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土壤入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79-15780
[目的]探讨土壤—植被系统涵养水源的能力。[方法]在退耕地上定位安装渗透筒,测定不同植被恢复后土壤入渗性能。[结果]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以苦竹+牛鞭草植被类型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最高,相比农耕地已初显植被恢复重建生态的功效;而桦木+牛鞭草、杂交竹+牛鞭草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率与农耕地无显著差异,短期内这2种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益尚不明显。[结论]退耕还林对土壤结构系统的改良与植被类型的不同有较大关系,也将会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同时还需加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的管理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封场覆盖材料、土壤基本性质、填埋气体、垃圾渗滤液、植物品种选择),从垃圾填埋场场地的改良、修复植物的选择、植被修复过程中的科学管养几方面,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建议,并对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30年来山区植被恢复工作研究的技术与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人工植被恢复和自然恢复的主要技术措施,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等,对现有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山区植被恢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植被修复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利用植物自然演替、人工种植或两者兼顾,使受到人为破坏、污染或自然毁损而产生的生态脆弱区重新建立植物群落并恢复生态功能的技术领域.矿区植被修复包括:蓄水固沙土,改良土壤;合理筛选植物和安排种植顺序,增加表面植被覆盖;以及建立次生植物群落,再造生态景观等3个互相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发展阶段.植被修复是矿区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文章就国内外植物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在我国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以及矿区植被修复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高寒区沙化草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在玛曲高原草原选取补播改良、围栏封育和灌草结合3种植被恢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地上干物质累积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指标,分析不同治理模式对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干物质累积和NPP变化并明确其影响。结果表明,沙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田间持水量10月较4月补播改良模式提高50%,灌草结合模式提高31%,围栏封育提高12%;在植被生长季,补播改良和围栏封育土壤模式的含水量均不同程度高于灌草结合,地上干物质量较围栏封育提高57.65%,较灌草结合模式提高230.10%。各恢复模式对NPP有显著影响,影响力补播改良>围栏封育>灌草结合,均差异显著,补播改良和围栏封育NPP分别较灌草结合提高66.05%和29.22%。可见,补播改良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为植被生长提高较好的水分环境,同时显著提高地上干物质累积和NPP,沙化草原生态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植被修复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利用植物自然演替、人工种植或两者兼顾,使受到人为破坏、污染或自然毁损而产生的生态脆弱区重新建立植物群落并恢复生态功能的技术领域.矿区植被修复包括:蓄水固沙土,改良土壤;合理筛选植物和安排种植顺序,增加表面植被覆盖;以及建立次生植物群落,再造生态景观等3个互相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发展阶段.植被修复是矿区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文章就国内外植物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在我国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以及矿区植被修复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典型盐生植被水盐调节方式和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为盐渍化弃耕地人工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盐漠带为研究区,调查盐生植被分布和土壤盐分状况,分析典型盐生植物种柽柳、花花柴和猪毛菜的水盐胁迫调节方式及植被恢复重建过程.[结果]研究区中度盐化土壤占总面积的60;,土壤盐分表聚特征明显,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轻度盐化土壤面积逐渐增加,重度盐化土壤面积显著减小;自然植被以抗旱盐生为主,主要优势物种相对密度达到50;以上;柽柳水盐胁迫调节能力最强,其中土壤含盐量是影响柽柳和猪毛菜生理变化的关键因子,而影响花花柴抗性生理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分别比恢复前增加了18; ~48;,植被覆盖度由恢复前15;~20;增加到50; ~ 70;.[结论]对盐渍化弃耕地盐生植被群落采取适当人工措施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可显著提高地表覆盖度和植被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关系调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态植被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地植被承载力对植被结构的影响,认为在大气降雨量为唯一土壤水分输入量的黄土高原,土地植被承载力决定了植物群落密度,直接影响植被结构.从植被地带和群落适应性原理、缓解土壤干旱、控制植被生产力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恢复与土地植被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必须优先考虑土地植被承载力,根据土地植被承载力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并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测定了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及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相应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总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生长季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气候区的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坡位和坡向的变化差异均很大。以自然植被为参照,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最大超载可达30 425.83g/m2,最小超载为118.93g/m2,平均为6 668.00g/m2,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明显超出了自然状态下所能承载的范围。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土壤水分最大亏缺量可达80.5g/kg,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超载引起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层,进而导致人工植被群落的衰退或死亡。【结论】生物量超载是引起土壤水分耗竭、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植被恢复重建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特定立地环境条件下潜在生物量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选择不适宜的物种。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海南州地区草地封育后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育作为草地生态环境与资源恢复的技术方法,在国内外均大量使用。青海省海南地区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同样采用了草地封育技术措施方案,为了全面反映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状态和草地封育的效果,对试验基地进行了为期3年的封育技术效果定点观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技术在草地植被和生态环境恢复中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封育措施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植被的恢复程度,一般在封育3年左右无论是种群结构还是地面与地下生物量均明显增加;封育后地下生物量增加明显高于地上生物量,这主要是封育后植物种,特别是优势物种的修养生息得到恢复,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酸性土壤铝毒与植物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酸性土壤中铝的形态,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探讨了植物对铝的吸收与运输、对铝毒的内外适应机制以及铝与其它营养元素的关系。分析现有改良酸性土壤,消除铝毒害的方法,对酸性土壤铝毒与植物营养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农艺措施对铜胁迫苹果树毒害效应的缓解效果,利用长期盆栽试验(600d),研究了棕壤上介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二、三级标准间的低剂量铜胁迫下,钙(CaCO3)、铁(FeSO4)、钾(K2SO4)以及半腐熟鸡粪(CM)对苹果幼树生长和果实铜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20mg·kg-1的铜胁迫600d导致苹果树春梢萌动迟缓,生物量、果实数量下降,果实铜含量升高(P<0.05)。施加CaCO3对铜胁迫苹果树的生长(新梢萌发和果实数量)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并降低果实铜含量(P<0.05),降低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的风险。K2SO4虽能够缓解铜胁迫对总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却导致果实数量减少,果实铜含量增高(P<0.05)。FeSO4和CM对于植株生物量和果实数量没有明显的缓解作用(P>0.05),但能降低果实铜含量(P<0.05)。综合考虑对果树生长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影响,将缓解效果分为安全的解毒、安全的不解毒、危险的解毒和危险的不解毒4类。K2SO4属于危险的解毒,在农用棕壤上应慎用;FeSO4和CM属安全的不解毒;CaCO3属于安全的解毒,具有较好的缓解毒害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海滩涂快速改良与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省人均耕地少,沿海滩涂盐碱地作为我省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初步总结了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及我省有关研究机构在滨海盐土快速脱盐改良技术、耐盐作物大规模筛选技术、沿海滩涂作物栽培关键技术以及技术沿海滩涂作物高效种植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江苏沿海滩涂快速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的设想,包括:①滨海盐土评估、农林利用适宜性评价技术, ②滨海中、重盐土快速脱盐改良技术, ③滨海滩涂植树造林改土技术,和④耐盐作物品种的筛选及高效规模化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4.
白刺造林对重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刺是野生灌木,抗性强,能够在重盐碱地上生长。选择白刺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上进行了造林及其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盐碱地段栽植白刺后,植被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土壤迅速脱盐,造林5年后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而土壤容重则显著减小,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此外,白刺的生长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使得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氯、速效磷、有效氯含量有了很大提高,起到了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傅德平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5):106-109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数据,对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42种植物,分属16科36属,多数为典型荒漠植被,归属于16个植物群落类型。各群落的组成简单,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且不存在较大差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都很贫乏,土壤偏碱性,多为盐渍土。除物种丰富度与pH值呈显著相关外,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碳管理:盐土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人多地少,沿海滩涂盐碱地是其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滩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前提是盐土的快速降盐。笔者从碳管理的角度综述了盐土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盐土改良的3个技术措施为耐盐植物、改进土壤SOC库的农艺技术以及可溶性盐的淋溶,而重要的农艺技术包括粪肥、作物残茬管理、建立人工林、农林系统、多年生禾草与饲草、营养综合管理等。最后,笔者对江苏沿海滩涂盐土改良与耐盐作物研究策略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闽江口湿地土壤——植物体系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闽江口湿地5类典型群落土壤植物体系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类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土壤亚层,沿土壤剖面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其它群落相比,秋茄群落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5类湿地植物各部份的有机碳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根、枝及叶中的含量最高值分别为香蒲根系、秋茄枝干及香蒲叶片;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芦苇群落土壤有机碳仅与全氮含量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短叶茳芏群落土壤有机碳仅与全磷含量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其它群落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均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盐碱地改良利用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目前:全球盐碱地面积已达95亿hm^2。土壤盐碱化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是不适当灌溉、植被破坏和海水内侵。盐碱化的土壤,其物理与化学性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情况下,孔隙度减小,土壤易于板结,透水透气性变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C,N矿质化程度降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过量的盐分离子对植物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一些离子还可以对植物进行直接毒害,引起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盐分胁迫也有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如拒盐,稀盐,排盐等,以减少盐分对自身的危害。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改良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的方法包括工程措施、耕地措施和综合措施。植树造林是改良盐碱地的生物措施之一,不但可以改善环境,抑制土壤盐碱化,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盐碱地生产林木果品,提高盐碱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盐碱地造林过程中,要注意选择耐盐树种,把握造林时机,采用先进技术,加强抚育管理,以确保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20.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provided the data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etagenome of the prokaryotic community of chernozem soils with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loads by means of sequencing the 16S rRNA gene. The family markers that characterize the arable soil, fertilizers, and fallow soil were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a core (conservative) and accessory (labile and associated with soil processes or the conditions of the habitat of microorganisms) components of chernozem soils were de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