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克隆了赖草属6个物种Leymus karelinii,L.angustus,L.racemosus,L.arenarius,L.triticoides和L.ambiguus的ITS序列和trnL-F序列,并选用3个新麦属物种的ITS序列和27个小麦族二倍体物种的trnL-F序列,均以Bromus catharticus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不同组的赖草属物种分别聚在一起;赖草属植物与新麦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新麦草属植物是这6个赖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喀喇昆仑山地区禾本科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禾本科植物有18属,79种,4亚种,2变种;其中54%~59%为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97.7%的种类为优良牧草,是该地区野生动物和家畜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作物近缘种有赖草属(Leymus)和披碱草属(Elymus)植物约22种;防风固沙植物资源有芨芨草属(Achnatherum)、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赖草属等约14种;水土保持植物资源有早熟禾属(Poa)、碱茅属(Puccinellia)等约26种;高海拔地区和北方冷季型草坪草资源有早熟禾属、羊茅属(Festuca)、(艹洽)草属(Koeleria)等约9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克隆了赖草属6个物种Leymus karelinii,L.angustus,L.racerraosm,L.arenarius,L.triticoides和Lambiguus的ITS序列和trnL-F序列,并选用3个新麦属物种的ITS序列和27个小麦族二倍体物种的trnL-F序列,均以Bromus catharticus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不同组的赖草属物种分别聚在一起;赖草属植物与新麦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新麦草属植物是这6个赖草属物种的母本来源.  相似文献   

4.
赖草属三个八倍体和两个十二倍体物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报道了赖草属3个八倍体和2个十二倍体植物的核型.核型公式如下,含糊赖草(Leymus ambiguus),2n=8x=56=42m(6SAT) 12sm(6SAT) 2st(2SAT);大赖草(L. racemosus),2n=8x=56=2M 46m 8sm;毛穗赖草(L.paboanus),2n=8x=56=42m 14sm(2SAT);窄颖赖草(L.angustus),2n=12x=84=62m 22sm;卡瑞赖草(L.karelinii),2n=12x=84=72m 12sm.它们的核型属2A或2B型.其中前2种的八倍体核型和2个十二倍体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赖草属(Leymus Hochst)植物多数为优良牧草,是干旱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群,内蒙古地区赖草属牧草种质资源很丰富,均被牧民认为是头等的饲用植物.经过多年工作,作者已发现和引种繁殖了结实性能比较好的赖草种群和生态类型,促进了赖草属牧草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NsXm)、披碱草属(StH)及含不同染色体组(St、H、Ns、Eb、Ee、P、F 、V、W)的近缘二倍体属共46个类群的叶绿体基因间隔区atpB-rbcL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及母系起源。结果显示,1)猬草属模式种H. patula与拟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物种聚为一支,表明H. patula与披碱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近,其母本来源为含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物种;2)猬草、长芒猬草、4个新麦草属物种及滨麦和所有欧亚分布的赖草属物种聚在一支,说明猬草、长芒猬草与欧亚赖草亲缘关系较近,其母本供体来自含Ns染色体组的新麦草属物种;3)高丽猬草和东北猬草与北美赖草及冰草属、旱麦草属、大麦属物种处于同一分支,表明高丽猬草和东北猬草与北美赖草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其母本供体为未知来源的Xm染色体组。研究结果支持将H. patula组合到披碱草属中,猬草、长芒猬草、高丽猬草和东北猬草应组合到赖草属中。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更加合理的草地管理方式,以甘肃省夏河县桑科乡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赖草(Leymus secalinu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香薷(Elsholtzia ciliata)为材料,设置封育(non-grazing)、放牧(grazing)、放牧+施肥(grazing+fertilizing) 3个处理对其叶绿素荧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赖草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差异显著,光化学猝灭系数(qL, qP)施肥处理最大,非光化学猝灭(NPQ)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放牧处理最大.野胡萝卜和香薷的最大光合潜力对放牧干扰不敏感,且在放牧处理下光保护作用最强,垂穗披碱草和赖草在放牧状态下,最大光合潜力受到明显抑制,光保护作用受到破坏.表明施肥处理植被光合能力最强,封育处理次之.封育处理能显著提高禾草的光合能力,抑制杂类草;施肥处理杂类草光和能力的提高大于禾草.  相似文献   

8.
禾本科小麦族多年生植物在分类学历史上分歧由来已久,并多有变化,使得由北美引进中国的该族牧草在名称使用上十分混乱。属级的类群变化及分歧主要存在于冰草属(A-gropyron)、披碱草属(Elymus)、偃麦草属(Elytrigia)等8个属之间。近期发展起来的染色体组分类系统与形态分类学中被广泛接受的某些系统对该族冰草属、赖草属(Leymus)和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的分类是吻合的;但在披碱草属、偃麦草属和鹅观草属(Roegneria)等的分类上存在较大分歧。染色体组分类系统中的不同属同样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天祝高寒放牧草地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8种肥料(N,P,K,Zn,Cu,Mo,Se,B)的根部喷施试验,于7月和8月份测定不同处理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除禾草类群外,各施肥处理对天祝高寒草地不同植物学类群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P0.05),氮肥提高了禾草类植物的生物量,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施肥处理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早熟禾(Poa pratensis)的盖度以及赖草的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高寒地区草地优势植物旺盛生长期光合特征,选取位于祁连山东段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的甘肃农业大学高山草原试验站围栏禁牧草地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赖草(Leymus secalinus)、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7种优势植物,利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拟合了7-9月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显示:由于8月份的干旱,草地植物的光合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和对强光的适应能力都降低。垂穗披碱草、赖草、矮嵩草和二裂委陵菜在7月份的光合能力,对强光的适应能力都高于9月份,而黄花棘豆、扁蓿豆和麻花艽则相反。垂穗披碱草、黄花棘豆、麻花艽和二裂委陵菜4种植物对干旱很敏感,容易受到干旱胁迫;而赖草、扁蓿豆和矮嵩草3种植物对干旱胁迫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蝶类新记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如力 《草业学报》2003,12(3):70-72
1991—1996年在甘肃省陇南地区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蝶类标本4000余号,经鉴定,其452种为甘肃省新记录,至此甘肃蝶类已达13科470种。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分类学方法研究报道了采集自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离褶伞属真菌8种。其中墨染离褶伞、暗褐离褶伞、真姬离褶伞、簇生离褶伞等4种为甘肃省新记录种。对它们生长的生态环境、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及经济价值等进行了描述,为野生食用菌的驯化和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肃凤蝶种类及其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明  罗进仓  刘波 《草业学报》2008,17(5):124-129
本研究最新记述甘肃凤蝶有36种及亚种,隶属于凤蝶亚科和锯凤蝶亚科,其中甘肃省新记录14种.它们分别是麝凤蝶东南亚种、小黑斑凤蝶指名亚种、宽带青凤蝶特宽亚种、褐钩凤蝶风伯亚种、红基美凤蝶西藏亚种、碧翠凤蝶台湾亚种、玉斑美凤蝶指名亚种、美凤蝶大陆亚种、美凤蝶台湾亚种、巴黎绿翠凤蝶台南亚种、玉带美凤蝶台湾亚种、蓝美凤蝶西南亚种、乌克兰剑凤蝶、丝带凤蝶华西亚种.区系分析表明,东洋种21种,占58.3%;古北种3种,占8.3%;东洋古北兼有种1种,占2.8%;广布种11种,占30.6%,说明甘肃凤蝶是以东洋种为主,以东洋种和广布种占绝对优势的区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2012-2015年5月-9月,通过走样线和广泛采集的方式首次对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调查,采集到蝶类标本共计681号,经整理鉴定共有136种(亚种),隶属于8科74属。其中凤蝶科1属3种、绢蝶科1属13种、粉蝶科8属32种、眼蝶科14属19种、蛱蝶科21属32种、蚬蝶科2属3种、灰蝶科20属25种、弄蝶科7属9种。其中,粉蝶科和蛱蝶科为优势种群,灰蝶科和眼蝶科为次优势种群,绢蝶科和弄蝶科为常见种群,凤蝶科和蚬蝶科为罕见种群。136种蝶类中,属于古北界的有95种,占69.85%;东洋界的有5种,占3.68%;广布种有36种,占总种数的26.47%,即古北界分布的种类占绝对优势。通过研究该保护区的蝶类资源对于甘肃及我国蝶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甘肃省草原蕨类植物的生长分布状况及植物区系的地理组成成分,充分研究该区域的自然历史过程,本研究在野外调查和已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草原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研究表明,甘肃省草原共有蕨类植物14科19属31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资源(63科230属2 600种)总科数的22.22%,总属数的8.26%,总种数的1.19%。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优势属为卷柏属、岩蕨属。科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属主要以热带分布型和温带分布型为主,无特有属;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含有古老科属;甘肃省草原蕨类植物丰富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草本植物白粉菌调查(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甘肃省部分草本植物白粉菌进行了调查研究 ,共报道发生在甘肃省草本植物上的白粉菌12种 ;对症状、病原形态、寄主植物及采集地进行了记载 ,对生产实践中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甘肃境内鼢鼠Eospalax亚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评价甘肃境内鼢鼠凸颅亚属母性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该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测定了分布于甘肃11个不同地方31只属于鼢鼠中凸颅亚属的不同鼢鼠,其中包括:9只高原鼢鼠、9只甘肃鼢鼠、9只斯氏鼢鼠、4只秦岭鼢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 140 bp。从GenBank获得包括平颅亚属在内的21个细胞色素b全序列总共52条全序列,用MEGA软件分别绘制出本研究的31条全序列和总共52条全序列的2个系统发育树。运用测定序列,结合相关软件分析31条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和探讨本试验的Eospalax亚属4个种的分类及系统发育。本研究为鼢鼠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分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赖草属牧草种子休眠与植物激素调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易津  李青丰 《草地学报》1997,5(2):93-100
赖草属牧草种子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作者探讨了植物内源激素对种子休眠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种子内萌发促进激素与抑制激素的比值对种子萌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促进激素/抑制激素的比值较大时,种子解除休眠,提高萌发率。羊草与赖草种子不同部位的激素分析结果表明,萌发抑制部位主要是稃和胚乳,萌发抑制物主要是脱落酸。  相似文献   

19.
用病原检查法对甘肃省42个县市的1311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大面积调查,证实该省牛蜱传染性血液原虫的种类为双芽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瑟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及国边虫等5种病原,  相似文献   

20.
甘肃草原鼠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甘肃草原啮齿类动物区系由68种组成,占全省啮齿动物总种数的75.6%,其中,大多数种的种群密度不超过经济损害水平,有一定的生态学价值;有18~26种的种群密度几乎经常维持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上,是不同草原类型的优势种害鼠。草原鼠害区划工作应遵循历史发展、生态适应和生产实践的原则。以草原啮齿动物区系组成、地带性生物气候和地带性植被为指标将甘肃草原鼠害划分为5个区;以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带性草原类型,具有代表性鼠类分布型和优势种害鼠为指标,将甘肃草原鼠害划分为13个草原鼠害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