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乌龙茶品种为原料,将乌龙茶晒青、做青工艺与传统红茶工艺相结合,总结广西西南部4个花香型红茶加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资源县是广西产茶县之一,研究和开发红茶,旨在填补资源县红茶生产历史的空白,带动资源县茶叶发展.试验以红条荼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将乌龙茶加工工艺中的晒青工序应用到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上,增加复揉工序,对不同晒青时间、揉捻时间、揉捻次数、发酵时间、烘焙温度等进行对比,感官审评样品茶的品质差异情况.结果表明,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工艺的最佳工序及其技术参数是:鲜叶晒青0.5 h→萎凋20 ~ 24 h→揉捻1 h→发酵3.5~5h→复揉0.5~0.7h→120℃初烘0.5h→85~90℃足烘0.7h.  相似文献   

3.
桂红1号茶树新品系是从广西临桂宛田乡地方有性系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培育而成,于2015~2017年进行区域试验,该品系前期试验制作红茶品质优。文章探索其制作绿茶、乌龙茶的适制性,与国家级绿茶对照种福鼎大白、国家级乌龙茶对照种黄旦进行绿茶及乌龙茶工艺试验研究与比较,为下一步品种鉴定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龙脊大叶茶是广西地方特色群体种,本文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晒青工艺应用到龙脊大叶茶的红茶加工过程中,并对干燥工序的足火温度设置对比试验,通过检测茶样内含物含量、茶色素含量及感官审评来研究加工工艺对龙脊大叶茶红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介绍‘桃源大叶'制作高香红茶的加工工艺技术,并与‘槠叶齐'、‘福鼎大白'进行对比,用‘桃源大叶'制作的高香红茶的品质特征优异.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制的黄观音红茶具有花香明显、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的品质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方园艺》2021,32(4)
分析茶园间作桃树对夏季绿茶品质的影响,为夏茶的提质增收提供参考。以台茶12号茶园间作桃树为处理,单作茶园为对照,分别采摘夏季一芽二叶茶青制作绿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香气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间作桃树处理的夏季绿茶的感官审评得分高于对照;间作桃树处理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高,含量分别为5.00 g/100g、4.49 g/100g;检测出15种共同香气成分,间作桃树处理后绿茶共有11种香气成分出现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绿茶呈香物质香叶醇、(Z)-己酸-3-己烯酯、茉莉酮、β-紫罗兰酮含量增加程度突出,间作处理含量分别是对照的5.64、5.03、3.18、2.41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综上,茶园间作桃树可以提高夏季绿茶氨基酸含量和主要呈香物质相对含量,改善夏季绿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秋季茶树修剪是茶园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修整茶带,管控高度,培养结构合理、覆盖度大、营养芽密集的丰产型蓬面,便于秋冬深翻施肥和来年芽叶采摘。茶园秋季修剪是培育健壮枝梢、保障茶树安全越冬、孕育饱满营养腋芽、提高名优茶产量的重要举措。汉中地处中国亚热带北部,  相似文献   

9.
不同杀青方式云芽名茶品质与香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 ,各茶区恢复和创制了全国名优茶70 0余只 ,多数是以中小叶群体品种为原料精细加工而成的 ,采用云茶等大叶品种加工的名优绿茶很少见。我所用云茶嫩芽创制的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银峰”名茶 ,曾荣获四川省“甘露杯”和重庆市“三峡杯”优质名茶称号。制作中发现 ,该名茶香气的形成与杀青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为此 ,进行了不同杀青方式与云芽绿名茶香气特征关系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  在本所实验场采摘云南大叶茶树的肥壮嫩芽为试验原料。在杀青前摊放 4~ 6h ,蒸发部分水分 ,减少生青气和多酚类物质 ,降低苦涩味 ,增加香气 ,提…  相似文献   

10.
山野菜大都自然散生,农民多自己采摘,手工加工出售。手工制作山野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把好原料关原料应新鲜,干燥天气上山采摘时要适时适量洒水保湿、遮荫。采摘回的野菜要挑捡、分级。叶类菜要剔去老叶、老秆;苦菜的茎较长,为保持制品一致性,要求分段掐断;蕨菜、珍珠菜要  相似文献   

11.
漳平水仙是漳平市传统特色优势产品,其品质特征分为桂花香型和兰花香型2种类型。在生产上存在茶园老化、产量低,茶饼个体不一、质量不稳,技术落后、成本高等问题,应采取加强茶园管理、适时采摘,做好定型和烘焙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漳平水仙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铁观音属乌龙茶类,其加工工艺独特、灵活、精湛,优异的品质是"天、地、人"三者孕育的结晶,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制约,认为乌龙茶加工技术是"变幻莫测,高不可攀",给乌龙茶生产、加工、品饮抹上神秘色彩.要除去乌龙茶神秘色彩,寻求提高乌龙茶加工水平有效途径,必须要掌握乌龙茶的品质特征,分析品质弊病所形成的原因.笔者由于长期接触的是清香型铁观音,只阐述了清香型铁观音的品质特征及其国家标准,以及品质存在的弊病和所造成弊病的原因,以期为茶农朋友在制茶过程中减少品质弊病发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引进平阳特早等南方优良茶品种试栽。采取扦插培育壮苗,茶苗扣棚越冬,无污染环境建园,茶园扣棚、肥水管理,棚内温湿度调节,二氧化碳施肥,"一芽一叶"采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系列技术。4年生茶树每666.7m2的收入达2万元以上,是同龄露天越冬茶园收入的3倍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选用夏季紫色芽叶1芽1叶新梢为原料,在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萎凋叶、揉捻叶、发酵叶和干燥叶,测定各加工工序样的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茶褐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各工序茶黄素、茶褐素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整个加工过程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增加量分别为0.38%、3.56%和3.69%;紫色芽叶红茶整个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组分总量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总量降幅为90.44%,儿茶素组分EGC、EGCG、ECG、C、EC和GCG含量降幅分别为95.36%、95.38%、71.12%、100%、95.05%、58.43%,儿茶素组分CG含量略有上升,增幅为1.85%,各工序儿茶素组分总量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比例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逐渐变得协调适中,有利于紫色芽叶红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名茶生产的发展,我省各地茶农均有采摘夏秋茶的习惯。但茶树的大量病虫发生高峰均在夏秋季。为了夏秋茶品质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茶园整体效益,特提出如下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茶芽枯病是江西茶园的一种重要病害,准确诊断其病害,掌握其发病规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保证茶叶品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从栽培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夏秋茶品质的主要原因:原料持嫩性差,采摘不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使用的不规范,夏秋茶卫生质量风险增加;受生长环境和季节的影响而出现的内含成分及配比变化而造成的苦涩味重,滋味和香气品质明显低于春茶;并针对以上原因提出通过茶园管理机械化、茶树水肥管理调节、茶树遮荫等措施,以实现夏秋茶提质增值。  相似文献   

18.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8.6℃,年降雨量1 800~2 000 mm,境内海拔高低悬殊较大,且有温度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的特点,是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之一.原来种植的毛蟹等色种茶制出的乌龙茶茶叶香气不足、品质相对较差,价格不高,生产效益低,已不能适应当今乌龙茶市场需求.为提高毛蟹品种茶叶市场竞争力,提供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茶叶综合效益,笔者与德化美湖九龙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毛蟹品种改制红茶的试验,初制的九龙红茶,红汤红叶,毫显香高,滋味醇厚鲜爽,市场畅销,经济效益成倍提高.现将九龙红茶初制加工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覃塘红茶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覃塘红茶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红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同时提出了覃塘红茶最佳加工工艺技术,为今后开展覃塘红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覃塘红茶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红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同时提出了覃塘红茶最佳加工工艺技术,为今后开展覃塘红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