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草地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日前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    该项目分别在云贵高原、三峡地区、福建东南低山丘陵区、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荒漠山地、华北农牧交错带、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立了 8个草地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试验示范区。通过攻关,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料地的产草量提高 150%~ 300%,育成优质高产多抗牧草新品种 12个,并选育出 18个牧草新品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放牧条件下草地群落质量动态。【方法】采用连续定位测定方法,分析1985~2001年间植物群落牧草饲用价值动态。【结果】(1)饲用价值评定上,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群落中,良等牧草是群落植物组成的主体,占群落历年平均地上生物量的80.1%;草原草地植物群落中,优等牧草与良等牧草占群落地上生物量的59.5%;草甸草地组成群落牧草的饲用价值较低,中、低等牧草占历年平均值的91.6%。(2) 牧草饲用价值动态上,各类型草地牧草的地上生物量均处于波动状态之下,草地类型不同,群落植物的消长变化规律不同,群落中饲用价值高的类群要较低的类群年变率大。【结论】(1)草地群落牧草饲用价值不稳定,受组成群落各类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影响较大;(2)3类草地牧草不同类群的数量消长模式,各年度间始终处于连续的波动状态,且年度之间波动系数、年变率较大;(3)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草地的波动具有可逆性,而山地草甸主要类群饲用价值变化,不具备可逆性,是过度利用导致群落饲用价值退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寻荒漠草原区人工草地适宜的混播组合,利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别与蒙古冰草 (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尧扁穗冰草也A. cristatum (L.)Gaertn页尧沙生冰草(A. desertorum Schult.)和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等4 种禾本科牧草以2颐1 的比例混播,比较荒漠草原区不同混播条件下牧草的生长状况和混 播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草地在建植当年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组合效果最好,紫花苜蓿+扁穗冰草和紫花苜蓿+沙 生冰草两种组合居中,紫花苜蓿+蒙古冰草组合最差;在荒漠草原中,混播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草地的生物量,且豆科 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有利于两种牧草的正常生长,是一组很好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建立草地估产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将遥感技术用于草地牧草产量测量.以乌鲁木齐天山北坡密丛禾草、中生杂类草组成的草甸草原、密丛禾草、旱生杂类草组成的草原及小禾草、半灌木组成的荒漠草原为典型研究区,以2006年6~10月的地面测产数据和同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草地牧草估产模型.三种草地类型的遥感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为极显著水平,不同模型拟合效果不同,其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估产模型的拟合度好于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5.
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气象卫星植被指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多年牧草产量资料和NOAA/AVHRR资料,计算不同试验区和主要天然草地类型牧草产量与卫星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用NOAA/AVHRR植被指数对大面积草地生产的遥感监测效果较好,按草地类型划分,产量较高的草甸、草原与气象卫星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比产量较低的草原及荒漠与气象卫星植被数的相关系数大,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对草甸草地和草原草地的监测效果比对茺漠草地监测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永昌县花草滩荒漠草地产草量及放牧家畜营养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质温性荒漠作为干旱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荒漠类草地,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干旱区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选择永昌县花草滩典型土质温性荒漠草地,采用3S技术与传统地面测产、实验室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草地产草量、植被养分含量及放牧家畜营养平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调查,了解其产草量及放牧家畜营养平衡状况.这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及放牧利用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为河西走廊乃至西部干旱区类似草地资源的评价以及放牧家畜营养平衡分析提供借鉴和指导.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花草滩土质温性荒漠总面积2.53万hm2,可食牧草鲜草产量4 430.03 kg/hm2;花草滩植被属典型荒漠植被,植被灰分和水分含量较高,含钙丰富,而楹蛋白和磷含量较低,除6~10月能满足现有放牧家畜对蛋白质的需求外,冬春季需补饲豆科牧草和饼粕类的蛋白质饲料,且全年需进行磷的补饲.  相似文献   

7.
改良放牧草地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7,(22):1-3
回顾和总结了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对改良放牧草地与家畜放牧管理的定义与观点,并且根据前人对放牧草地改良技术的研究,分析了贵州兴仁放马坪草场牧草改良利用情况,建议开展放马坪适生优良豆科牧草引进与评价、适生优良豆科牧草丰产栽培技术、优良"豆科+禾科"混播组合筛选的基础上,提出改良放牧草地放牧利用关键技术,解决兴仁县放马坪种草养羊产业发展中草地退化和优质牧草短缺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业科技》2022,(1):113-114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具有高产、优质、改良土壤、降低病虫草害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草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文章介绍了苜蓿与多年生禾草混播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该技术的优缺点,可为退化草地利用牧草混播技术进行草地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靖远县天然草地面积37.33万hm2,占农业用地的64.3%。草地可以分为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4大类。有天然牧草42科,138属,215种,主要是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莎草科和蔷薇科的种。青草总产量5.15亿kg,理论载畜量24.7万羊单位。对草地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生产力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牧草种子是建设优质人工草地,改良退化草地最重要的基础物质,牧草种子品种的优劣,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草地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而且也影响着草地畜牧生产的效益.美国牧草种子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及草种培育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功的管理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于提高我国草种质量管理和草种生产水平,促进草种业发展,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半荒漠地区混播牧草优化组合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目标规划进行半荒漠地区混播牧草优化组合设计,并通过田间试验进行检验;同时对不同混播组合牧草生长状况及与各主要生态因素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依目标规划求解的混播组合配方A2:紫花苜蓿75%、红豆草225%、老芒麦175%、草地早熟禾4687%和苇状羊茅563%,其牧草生长速度、产量、相容性及生态适应方面均较人工设计的A3为优(P<005)。牧草生物量与生长期间的草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0~30cm)含水量呈正相关。试验牧草出苗期,春夏干旱,水分为主要限制因子;出穗开花期,水分较充足,牧草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大,但不同牧草种影响不尽相同。老芒麦的温度决定系数小(04974),在温度变幅大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发育;草地早熟禾和苇状羊茅二者的温度决定系数大(09050和08740),均生长低矮,发育不良。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氮、缺磷、富钾的半荒漠地区建植人工草地,采用氮、磷肥按比例配方施入,施量以60kgP2O5/hm2和69kgN/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南疆优质牧草资源丰富,在科研和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科学数据,但由于该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使其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南疆常见草地植物图谱》、苜蓿和青贮玉米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处理及计算机技术,开发南疆优质牧草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优质牧草资源的管理、检索和共享,为本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畜牧业提供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疆西部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特征,为草地碳储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新疆西部4种主要天然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和根冠比特征。【结果】 新疆西部天然草地中,低地盐化草甸和温性荒漠草地地上活体生物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21.27和110.78 g/m2,是温性荒漠草原的2.21和2.02倍;高寒荒漠草原草地地下生物量相对最大,为2 517.77 g/m2,分别是其他草地类型的1.39、2.12和3.85倍;高寒荒漠草原草地的总生物量相对最大,达到了2 578.49 g/m2,草地总生物量最小的温性荒漠为777.92 g/m2。不同组分生物量中地下根系的生物量分别占到总生物量的89.90%、97.65%、96.77%和84.16%,各类草地中高寒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草地的根冠比相对较大,分别为41.58和32.79,显著高于低地盐化草甸和温性荒漠草地,差异显著(P<0.05)。【结论】 新疆西部4种天然草地类型地上活体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低地盐化草甸>温性荒漠>高寒荒漠草原>温性荒漠草原;而其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特征均表现为:高寒荒漠草原>温性荒漠草原>低地盐化草甸>温性荒漠,各类草地不同组分生物量的占比特征均表现为:地下根系>地上活体>凋落物。  相似文献   

14.
林下种草养鸡技术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运秀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6):106-107,128
利用林地种植优质牧草,饲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肉鸡,开展“种草—养鸡—鸡粪肥土—促进林地土质的改善—牧草生长—养鸡”的立体开发模式,改良草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养鸡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高产优质牧草引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多试验研究初步认为,在浮山试区,豆科牧草保定苜蓿、苏联1号苜蓿、雷西斯苜蓿、晋南苜蓿、秘鲁苜蓿、红豆草,禾本科牧草杜康雀麦、草原雀麦、林肯无芒雀麦和菊科牧草菊苣等10种牧草是建立人工草地的高产优质牧草。豆科牧草沙打旺抗逆性强,是补播改良天然草坡的先锋草种。实行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适当早播、深播、精耕细作是旱农区建立人工草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县境内围封8 a的荒漠草原(DR)、高山草原(AST)、草甸草原(MS)、沼泽草甸(SM)、高寒草甸(AM)和高寒灌丛(ASH)为对象,研究6种类型草地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与牧草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在AM和MS中显著高于ASH、AST、SM和DR。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在AM中最高,在MS中最低,而不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在各类草地中为AM>SM>DR>ASH>AST>MS;牧草中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在ASH中最高,在DR中最低,而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变化正好相反,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ADFD)在SM和ASH中最高,而在AST和DR等低海拔的草地中最低;牧草中CP、EE、DMD、NDFD和ADFD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而牧草中的NDF、ADF含量和粗蛋白消化率(CPD)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牧草饲用价值作为评价牧草营养品质的综合性指数,在不同草地间的变化规律与CP和EE等指标基本一致。因此,在对不同类型草地的利用过程中,建议采用牧草饲用价值指数,从牧草营养含量和消化率两个方面综合评价草地营养价值,合理配置放牧家畜。  相似文献   

17.
大叶速生槐为豆科刺槐,属落叶乔木,因应用于畜牧饲料或草地牧业,生长1m高左右时收割鲜嫩枝叶或放牧,故称为牧草。大叶速生槐由吉林省集安市北方园艺研究所引进,经杂交选育及8a栽培试验证明,具有极强的生理抗性和极高的牧草产量,是未来畜牧饲料基地和草地畜牧业的优质速生高产饲料植物。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人工草地建设中长期存在牧草品种、类型单一和适应性差等问题。野生牧草具有区域适应性强、高产、优质、抗旱、耐寒、耐瘠薄等特性,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本文简述了野生优良牧草植物的特点和合理利用的意义,并分别从种质资源调查、基础生物学、牧草种子繁育和驯化应用等4个方面概述了研究和利用野生牧草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以期促进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与草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降水对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和草地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以1982—2015年间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植被指数、降水和草地类型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滞后系数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不同草原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的降水滞后性.结果表明:(1)草地年降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草甸草原(477.39 mm)、典型草原(391.52 mm)、荒漠草原(247.41 mm),草甸草原7月份降水量达到最大值,而荒漠草原8月份降水量达到最大.(2)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现单峰变化规律,荒漠草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不显著,整个生长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波动不大;不同草原类型的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草甸草原(0.33)、典型草原(0.23)、荒漠草原(0.14).(3)生长季草原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降水显著相关,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不同月份滞后时间存在差异.9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的滞后时间为2个月,5—8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的滞后时间为1个月左右,4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的滞后不明显.滞后月份降水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相关系数和显著相关面积占比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因此,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可以有效预测牧草的长势和干旱情况.  相似文献   

20.
基于TVDI的内蒙古草地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伟  辛晓平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3):2728-2742
【目的】 研究内蒙古草地2000—2017年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期为研究区的生态预警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陆地表面温度(LST)产品构建Ts-EVI特征空间,根据该特征空间计算TVDI,对多年TVDI均值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来研究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趋势。【结果】 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地多年平均干旱程度西南高东北低,各草地类型年均TVDI大小依次为温性荒漠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沼泽>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山地草甸。其中荒漠型草地(温性荒漠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主要为重度和轻度干旱状态,非荒漠型草地(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和沼泽类)主要为轻度干旱、正常和轻度湿润状态。18年来荒漠型草地整体在缓慢变干;而非荒漠型草地除温性草原类外基本在缓慢变湿。从空间分布上,三类荒漠型草地干旱程度保持稳定以及具有变干趋势(轻微变干、变干、显著变干)的面积比之和分别为44.93%、55.01%;五类非荒漠型草地干旱程度保持稳定以及具有变湿趋势(轻微变湿、变湿、显著变湿)的面积比之和分别为72.19%、24.27%。【结论】 18年来,荒漠型草地的干旱情况主要为保持稳定和持续变干状态,并且持续变干的区域较多,草地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非荒漠型草地干旱情况主要为保持稳定状态,少部分面积具有变湿趋势,草地生态环境在稳定好转。此外,降水稀少对非荒漠型草地的干旱程度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对荒漠型草地的影响并不显著。温度升高则仅对温性草原类以及温性草原化荒漠类的干旱程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