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曲慧君 《农技服务》2014,(5):216-216
<正>玉米是靠群体增产的作物,其产量的构成因素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决定的。近几年,玉米的栽培模式由稀植大穗型向密植型发展,产量大幅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基本上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在穗粒数和千粒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58个小麦品种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58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株高、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产、发芽率、发芽势、苗高、根长、根数等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8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旱地小麦的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为成穗数、穗粒数,水地小麦的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为成穗数和苗高。  相似文献   

3.
玉米不同品种基因型穗粒数及其构成因素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项目通过对163个不同玉米品种基因型在大田条件下的穗粒数及构成因素的调查测定,并采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和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1.对玉米群体产量的影响作用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作用穗粒数〉千粒重。2.穗行数和行粒数与穗粒数的偏回归系数均为极显著,但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长穗比粗穗更易形成大穗。3.秃尖长度的降低对穗粒数的增加作用显著。4.多粒品种往往是强优势杂交组合,在成穗率  相似文献   

4.
宫晶  傅兆麟  孙丽娜  余薇  何丽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77-11979
为了探索有芒小麦穗间芒长与粒重的关系,选取66个小麦品种,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芒长,芒黄速率与穗粒数、穗重以及千粒重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芒长与穗粒数、穗重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芒黄速率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穗重、千粒重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连续4a对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公顷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6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郑农16成产三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7500kg/hm2产量水平,该产品成产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6.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成产因素与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连续 4年对郑麦 90 2 3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60 0 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郑麦 90 2 3成产三要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 >公顷穗数 >穗粒数 ;75 0 0kg/hm2 产量水平 ,三要素对产量的效应为千粒重 >穗粒数 >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春小麦单产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在亩穗数相对一致的情况下,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主要取决于穗粒数和千粒重。通过栽培手段,可有效地改善地上部植株生态环境,进而提高其檀株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增加穗粒数和粒重的目的。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穗粒数与千粒重比较,前者是一项易变的因素,并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些.抽丝到抽丝后14天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而抽丝到抽丝后24天中改善营养对千粒重较重要,加强抽丝到抽丝后24天的管理可增加产量.育种上可以把粒重较高、穗粒数稳定作为高产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间穗重构成因子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稻穗不同部位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变化趋势及根系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一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颖花数的百分率,穗重大的品种全穗及其上、中、下部均小于穗重小的品种,以中部下降幅度最大;二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颖花数的百分率,穗重大的品种全穗及其中、下部均大于穗重小的品种,以下部增加幅度较大.②籼稻品种一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颖花数的比例相对较小,二次枝梗颖花占全穗颖花数的比例相对较大,粳稻品种变化趋势与此相反.③同一品种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及饱粒千粒重的差异,粳稻大于籼稻.④增加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饱粒千粒重均能提高穗重,以每穗颖花数(尤其是二次枝梗颖花数)的促进效果最显著.⑤发达的根系性状是重穗型品种一个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大养稀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均比普通栽培提搞穗粒数、成熟度、干粒重、大穗型品种其增加幅度大于小穗型品种,增加穗粒数20%,提高成熟度5.6%、提高千粒重3%。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三年在南阳新引进推广且累计播种面积超过1万亩的小麦新品种产量三要素分析,结果证明,南阳适生小麦品种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作用:千粒重〉亩穗数〉穗粒数。南阳地区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首先考虑该品种的灌浆特性,选择灌浆能力强、速度快的品种,为夺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认为,豫麦18在高产栽培中,10月12日前后播种,适宜的基本苗数为12~14万;稳产500kg左右的亩穗数为42~45万,穗粒数为28~30粒;基本苗、越冬头数、起身期头数、成穗数的比例为1:5.7:6.5:3.4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高粱育种中穗粒数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粱17个性状的分析表明,穗粒数和穗粒重有着高度的表型和遗传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出稳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值最大,而且其他原因性状通过穗粒数对穗粒重的间接效应都位居第一;其次为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因此,在保持一定千粒重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穗粒数性状的选择,把增加穗粒数作为今后高粱高产育种的一个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优质专用小麦采取春季氮肥后移追肥技术,增产保优效果明显。起身期追肥虽能增加成穗数,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下降;孕穗期追肥虽能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但成穗数最少;拔节期追肥成穗数,尤其是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明显增加,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产保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穗重、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的影响。[结果]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冬小麦品种的单穗重和穗粒数高于多穗型品种,而其千粒重低于多穗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间型冬小麦品种更易于提高单穗重。[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玉米品种穗部性状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穗部性状的效应和稳定性,研究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变异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每穗粒重、每穗行数及每行粒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穗粒重相关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高稳系数与千粒重高稳系数的相关显著,与每穗粒重的相关不显著,玉米品种产量的稳定性主要与千粒重的稳定性相关.每穗粒重的高稳系数与每穗粒数高稳系数相关显著,而与千粒重的高稳系数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农业》2012,(29):29-30
正小麦品种京审麦2012001中麦14审定编号京审麦2012001品种名称中麦14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中麦18/济宁13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及分蘖成穗率中等。区试平均株高76.2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平均667米2穗数32.89万穗、穗粒数28.6粒、千粒重36.8克。经延庆县抗寒性鉴定,抗寒级别  相似文献   

18.
生育期145天左右.需≥10℃积温3000-3100℃。株高100—10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坚挺上举.每亩有效穗数26万.穗长17.1厘米,直立穗型,主蘖穗整齐.主穗粒数多达270粒左右.平均每穗粒数100多粒.着粒密度稍大.结实率高。千粒重26.8克。  相似文献   

19.
中东复合肥料在小麦上应用的试验结果表明,中东复合肥料能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比无氮处理对照增加穗数10.7万/亩-11.0万/亩,增加穗粒数4.02~6.34粒/穗,从而提高产量,较常规对照增产62.07~72.89千克/亩,增产率达62.07%~72.89%。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间穗重构成因子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稻穗不同部位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变化趋势及根系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一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颖花数的百分率,穗重大的品种全穗及其上、中、下部均小于穗重小的品种,以中部下降幅度最大;二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颖花数的百分率,穗重大的品种全穗及其中、下部均大于穗重小的品种,以下部增加幅度较大。②籼稻品种一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颖花数的比例相对较小,二次枝梗颖花占全穗颖花数的比例相对较大,粳稻品种变化趋势与此相反。③同一品种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及饱粒千粒重的差异,粳稻大于籼稻。④增加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饱粒千粒重均能提高穗重,以每穗颖花数(尤其是二次枝梗颖花数)的促进效果最显著。⑤发达的根系性状是重穗型品种一个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