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对旱地种植模式的改进。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一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但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对生物危害的有效防控是确保大豆产量稳定的重要措施。现就近3年我区在大豆生物危害防控方面的主要措施做一简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随着生猪集中养殖的增加,麦--玉--豆和油--玉--豆种植模式的面积逐年加大.  相似文献   

3.
旱地套作磊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方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多种农作物套作是近几年我国发展起来的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该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节肥优势。目前,这种新型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更是缺少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试验,来研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能够为玉米科学间套种植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汉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和种植效益,针对汉寿县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探讨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大豆玉米套作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田间配置相关核心技术,以及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降高防倒、绿色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技术,讨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汉寿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旱地套作大豆是为适应新时期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需要,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引进创新形成的一种旱地新型大豆种植技术.该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培肥地力、节水抗旱、操作简便、有利于实现周年高产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竹 《现代农业》2008,(12):19-19
针对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而北方大豆主产区由于重迎茬严重已不宜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现状,我们分析了在南方丘区发展套作大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麦/玉/豆”,并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突出优势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真实评价玉米套作大豆的推广价值,掌握该种植模式在推广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各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其它农艺性状,规范套作栽培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品种和栽培种植技术优势,文章进行了玉米套作大豆高效示范,为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麦//玉//豆"套作模式,在间中发展推广已经有30多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形成了适合不同时代的模式特点。本文要谈的该种植模式为"五0:七0"套作模式,其特点为:省工、高产、适宜于小型机械化。笔者系统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与玉米套作是贵州山区旱地的主要耕作制度,通过对套作模式的分析比较及综合效益评价,总结提出了黔西北山区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全区推广应用.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既适当提高了作物的种植密度,又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效益.在生产上要重点抓好良种选择、精细整地、双行聚垄套作、科学施肥、强化中耕管理和适时收获等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晓贺 《农学学报》2014,4(7):26-28
为了明确大豆套作大蒜、毛葱对大豆蚜是否具有防控效果,通过棋盘式取样法在大豆单作田、大豆套作大蒜田和大豆套作毛葱田对大豆蚜及天敌种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大豆蚜发生始盛期至大蒜和毛葱收获后两周,每7天调查一次。结果表明,大豆套作大蒜和大豆套作毛葱2种耕作方式中,大豆蚜数量明显低于大豆单作田。说明通过利用作物的不同耕作方式防控大豆蚜是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旱地"麦/玉+豇/豆+蒜"是在"麦/玉/豆"旱地新3熟复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轮作、套作与混作于一体的,一年5熟制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其操作简便且经济效益高。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日趋不足现状下较优种植的模式。只要改进覆盖、蔬菜采摘与商品化处理技术,就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合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相应的生物力学性能指标,以耐阴型品种'南豆12'和不耐阴型品种'C103'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和大豆单作两种种植模式下,进行了不同品种的节间惯性矩、弹性模量、抗弯刚度等力学指标的测定和相应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套作模式下,两个品种的惯性矩明显小于单作模式,而弹性模量明显大于单作模式。'C103'在单作模式下茎秆的抗弯刚度明显大于套作模式,而'南豆12'在两种种植模式下茎秆的抗弯刚度差异不大。在两种种植模式下,两个品种的弹性模量和抗弯刚度均为第一节间最大,且由低位节向高位节递减,可以作为筛选耐阴型品种的生物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沿海丘陵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莆田忠门赤红壤旱地3a 的试验及调查,提出如下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径:(1)解决群众的生活能源问题;(2)就地广辟有机肥源以增施有机肥,如推广种植绿肥,建立多年生绿肥基地,旱地果园间套种禾本科与豆科绿肥,发展养殖业累积农家肥等;(3)推广适宜当地条件的轮套作制度及相应的稿秆回田的施肥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年生物产量和提高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林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成为严重生态问题.研究提出在脐橙经济林内套作大豆、套作百喜草、间作梨树3种种植方式,并在不同坡位进行3种种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雨季水土流失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套作百喜草次之,上坡位间作梨树也有一定效果.套作大豆或百喜草有利于表层土壤容重的降低,然而该种植方式对中、下层土壤改良效果不明显;间作对土壤容重上、中、下各层次均有改良.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上两个坡位,研究发现套作大豆和百喜草均可显著降低中坡和上坡的水土流失量.  相似文献   

17.
<正>洋芋/玉米窄厢套作种植,是四川省射洪县近年探索总结出来的旱地作物高产高效套作种植新模式。该模式通过冬季种植洋芋,春季在洋芋宽行套作春玉米,实现洋芋、玉米双高产,比"双三O"(1尺=33cm,下同)洋芋/玉米宽厢套作种植模式,扩大了洋芋种植播幅,实现了洋芋产量翻番,因而深受农民欢迎。其技术要点是:一、选择好适宜品种洋芋/玉米套作种植,洋芋种植在前,不会受玉米荫蔽,因此,玉米品种选择主要是看其丰产性、抗病性和适应  相似文献   

18.
在大豆绿色生产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科学利用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能有效保护田间有益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毒性大、残留期长的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用量,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生产效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本文介绍了大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中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控、种衣剂包衣处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以期为大豆生产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跨入新千年后,由于自贡农科所在大豆耐荫抗逆育种上的突破性进展,首次育成适合套作种植的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四川乃至南方多熟地区在稳定粮油生产前提下增种大豆奠定了必须的作物种质基础.大力发展大豆生产,不但有利于缓解大豆供需矛盾,带动相关产业,而且对于稳粮调优,提升品质,实现旱地种植制度升级,提高土地保护性耕作水平和产出能力,提高综合效益,带动整个旱地粮油生产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四川省宜宾地区糯高粱大豆套作高产栽培技术,以糯高粱宜糯红1号和5个夏大豆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大豆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套作模式下,高粱和大豆产量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套作模式对高粱、大豆产量和产值影响差异显著;在大豆套作高粱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南豆12最高,为1.21。因此,结合宜宾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综合考虑糯高粱与夏大豆的产量和经济产值,该试验得出最优配套方案为:宜糯红1号—南豆12,经济产值达21 815.04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