究证明,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生产性能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大规格亲贝自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生长优势,截断选择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避开河北地区褐潮暴发与海湾扇贝养殖时间的重叠,为海湾扇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湾扇贝进行晚苗培育(4月初种贝入室,以下称晚苗)及池塘底播和筏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池塘底播海湾扇贝晚苗培育的稚贝(壳长5.0–6.1 mm),经过139 d 的养殖,收获时平均壳长达59.7 mm,扇贝柱5.2 g。2012年筏式养殖海湾扇贝晚苗,收获时平均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28.7 g、3.8 g 和13.8%。2013年,晚苗收获时平均壳高、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50.3 mm、24.4 g、3.1 g 和12.7%。按1000 m3育苗水体计算,海湾扇贝晚苗培育可以节省燃煤45.5 t,节约成本6.75万元,养殖晚苗可以降低养殖成本11.6%。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晚苗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规避褐潮暴发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和节省能源。  相似文献   

20.
海湾扇贝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红 《河北渔业》2014,(8):41-42
<正>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属瓣鳃纲,异柱目,扇贝科,扇贝属。又称大西洋内湾扇贝。贝壳中等大小,近圆形。壳表黄褐色,放射肋20条左右,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纹较明显。无足丝。壳顶位于背侧中央,前壳耳大,后壳耳小。其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贝壳又可作为高级工艺品、装饰品的原料。本人多年从事海湾扇贝育苗工作,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亲贝的选择及入池时间1.1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