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丛枝菌根化枳橙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根内球囊霉、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橙幼苗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真菌对枳橙幼苗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40%~7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橙的苗高、地茎、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显著增加;AM真菌对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根区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接种AM真菌增加了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的活性,各种酶活性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接种菌根的根际土壤中,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且N、P含量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枳橙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pH及养分特性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菌根真菌的侵染率.  相似文献   

2.
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影响猕猴桃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提高猕猴桃根际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其中单接种摩西球囊霉作用最大;接种AMF对脲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生境异质性对AM真菌的影响,以内蒙古磴口、宁夏平罗和甘肃敦煌盐渍化地区中刺槐、新疆杨和柽柳为对象,分析不同树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根内AM真菌侵染状况及根际球囊霉素质量分数、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确定生境(如树种、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与AM真菌特性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种和样区位置对AM真菌的总侵染率、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孢子密度、菌丝密度、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最大,且其影响与树种和气候条件有关;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因子及气候条件主要影响刺槐根际AM真菌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柽柳根际的菌丝密度、新疆杨根内的丛枝侵染率、菌丝侵染率及其根际的孢子密度。以上结果表明,盐渍化地区AM真菌特性具有生境异质性,且其异质性主要由土壤因子的变化所致,而树种和气候条件对AM真菌特性的影响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根际土壤中重金属铅(Pb)化学赋存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Pb处理水平(0、300、600mg/kg)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mosseae对旱稻(OryzalsativaL.)根际Pb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接种处理下,旱稻根系侵染率以及根外菌丝量随着土壤Pb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Pb处理下根际pH;300mg/kgPb处理下,接种显著增加土壤球囊霉素含量,600mg/kgPb处理下,接种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球囊霉素含量(P<0.05);在Pb处理下,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可交换态Pb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以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却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Pb含量(P<0.05)。[结论]这说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旱稻根际土壤中Pb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对淮安红椒连作土壤养分和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淮安红椒(Capsicum annuum L.)连作10年大棚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根际施用不同量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和酶活的影响,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修复淮安红椒连作障碍的可能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连作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每株施用3、5g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红椒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的吸收,使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能够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和脱氢酶活性,从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显著缓解淮安红椒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采煤沉陷区植被覆盖率和退化土壤生产力,增加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在采煤沉陷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根系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了两者的共生关系,并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侧柏生长的影响以及菌根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侧柏根系的菌丝侵染率,接种区侧柏菌丝侵染率高达75%以上,菌丝密度达到2.26 m/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侧柏的生长,接种区侧柏株高平均比未接种区高出6.83 cm;接种菌根提高了侧柏根系对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吸收,改善了侧柏根际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红花产量与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产量以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单菌接种组(GM)、根内球囊霉菌(Glomus intraradics)单菌接种组(GI)、G.mosseae与G.intraradices混合菌接种组(H)、不接种的对照组(CK),测定了红花伸长期的生物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pH值及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3个接种组丛枝菌根真菌均有侵染,混合菌接种组侵染率最大(69.00%);与对照组相比,接种组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接种混合菌的效果最大,红花生物量、花绒产量、单株籽粒质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5.67%、17.79%、24.86%;接种组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均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均提高;红花生物量、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红花丛枝菌根的形成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红花生长,增加红花产量,根际效应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丛枝菌根真菌(AMF)及球囊霉素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志丹、安塞、延长、陇县、淳化和韩城6县(市)选取6个样地,采集5~30 cm土层狼牙刺(Sophora davidii)根系和土壤,测定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AMF侵染率、孢子密度等,研究狼牙刺根际AMF侵染率、孢子密度和球囊霉素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AMF平均侵染率达74.42%,孢子密度均值达19.06个/g,AMF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但是两者无显著相关性。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平均含量为2.32mg/g,占土壤有机碳的36.46%,球囊霉素含量和孢子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球囊霉素含量与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负相关。同时,球囊霉素含量还与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相关。【结论】AMF和球囊霉素含量与土壤养分、酶活性等显著相关,可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环境状况检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采煤塌陷地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针对西部采煤塌陷地干旱缺水和土地生产力低下的特点,研究了接种从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采煤塌陷区退化土壤微环境的作用效果。[结果]接种从枝菌根真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提高了玉米植株和籽粒干重;接种组玉米对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接种菌根真菌增强了退化土壤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显著;所选G.a菌提高了玉米根系的侵染率和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论]所选丛枝菌根真菌适合在采煤塌陷地上推广应用,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神东矿区天气干旱、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特点,利用矿井水回灌植物,通过在植物根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矿井水回灌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根际土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利用矿井水回灌玉米3个月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玉米干质量比对照组高出3 g/株;试验选择的丛枝菌根真菌和玉米保持较高的共生关系,强化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使玉米根系侵染率、菌丝密度分别达到76%、2.8 m/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含量,有利于根际难溶矿质元素的活化,且玉米根际土壤中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发展薪炭林是尽快解决农村能源有效的途径之一,1983年经对凌源、建平刺槐薪炭林特性的测试表明:刺槐在半干旱地区的阳坡半阳坡薄土层山地生长较快,8年生进入材积速生期,水平根系发达,根幅3×12米~1,产柴量;朝南沟谷地高于半阴半阳坡地;造林后封山育林明显高于不封山育林;采用短周期平茬高于其它采柴方式。刺槐萌芽力强,12年生树平茬后平均每株发萌条9.6根,薪柴含水率较低(湿柴含水29%);易燃,湿柴就可做燃料,热值高于杨、柳树。  相似文献   

12.
对大量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刺槐个体开花量主要受自身遗传特性制约,同时受光照等环境条件影响。其无花和少花个体所占比例约为20.3%;蜜源林的培育可有用以间伐代修枝的办法,采取以下层间伐抚育为主的方式,疏伐无花和少花个体,保留单株及林冠层的最大有效枝量;利用具有高产遗传特性的个体或高蜜源品系,逐步更新改造现有蜜源林;蜜源林培育的合理郁闭度为0.6 ̄0.8,适宜培育周期为15 ̄20a。  相似文献   

13.
刺槐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下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不同雨量条件下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下渗过程,得出不同雨量下的土壤水分下渗深度即稳定渗深。阐述了降雨量、前期土壤水分含量和下渗历时与水分下渗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国外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论述了国外在刺槐林混交林、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林的管理、木材材性、固氮功能和刺槐凝集素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刺槐和火炬松(Pinus taeda)、黑松(Pinus nigra)混交林是较理想的混交模式,并具较好的土壤的改良性能;此外,刺槐也是较理想的矿区植被恢复树种。刺槐的发展对当地植被的演替具有负作用,并影响当地鸟类的越冬。刺槐的饲料价值低于紫穗槐(Amphora fruticos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高于地中海地区其他木本植物;刺槐林从第4或5年开始收获,生物量和饲料比例均较大。2年生的刺槐幼树,固氮量可达25.8g/株,接种根瘤菌可提高土壤中根瘤含量和林木生长量。刺槐生长具有异速性,心、边材组成结构比例、密度、硬度的不同,形成了木材的机械性能的差异。刺槐树皮凝集素为29kDa大分子,将其cDNA编码倒入烟草植物,、可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胁迫对刺槐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和质膜透性的影响。[方法]以匈牙利四倍体、韩国四倍体、3-I、3-K、8044、80332为试材,利用盐碱土浸提液法进行盐胁迫处理,28d后分别测定新梢生长量、干径生长量、盐害指数、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结果]盐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刺槐幼苗的新梢生长量、干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叶片盐害指数、质膜透性。[结论]6个品种在不同盐胁迫处理下的耐盐能力有显著差异,表现为8044〉80332〉3-K〉3-I〉匈牙利四倍体〉韩国四倍体。  相似文献   

16.
选用宽叶刺槐带腋芽的茎段进行组织培养 ,结果表明 :适宜的诱导培养基是MS +6-BA 0 .3mg/L(单位下同 ) +NAA 0 .1;分化、增殖培养基MS +6-BA 0 .6+NAA 0 .2 ;生根培养基 1/2MS +IBA 0 .5 +NAA 0 .5 +AC 5 0 0。试管苗在自然光下封口炼苗 14d ,开瓶炼苗 2~ 3d ,移栽成活率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7.
渭北黄土高原刺槐萌生林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渭北刺槐林为对象,对其萌芽更新前后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不同立地萌生林均较原实生林生长良好,立地生产力有所提高。认为萌芽更新应作为刺槐更新和低产林改造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刺槐薪材两用林培育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槐是一种薪材两用的优秀树种,受后期生长缓慢影响,刺槐林面积锐减。对刺槐薪材两用林培育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刺槐萌蘖能力很强,萌蘖更新是刺槐林更新复壮的有效措施;不同粗度的成林刺槐萌蘖更新差异较大,且对其胸径生长也有显著影响;五年生萌蘖更新和人工造林是可行的,材积生长量分别较成林刺槐提高107.7%、61.6%,可获得大量薪材,达到速生丰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材料,通过对外植体取材时期、基本培养基营养物质质量浓度、细胞起始密度、2,4-二氯苯氧乙酸(2,4-D)质量浓度等影响悬浮培养的因素的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刺槐胚性细胞悬浮系。研究结果表明:授粉后55 d的未成熟合子胚是为刺槐细胞悬浮培养提供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起始材料;添加有2.5 mg· L-1 NAA和0.5 mg· L-16-BA的1/2MS培养基为刺槐细胞悬浮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建立悬浮系的最适pH值范围在5.0~5.7;起始质量为2.0 g的悬浮系统其生长量增速较快,且细胞保持持续增长;当起始质量为3.0 g时,培养16 d后细胞进入缓慢增长期,且生长量有回落的趋势,起始质量为1.0 g时,细胞增殖速度非常缓慢,且容易出现褐化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刺槐无性系硬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根关联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刺槐APP17-5和17-8硬枝的扦插生根成活率进行研究,从扦插生根过程中3个时期(愈伤组织形成期、根诱导期,根伸长期)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IAAO、PPO、POD)的动态活性分析生根率与生根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关系.试验表明,APP17-5比17-8有较高的生根率,扦插生根率与硬枝插穗中PPO活性呈正相关,与POD和IAAO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