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肥料密度对直播水稻"武运粳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水稻品种"武运粳8号"为材料,设置施氮量处理、磷钾肥配比处理及密肥互作试验,分析它们对直播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①提高施氮量、增加磷钾肥配比能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和产量;增加基本苗能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而降低每穗颖花数;肥料、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影响。②限制直播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颖花量,提高产量途径是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颖花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量。③直播稻单位面积穗数与基本苗数相关密切;每穗颖花数与抽穗前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相关密切;抽穗前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与拔节至抽穗期氮素吸收量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2.
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水稻生长的第一苞分化期(Ⅰ期)、枝梗及颖花分化期(Ⅱ期)、颖花分化-雌雄蕊形成期(Ⅲ期)、雌雄蕊形成-减数分裂期(Ⅳ期)喷施乙烯利(Eth, 10×10~(-3) mol/L)和多效唑(PP_(333),300 mg/L),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时期外源调节剂处理对稻穗一次枝梗颖花和二次枝梗颖花的分化、退化以及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在幼穗分化各时期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水稻总颖花分化数和退化数,但每穗颖花数均表现为降低,尤以Ⅳ期每穗颖花数降低最多,其中主要降低了二次枝梗颖花数。多效唑在幼穗分化前期(Ⅰ和Ⅱ期)处理总颖花分化数、总颖花退化数和每穗颖花数均表现为增加;而在后期(Ⅲ和Ⅳ期)处理则相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结实率和实粒数与二次枝梗颖花数关系更紧密,而总颖花数和千粒质量与一次枝梗颖花数关系更紧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处理和调节剂处理以及不同时期处理与调节剂处理的交互作用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乙烯利处理通过减少一次枝梗颖花数和二次枝梗颖花数,从而降低了每穗颖花数和实粒数,空秕粒数增加,导致了结实率、千粒质量和产量的下降。多效唑前期(Ⅰ和Ⅱ期)处理通过提升一次枝梗颖花数和二次枝梗颖花数,促进了每穗颖花数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最终提高了产量;但在后期(Ⅲ和Ⅳ期)处理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颖分化形成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分化数差异很大,组成上主要为2次分化颖花,1,2次颖花分化数分别主要取决于第1,2次枝梗分化数,不同品种每穗2次枝梗分化数,故认为在品种间1次枝梗分化数是决定每穗颖花分化数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颖花分化形成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分化数差异很大,组成上主要为2次分化颖花。1,2次颖花分化数分别主要取决于第1,2次枝梗分化数。不同品种每穗2次枝梗分化数、每个1次枝梗上2次枝梗分化数均主要决定于每穗1次枝梗分化数,故认为在品种间1次枝梗分化数是决定每穗颖花分化数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每穗颖花现存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现存数差异很大,其差异主要由2次颖花现存数的变化所致。每穗颖花现存数高的品种,2次颖花现存数的比例大。每穗1,2次颖花现存数分别主要决定于1,2次枝梗现存数。每穗颖花现存数随每穗颖花分化数的增加而提高,但颖花现存率却随之降低。每穗颖花现存数可分解为抽穗期单茎干物重和每克干物质形成现存颖花能力2个因素,只有两者同时提高,每穗颖花现存数才能大幅度地增加。  相似文献   

6.
直播稻"武运粳八号"产量形成特征及其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武运粳八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肥料、密度处理对其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施N量的提高、磷钾肥配比的增加能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和产量,基本苗的增加能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而降低了每穗颖花数;肥料、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2)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单位面积颖花量,提高产量途径是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颖花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量。(3)单位面积穗数与高峰苗相关显著与成穗率关系不密切;每穗颖花数与抽穗期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相关密切,抽穗期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与拔节至抽穗N素吸收量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产的核心技术就是要提高水稻的分蘖、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和干粒重,而要实现四个提高要解决的就是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密度和施肥问题,其中密度决定植株的光照和通风。在生产上,营养生长期主攻分蘖,使单位面积有足够的茎数;生殖生长期主攻大穗,保证每穗有足够的颖花数和大的库容量;灌浆结实期主攻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分配及对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并探明穗分化期NSC代谢与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关系及抽穗后NSC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关系。【方法】在前2年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播栽方式(机直播、机插和手插)下2个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和F优498)抽穗前和抽穗后植株NSC积累与分配、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规律及差异。【结果】(1)穗分化期NSC的竞争茎鞘较幼穗有明显优势;机插在抽穗期茎鞘贮藏了较多NSC,在籽粒灌浆结实期茎鞘向籽粒高效输送较多的NSC,使其成熟期穗部获得较高的NSC积累量。(2)各播栽方式的枝梗分化及退化差异主要是二次枝梗现存数及退化率、三次枝梗分化数;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较高,从而有较高的总枝梗数和总颖花数;二次枝梗和一次颖花的退化主要分别发生在穗的下部和上部;二次枝梗分化数和二次颖花退化数均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分化数为中部>下部>上部;机插的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现存数均高于手插和机直播;(3)抽穗前12 d和抽穗前4 d及抽穗期茎鞘较高的NSC贮藏量不利于幼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与退化,而抽穗前16 d至抽穗前8 d幼穗NSC积累量与大多数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是决定大穗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后NSC分配主要是通过影响叶片和穗部NSC分配从而影响产量;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千粒重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均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F优498较宜香优2115有更高的茎鞘NSC转运率及对穗部的贡献率,且其大多数枝梗及颖花性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F优498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相应产量也较高。【结论】不同播栽方式下NSC积累与分配及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有较大差异,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机插配合大穗型品种有更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水稻每穗颖花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分期播种法,研究了水稻浙38A/9308、协优413、协优95-16、协优9308、绍糯119、丙94-54、IRAT127、IRAT17494-32-1等每穗颖花数与幼穗分化期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每穗颖花数的主要气象因子.在本试验条件下,存在2个形成大穗的适宜温度范围,在此范围内每穗颖花数随温度变化呈"倒抛物线"关系.粳稻形成大穗的适宜温度为25.0±0.2℃,30.1±0.4℃;籼稻为19.4~23.5℃,30.1±0.6℃;不利于粳稻品种形成大穗的温度为27.9±0.2℃;籼稻为24.6~27.7℃.  相似文献   

10.
水稻潜伏芽生长和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86-1987年在扬州对7个水稻品种茎秆上的潜伏芽幼穗分化进程和生长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⒈潜伏芽幼穗分化始期是在前季稻颖花分化期到雌雄蕊分化期;前季稻抽穗期,母茎中部或偏上部节上潜伏芽幼穗分化已达颖花分化期,基部节上的潜伏芽为一次枝梗分化期,少数为苞分化期;前季稻抽穗到成熟,潜伏芽穗分化进程为休眠状态,幼穗发育处于一次枝梗到颖花分化期。⒉水稻潜伏芽的发生率,依据品种母茎茎秆各节潜伏芽发生率的差异,可把品种分为低节位型、高节位型和全节位型。⒊在前季稻收割前7-10天施氮肥,可促进潜伏芽出苗,提高再生稻的每穗粒数和穗重。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的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其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以小麦品种丰优8号为试材,研究其基本苗、氮、磷和钾元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为丰优8号的高产栽培及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水分管理影响着水稻的颖花分化与产量形成,旨在研究不同水分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晚籼稻稻穗枝梗和颖花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籼稻泰优871和非优质籼稻荣优华占(对照)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3种灌溉方式,测定水分灌溉、颖花发育、产量形成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AWD显著增加供试品种水分利用效率,CFI则显著降低;CFI和AWD处理均提高了供试品种产量,但CFI与AWD差异不显著,品种间趋势一致,CFI增产趋势与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提高有关,而AWD增产则是来自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协同提高.从稻穗枝梗和颖花发育特性来看,相比CK、AWD,CFI有利于提高稻穗颖花分化数,主要是因为枝梗与颖花分化较高,且退化较低,其中泰优871品种一次颖花分化差异显著;AWD相比CK尽管总颖花分化数差异不显著,但可显著减少颖花退化.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二次枝梗及颖花分化影响要大于一次枝梗及颖花,CFI相对增加两品种不同部位一次枝梗上二次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且主要体现在稻穗中上部枝梗.[结论]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歇灌溉与持续淹水灌溉可增加水稻产量,但为增加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形成大穗,促进水稻高产高效生产,应注意水稻幼穗分化期采用浅层淹水灌溉.  相似文献   

13.
水稻分蘖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2种,最终能形成有效穗并结实的分蘖是有效分蘖,不能形成有效穗或中途死亡的分蘖均为无效分蘖。有效分蘖决定最终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有效分蘖终止期是界定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的重要时期,通常将单位面积总茎数达到预计成穗数的日期定为有效分蘖终止期,但未能将有效分蘖终止期具体到哪一天。通过观测水稻分蘖期间(多次)和抽穗以后(一次)的每1 m~2密度,就能准确地找到当年的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的日期,确定方法有2种,分别是坐标画图法和计算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这2种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麦茬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明显影响。水稻播秧后到穗分化开始前施肥,分蘖多,叶面积大,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和实粒数多,产量高,而且施肥越早效果越好;穗分化开始后不久施肥,每公顷穗数和颖花数过多,造成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不高,还使上部1,2,3叶片过大,基部节间如长,后期易倒伏;孕穗期施肥虽然没有增加穗数和颖花粉,但可减少颖花的退化,因此比穗分化后不久施肥产量高;抽  相似文献   

15.
小麦的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其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以小麦品种丰优8号为试材,研究其基本苗、氮、磷和钾元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为丰优8号的高产栽培及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88~1989年,在大田和水培条件下,对杂交中籼稻献改优63的颖花分化和退化、单位面积的库容量、结实率、根系活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每穗颖花数多,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产量库容量大,亩适宜颖花量为3336万朵左右;(2) 分化颖花数多、退化率高(52.67%)。减少颖花退化是争取大穗的主要途径;(3) 结实率低而不稳,变异幅度大(64.98%~96.08%),是左右产量的首要因素;(4) 抽穗期茎生叶比叶重,茎鞘率与结实率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1、0.7145,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与结实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217,灌浆结实期颖花根活量越大,结实率越高。认为减少颖花退化、主攻大穗、使单位面积总颖花量达到适宜颖花量。通过提高茎生叶比叶重、茎鞘率和颖花根活量的途径提高结实率,这是献改优63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小麦单株成穗力的表达及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播期、不同播种量试验及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是个体生产力表达的主要指标。单株成穗数与基本苗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Y=aebx描述,适期早播、降低基本苗等措施可提高分蘖出生率和成穗率;群体平均单株成穗数与每穗粒数关系可表述为Y=27.47+2.85X(r=0.996 4);单株成穗数与穗部性状(分化小穗数、退化小穗数、每穗粒数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型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不断升高的近地层臭氧浓度,研究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类型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抗臭氧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23个水稻品种或株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10 n L·L~(-1))和臭氧浓度增高(100 n L·L~(-1))处理,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根据供试材料地上部最终生物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从小到大依次分为A类(低度敏感型)、B类(中度敏感型)和C类(高度敏感型)3个类别,分析不同敏感类型水稻株高和分蘖动态、籽粒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对臭氧胁迫的响应及其与成熟期生物量响应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臭氧胁迫使A、B和C类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平均分别下降19%、39%和52%,B和C类达极显著水平。除首期外,臭氧胁迫使其他测定期株高下降,降幅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不同类型水稻的降幅相近。与此不同,臭氧胁迫对分蘖发生的影响因不同水稻类型而异:全生育期平均,臭氧胁迫对A类水稻分蘖数没有影响,但使B类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7%和23%,均达极显著水平。臭氧胁迫使水稻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其中单位面积穗数(A类水稻没有响应,B和C两类水稻分别下降16%和26%)、每穗颖花数(A、B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6%、19%和27%)和单位面积颖花数(A、B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1%、31%和46%)的降幅在不同类型水稻间差异明显,但在饱粒重、饱粒率和最终产量方面,3类水稻的降幅差异较小。臭氧胁迫导致的产量损失主要与饱粒率和总库容量大幅下降有关,其次亦与穗数和饱粒重的下降有关。臭氧胁迫下,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的响应与生育中后期分蘖数和最终穗数、每穗颖花数以及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响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各期株高、饱粒率、饱粒重和最终产量的相关性均不密切。【结论】100n L·L~(-1)臭氧浓度矮化水稻植株,使分蘖发生和颖花形成,特别是灌浆结实明显受抑,进而使最终产量大幅下降,其中生育中后期分蘖数和最终成穗数、每穗颖花数以及总颖花量的变化与水稻敏感类型关系密切,可作为抗臭氧品种选育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稻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4个因素构成的,其中单位面积穗数是对产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所以水稻分蘖数量、消长动态对产量影响很大。为了进一步论证肥料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水稻分蘖的固有特性,促进个体生长发育,获得高产稳产的理论依据,2010~2012年我们进行了肥料影响水稻分蘖消长动态及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水稻高产育种因素,以牡丹江31、牡丹江30等10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差异,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在参试的水稻品种中,高产品种牡丹江30拥有最大的穗长和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较高,千粒重也比较大,使得牡丹江30在每穴穗数较少、成粒率一般的情况下仍获得了最高的产量。说明穗长、二次枝梗数、颖花数和千粒重是决定牡丹江30高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