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雪  庞惟俏  杨洋  郭德军 《北方园艺》2016,(22):152-156
以采自黑龙江省的2株野生紫色食用菌B5和BF8菌株为试材,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不同香蘑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香蘑在分子水平鉴定和品种亲缘关系的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B5和BF8子实体、菌丝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2株菌株的28SrDNA高保守区序列和ITS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93%和89.84%。B5菌株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BF8鉴定为紫丁香蘑(Lepista nuda),它们为同属不同种的2种食用菌。  相似文献   

2.
通过表型鉴定和ITS测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香蘑属2个菌株。结果表明,2个供试菌株1株是花脸香蘑,另1株是紫丁香蘑。对香蘑属菌株进行驯化研究发现,花脸香蘑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子实体的最适宜发育温度为22℃~26℃,利用玉米秸秆发酵料栽培,成功驯化花脸香蘑菌株。紫丁香蘑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没有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3.
经深层发酵培养的香菇液体菌种,菌龄齐,菌丝体壮,接入栽培料后发菌点多、发菌快,但要使液体菌种的优点充分表现出来,必须采用适合其生理特点的栽培措施。为此,我们对用液体菌种栽培香菇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菌种 1.从香菇7402筛选得到的菌株,经发酵罐深层培养96小时形成的液体菌种。2.香菇7402,按常规法固体制种,作固体栽培对照。3.试验菌株固体制种,作固体栽培对照。  相似文献   

4.
以采自云南昭通的66株野生紫丁香蘑(Lepista nuda,L.nud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ITS序列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表明:经结合形态和分子水平的鉴定,确定所采的野生蘑菇为紫丁香蘑;66个紫丁香蘑的ITS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666~671bp,ITS1为241~244bp,5.8S为155bp,ITS2为267~275bp,G+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1.5%~42.4%,所有样本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 0;通过序列比对,共筛选出7个SNP位点,单突变位点3个,简约信息位点4个;转换与颠换的比值R为0.672;该群体的核酸多态性指数Pi为0.002 91,每位点核苷酸多态性指数Theta(per site from Eta)为0.002 36。采用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支支持率低,表明群体内各菌株遗传距离小,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度较低。综上说明云南昭通野生紫丁香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自全国7个自然保护区共计11个野生金针菇和2个常见栽培金针菇菌株,进行ITS-PCR和产物测序,经过与Gen Bank上已知序列的比对,结合传统形态特征鉴定,确定各菌株的拉丁名,并用MEGA6.0进行ITS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金针菇的ITS1比ITS2进化速率快,变异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差异较大;13株金针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4,种间遗传距离为0.029~0.045;ITS系统发育树也支持将13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即3个种,这与分子鉴定和传统形态鉴定结果相吻合,且同一菌种地域分布越近的菌株越容易聚为一支。研究表明,ITS序列分析可用于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和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将发酵培养的双孢蘑菇二级液体菌种接入固体培养基,来获得三级固料栽培种,并接入麦草腐熟料出菇试验;同时与使用传统方法制作的固体菌种进行产量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采用传统制种方法,原种、栽培种培养总需71 d以上;而采用液体培养代替固料原种制作,再进行固体栽培种培养总需48 d,节约了接近32%的时间。采用液体二级发酵培养再结合固化培养制种,体现出液体菌种很大的优越性,而且此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稳妥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鸡腿蘑液体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难腿蘑液体菌种接固体栽培科的实验,证明选择种龄为3天,接种量为10%,并以搅拌方式接种时,可在一周发满菌丝,与传统的制种方式相比,大大缩短了发菌周期,并为将来实现鸡腿蘑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正食用菌制种主要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制种方式。液体制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方法。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用工成本低、菌丝活力强、接种后萌发吃料快、菌种在培养基中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好、菌龄一致、出菇整齐、可缩短栽培时间等优点~([1])。郭静利等~([2])在对液体制种与固体制种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中指出,液体菌种发育时间可以减少24 d,接栽培袋菌丝满菌时间缩短约10 d,污染率可以降低1.5%,  相似文献   

9.
毛木耳液体菌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毛木耳液体菌种粘度、振荡强度、静置、制种周期、成本、接种速度、出耳方面的实验,得出如下结论:用玉米面取代琼脂调整培养液粘度完全可行,以添加40%为佳;振荡强度140~180转/分为好;培养液接种后静置与不静置差异不显著;用液体菌种代替固体制种,可缩短生产周期约4倍,母种成本下降3倍,原种或栽培种成本下降27%,接种速度提高2.5倍;出耳液体制种略高于固体制种,但差异不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液体深层培养蜜环菌 ,其菌丝生长快 ,比固体培养缩短时间一倍以上 ,从一级到三级菌种 ;固体培养时间为 75d ,而液体培养时间为 32d ,并试验用高杆作物秸杆内包捆代料 ,代替段木栽培天麻 ,能促进天麻快速生长 ,产量大为提高 ,不仅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并缩短栽培周期 ,固体菌种十段木栽培周期为二年零二个月 ,而用液体菌种十秸杆代料栽培周期为一年零六个月 ,缩短周期 2 0 0d以上。  相似文献   

11.
毛尖蘑是生长在金矿开采后的沙滩上的一种野生珍稀食(药)用真菌.对野生毛尖蘑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碳源、氮源筛选试验.结果 表明,由新鲜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纯菌株经ITS序列鉴定为褐离褶伞(Lyophyllum fumosum);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适宜氮源为蛋白胨、硫酸铵和酵母膏.研究结果为毛尖蘑的人工驯化栽培及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鲍鱼侧耳液体菌种进行应用研究结果,鲍鱼侧耳液体菌种的最佳菌龄为96h;在麦粒培养基中,液体菌种的发菌速度明显快于固体菌种,约可缩短发菌周期的29.4%;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制作的原种均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两者生物转化率差异不明显,且出菇形态均属正常;液体菌种直接接种于栽培袋,其生产周期约为119d,与固体菌种生产相比约缩短21.2%。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1个野生香蘑属(Lepista)真菌的子实体为试验样品,进行组织分离得到分离菌株JZ020,然后根据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供试样品进行分类鉴定。以小麦、荞麦、稻草、木屑和棉籽壳为原料,从5种培养基中筛选出适合菌株JZ020菌丝生长的原种培养基。结果表明,供试样品经ITS序列分析证实其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且此结论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一致。5种原种培养基配方中,适合菌株JZ020生长的原种培养基为小麦培养基、荞麦培养基和稻草培养基。其中小麦培养基和荞麦培养基,成本较高,菌丝老化较快,在生产上急需菌种时可选用。最适合生产上推广的原种培养基为稻草培养基,不仅菌丝生长速度快,老化慢,较耐贮存,而且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为春季大面积栽培榆黄蘑提供栽培种,减少用罐头瓶制菌种带来的麻烦,降低制种成本。笔者于1991年2月15日进行了开放式制榆黄蘑栽培种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培养基配方木屑45kg,麦麸2.5kg,玉米面2.5kg,石灰、石膏、多菌灵各50g。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黄菌株S-1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其生物学地位。方法:采用插片培养及显微观察法对实验菌株的生长特征及子实体形态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同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r 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分析,并与Gen Bank中的BLAST软件搜索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在初步的形态学观察基础上,依据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实验所用菌种鉴定为桑黄核心种类纤孔菌属真菌(Inonotus linteus)。结论:明确了桑黄菌株S-1的分类地位,对下一步应用研究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黑木耳液体菌种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液体摇瓶培养的菌种接种块大小应不大于2.5 mm×2.5 mm,培养温度为24℃~28℃,装液量约为60%,摇床转速为140 r·min-1~160 r·min-1,液体发酵菌种制备适宜的通气量为1.0∶0.8~1.0∶1.0,培养时间为6 d~7 d。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条件的优化,显著缩短了制种周期,提高了菌种品质,对于液体菌种工厂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对黑木耳固体菌种向液体菌种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工厂化、规模化食用菌菌种生产,从试管母钟复壮、扩制,到原种、栽培种生产,最少需要80~120d,而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方法制作栽培菌种,只需6—12d,不仅节省固体生产菌种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大量缩短生产时间,而且成本低、接种速度快、发菌快、出菇齐、产量高,是工厂化生产的最佳制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摇瓶培养及发酵罐发酵试验,对双孢蘑菇2796液体菌种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的优化结果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初始pH值6.5,最适培养温度25℃,接种量5%,培养时间5-6d。发酵液的pH值与菌丝球生物量等指标可作为液体菌种发酵终点判断的依据。双孢蘑菇液体菌种传代和扩增试验结果表明,斜面母种经5级传代扩增1万倍后菌丝仍具有较高活力。一级~五级液体菌种活力相近,作为原种按1%接种量制备固体栽培菌种菌丝平均满瓶时间为27d,比传统的固体原种制备栽培菌种时间缩短25%。  相似文献   

19.
香菇液体菌种生产应用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液体菌种—固体原种—栽培种的制种工艺生产香菇,菌种制作时间短,菌龄一致,菌丝生活力强,杂菌污染少,香菇的生产周期缩短,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九八五年我们在偏湿的培养基、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恒温的条件下,进行香菇的生产栽培,  相似文献   

20.
采用rDNA-ITS分子标记对内蒙古地区市场11种常见野生食用菌,以2个已知长期人工栽培可食用菌种香菇和双孢蘑菇为比照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优化DNA提取方法及PCR反应条件,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出650~800 bp的目的 DNA片段,经PCR产物直接测序,然后与DNA序列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比对,鉴定出11个样品分属于卷边网褶菌、香杏丽蘑、野蘑菇、马鞍菌、杨树口蘑、蒙古口蘑和白鳞蘑菇。利用DNAMAN8软件,分析13个材料rDNA中ITS区序列,做同源性矩阵,绘制NJ树,得出13种常见食用菌亲缘关系的结论。结果表明:rDNA-ITS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划分不同种属的菌种,可以区分出常见野生食用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