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花苜蓿,又名紫苜蓿、苜蓿。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苜蓿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家畜的重要饲草之一,还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绿肥植物和蜜源植物,在轮作倒茬及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特征与特性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0):219-226
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作,苜蓿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物产资源被许多方志记录在册。本研究试图以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对华东、华北和西北等地诸省的56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民国时期我国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察哈尔、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许多方志还对苜蓿植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苜蓿种分的较为清晰,在民国时期河北种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黄花苜蓿(M. falcata),而山东既种有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还种有南苜蓿(M.hispida);苜蓿常常被种于碱地进行肥田;苜蓿不仅是饲喂牛马的重要牧草资源,而且也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相似文献   

3.
苜蓿,系苜蓿属植物的统称,人们也常称之为三叶草,是多年生的开花植物,不仅可供实用,同时也是良好的饲料来源,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地广泛种植与栽培.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苜蓿生产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尽快实现当地苜蓿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8):155-174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5.
当前苜蓿利用中的若干误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苜蓿概述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牧草 ,因其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产量高、经济价值高被称为“牧草之王”。苜蓿广泛种植在世界各地 ,以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种植最多 ,美国是世界上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近年来保持在 10 0 0万hm2 左右 ,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 1/ 3,我国的种植面积约为 133万hm2 。苜蓿是一种多用途的牧草 ,除可以饲养草食家畜外 ,其嫩芽可作蔬菜 ,苜蓿还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2 苜蓿利用中的误区随着最近两三年我国苜蓿产业化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苜蓿的高营养价值以及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  相似文献   

6.
苜蓿Medicago spp.是一种豆科模式植物,其种子繁育主要依赖于昆虫的传粉,因而关注苜蓿与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探究豆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苜蓿花部构造的探讨、苜蓿弹花机理的剖析、苜蓿与传粉昆虫的互作以及影响昆虫传粉生态因子的研究,探究苜蓿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揭示苜蓿与传粉昆虫之间的生态学关系,为阐明植物的繁殖策略与动物行为之间的协同机理提供依据,并对苜蓿传粉生物学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饲料植物是方向之一,而发展饲料植物应首推苜蓿。苜蓿的产业化发展要有适应性好的苜蓿品种作保证,苜蓿抗逆性的研究对苜蓿品种的选择和布局都至关重要。我国有  相似文献   

8.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苜蓿属植物的抗盐机理及外源油菜素内酯(EBR)对苜蓿属植物抗盐性的影响,选取蒺藜苜蓿、紫花苜蓿和金花菜3种苜蓿属植物为实验材料,研究NaCl胁迫及NaCl胁迫下喷施EBR对苜蓿属植物生长,体内无机离子吸收、分配及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1)NaCl胁迫会抑制苜蓿属植物的生长,影响植物体内K+、Ca2+、Mg2+离子的分配和运输。2)EBR能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维持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3)紫花苜蓿耐盐性较强,蒺藜苜蓿耐盐性较弱。4)在盐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根部抑制对Na+的吸收,减少离子毒害作用;蒺藜苜蓿将根中的Na+向茎和叶中运输,通过叶片的脱落,维持生长点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苜蓿属植物的抗盐机理及外源油菜素内酯(EBR)对苜蓿属植物抗盐性的影响,选取蒺藜苜蓿、紫花苜蓿和金花菜3种苜蓿属植物为实验材料,研究NaCl胁迫及NaCl胁迫下喷施EBR对苜蓿属植物生长,体内无机离子吸收、分配及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1)NaCl胁迫会抑制苜蓿属植物的生长,影响植物体内K+、Ca2+、Mg2+离子的分配和运输。2)EBR能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维持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3)紫花苜蓿耐盐性较强,蒺藜苜蓿耐盐性较弱。4)在盐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根部抑制对Na+的吸收,减少离子毒害作用;蒺藜苜蓿将根中的Na+向茎和叶中运输,通过叶片的脱落,维持生长点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野生苜蓿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属(Medicage L)植物全世界有65种,分布很广,野生和栽培种均有。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苜蓿种质资源,对解决当前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可种植推广的牧草品种单调、缺乏主要草种问题至关重要。内蒙古地区野生苜蓿有黄花苜蓿、阿拉善苜蓿、天蓝苜蓿。野生苜蓿的开发利用对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苜蓿产业协会,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吸收一批掌握技术的群众,发挥协会的优势,搞好技术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奶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许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对我国庞大的奶牛养殖业和相对发展滞后的苜蓿草产业表示担忧。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牛奶的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三聚氰胺"事件和前段时间"蒙牛奶发现致癌物质"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其根源是我国廉价的植物类蛋白饲料极度短缺。作为"牧草之王"的苜蓿是优质的植物类蛋白原,苜蓿产业的落后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乳业需要。要想发展奶业,苜蓿产业发展是关键。一、苜蓿产业与奶业的关系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粮型、经济型的高效产业,而苜蓿草业是奶业的重要分支产业。苜蓿养奶牛是国际公认的先进实用技术,欧美奶牛业就是建立在苜蓿草产业的基础之上。苜蓿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农作物,奶牛饲料结构中苜蓿是不  相似文献   

13.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14.
植物对苜蓿他感克生作用多立安(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300074)1研究植物对苜蓿他感克生作用的意义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其对促进草地生态系统氮素营养平衡及提高草地蛋白质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到90年代初,苜蓿种植面积仅在美国就有2.0×107hm...  相似文献   

15.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5):143-150
华北及毗邻地区是我国近代农业变革的重要区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农业技术有明显的进步。苜蓿作为华北及毗邻地区(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河南、山西、绥远、山东及苏北地区)的重要作物或饲草,在变革的农业发展中,苜蓿亦得到发展。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与原理,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对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考证。结果表明,齐如山考释了华北地区苜蓿的方言,发现该地区常将苜蓿读为木须。据不完全考查,该区域近代大约有73个县(厅、地区)有苜蓿种植,其中以山东最多,达27个县,河北次之,达19个县,山西第三,达11个县,3个省占总数的78.0%。由于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种植,都形成了地方苜蓿品种,如晋南苜蓿、蔚县苜蓿、无棣苜蓿及淮阴苜蓿等。在华北地区为了发展苜蓿,政府也出台了若干项鼓励种植苜蓿的政策。苜蓿是华北及毗邻地区极好的饲草,常以花草的形式饲喂家畜,在苜蓿幼嫩时亦是很好的蔬菜。在近代盐碱地改良中,苜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山东和苏北盐垦区都有苜蓿种植。苜蓿是其主要播种形式,并注意到了播种床的精耕细作,本地区苜蓿一年刈割3次,用钐镰刈割。苜蓿种一次可使用10余年,但苜蓿怕积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对苜蓿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已取得了部分成果。笔者简单介绍了苜蓿组织培养的种类,综述了近年来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苜蓿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苜蓿基因工程在今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苜蓿属植物种和品种具有丰富的形态和遗传变异,在分类上亦分歧很大。论述了我国苜蓿属植物的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不同的分类系统、遗传资源保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由此强调指出加强对苜蓿属植物资源的研究、防止种质资源丧失和保护苜蓿遗传资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夏季在单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中套作青贮玉米(Zea mays)后苜蓿和苗期玉米种间竞争的问题,于2018–2019年在套播青贮玉米后对苜蓿喷施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调环酸钙、多效唑和甲哌鎓)和两种玉米田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分析其对苜蓿和玉米种间竞争和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混施没有交互作用;除2019年多效唑增加套作期间苜蓿的产量外,与清水对照(CK)相比,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苜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未能改变苜蓿、玉米以及系统的总产量.与CK相比,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对苜蓿的抑制作用显著(P<0.05),降低了苜蓿再生初期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套作期间的产量,显著增加了套作玉米的产量(P<0.05),但对苜蓿第2年春季的生长也造成了影响,导致2019年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显著降低(P<0.05).异丙甲草胺处理玉米、苜蓿的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苜蓿春季产量有提高作用,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有升高的趋势.本研究采用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均未能达到在保证系统生产力的前提下短期有效抑制苜蓿再生、缓解苜蓿与套作玉米苗期的竞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饲料》2004,(8):14-14
一、苜蓿灌溉 灌溉使得加拿大西部降雨不多的地区也能够种植苜蓿,苜蓿草的产量与植物可利用的水量成比例。由于生长季节长,苜蓿草水的需求量比其他作物高。不仅在排水好、中等苜蓿也可以在更多类型的土壤里种植。灌溉管理要考虑苜蓿水的需要量,根系发育、关键生长阶段、土壤特征、灌溉系统以及生长季节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夏季在单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中套作青贮玉米(Zea mays)后苜蓿和苗期玉米种间竞争的问题,于2018–2019年在套播青贮玉米后对苜蓿喷施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调环酸钙、多效唑和甲哌鎓)和两种玉米田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分析其对苜蓿和玉米种间竞争和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混施没有交互作用;除2019年多效唑增加套作期间苜蓿的产量外,与清水对照(CK)相比,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苜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P 0.05),未能改变苜蓿、玉米以及系统的总产量。与CK相比,除草剂丁异莠去津对苜蓿的抑制作用显著(P 0.05),降低了苜蓿再生初期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套作期间的产量,显著增加了套作玉米的产量(P 0.05),但对苜蓿第2年春季的生长也造成了影响,导致2019年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显著降低(P 0.05)。异丙甲草胺处理玉米、苜蓿的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P 0.05),但对苜蓿春季产量有提高作用,系统总产量和食物当量值有升高的趋势。本研究采用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除草剂均未能达到在保证系统生产力的前提下短期有效抑制苜蓿再生、缓解苜蓿与套作玉米苗期的竞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