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驻芝2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种植下对芝麻的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对芝麻产量结构,生育性状等均有影响,是直接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1]。芝麻的种植密度在5 000~10 000株/亩之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夏芝麻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芝98N09芝麻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索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夏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有较大影响,夏芝麻适宜的播种期为6月上旬;适宜种植密度为30万~37.5万株/hm2,这样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郑芝98N09芝麻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索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南阳盆地夏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有较大影响,夏芝麻适宜的播种期为6月上旬;适宜种植密度为30万-37.5万株/hm2,这样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夏芝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99-7799,7802
以豫芝10号芝麻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夏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砂姜黑土中等肥力下,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16.5万株/hm2,可获得籽粒单产1350~1500 kg/hm2。  相似文献   

5.
对芹峰淮山进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淮山产量及块茎性状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条件下,每667 m2种植2700株芹峰淮山的产量及块茎综合性状较优.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不同密度及其互作模式对黄淮流域机械化直播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状、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与相关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高于30 cm行距处理。油菜的抗倒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倒伏指数小于30 cm处理。因此,在黄淮流域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最适宜的种植行距为40 cm、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在江西红壤旱地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秋芝麻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芝麻株高、主茎果轴长和单株干物质重有显著的影响,其中7月1日播种的株高最高,单株干物质重最重;种植密度对始蒴部位和主茎果轴长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始蒴部位有升高的趋势,而主茎果轴长有缩短的趋势;播期对芝麻单株蒴果数和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提早播种有利于单株蒴果数和产量的提高;密度和播期对芝麻含油量的影响不显著;最适宜的播期和密度组合为7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在此条件下,芝麻产量最高,达1147.5kg/hm2。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江西秋芝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西红壤旱地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秋芝麻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芝麻株高、主茎果轴长和单株干物质重有显著的影响,其中7月1日播种的株高最高,单株干物质重最重;种植密度对始蒴部位和主茎果轴长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始蒴部位有升高的趋势,而主茎果轴长有缩短的趋势;播期对芝麻单株蒴果数和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提早播种有利于单株蒴果数和产量的提高;密度和播期对芝麻含油量的影响不显著;最适宜的播期和密度组合为7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在此条件下,芝麻产量最高,达1147.5kg/hm2。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豫东地区芝麻与大豆带状间作的高产与利用机械化实现高效收获的田间配置技术,以商芝189和商豆151为供试材料,以芝麻、大豆为对照,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2种带宽(A1、A2)、4种大豆种植密度(D1~D4),综合分析了不同处理对芝麻—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群体产量、农艺性状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宽对大豆光合特性和生物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大豆产量受其种植密度的影响更显著。随着间作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群体光合产物的合成受到抑制,植株干物质积累减少。大豆的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D3处理的光合速率和产量最佳。在2.4 m带宽下,各生育期D4处理的LAI均值较D1、D2、D3处理的分别提高了15.95%、9.15%、2.54%,LAI的增长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逐渐下降。芝麻的生物性状和干物质积累与带宽紧密相关,随着带宽的增加,芝麻的株高升高了3.42%,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叶面肥在芝麻种植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叶面肥在芝麻赣芝11号种植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叶面肥对赣芝11号主要性状、产量和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芝麻主要性状影响显著;通过叶面补充养分可以提高芝麻的产量;芝麻生育期较长,适期适量喷施叶面肥,有助于芝麻生长,可减轻病害发生,保证其稳产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长期以来丘陵山区芝麻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现状 ,从芝麻生产的品种、播期、密度、种植方式及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 ,提出了丘陵山区芝麻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 ,在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摘要 选育适宜机收芝麻品种皖芝28号,并对其种植密度、适于机械作业的行比配置及施肥水平开展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每公顷22.5万株、宽窄行比为75cm∶15cm、每公顷施225kg尿素+525kg复合肥有利于获得高产。结合生产实践,归纳出江淮地区芝麻机械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organic fertilisation and plant densities on soil properties, root growth, and sesame yield were investigated. Soil samples (depth of 0–20 cm) were taken from a field study with sesame (Sesamum indicum L.) cultivated on a Chromic Luvisol, which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ix fertilisation systems [Non-fertilisation (Control); Mineral fertilisation (Min); Organic fertilisation with 2 (Org-1) and 3 Mg ha–1 (Org-2) of commercial organic fertiliser Organus B; and with 1 (Tak 1) and 2 Mg ha–1 (Tak-2) of commercial organic fertiliser Takamix] and two plant densities [111111 (Pdens1) and 55555 (Pdens2) plants ha–1), in a factorial design (6 × 2) with four blocks. The highest valu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root density and sesame yield were found in the Org-2 fertilisation and Pdens1 treatments. We found that organic fertilisation combined with Pdens1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oot growth. Organic fertilisation treatments were able to maintain 80% of sesame roots distributed at a soil depth of 0–10 cm, whereas the last 20% were distributed at a soil depth of 10.1–20 cm. In conclusion the utilization of commercial organic fertilisers as an organic matter source enhanced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root density that contributed to increase sesame yield. Ou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inputs of organic matter source with a correct plant density might change positively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root growth, root distribution and sesame yield.  相似文献   

14.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优质油料作物。提高芝麻单产水平是实现我国粮油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为建立芝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本研究以耐密植黑芝麻新品种豫黑芝1号为试验材料,在3个产区(漯河、信阳和三门峡),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12万株/hm2、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下豫黑芝1号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豫黑芝1号在不同产区的生育期差异明显;种植密度对豫黑芝1号的株高、有效果节数、主茎果轴长、单株蒴果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变化程度不同;对小区产量及单株产量影响显著。在21万株/hm2密度下,豫黑芝1号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463.33 kg/hm2(三门峡)。研究为芝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野芝 1号和刚果野芝麻具有较强的抗病耐渍性。这两个野生芝麻与栽培种正反交F1幼胚在发育过程中 ,均发生早期胚败育 ,导致不能形成正常杂交种子。但利用 1 /2MS培养基对幼胚进行早期胚培养 ,可以获得F1 植株。它对芝麻抗病耐渍育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叶面分泌物数量及烟叶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烤烟叶片腺毛密度、叶面分泌物数量及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在大田设置施用100%化肥、70%化肥+30%芝麻饼肥、30%化肥+70%芝麻饼肥、100%芝麻饼肥4种试验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叶片腺毛密度和分泌物数量及烟叶产质的影响。[结果]除100%芝麻饼肥处理外,随着施用处理中芝麻饼肥比例的提高,烤烟叶片腺毛密度和叶面分泌物数量逐渐增大;烟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例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烤后烟叶的单产、均价、产值及上中等烟比例逐渐增大。[结论]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有利于烤烟叶片表面分泌物的形成及烟叶产质的提高,其q-30%化肥+70%饼肥配施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7.
1985—2015年中国县域芝麻生产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 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18.
恢复和发展河北省芝麻生产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河北省芝麻生产现状,总结了河北省在芝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恢复和发展河北省芝麻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花生茬秋芝麻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从轻简化播种方式入手,研究了3种轻简化播种方式在表土墒情较高及较低的两个年份对芝麻(Sesamum indicum)出苗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收获后随即撒播芝麻种子和肥料,紧接着用旋耕机旋耕一遍的轻简化播种方式能较好地保证芝麻出苗,肥料利用率较高,芝麻生长较好,能获得较高的芝麻产量及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我国芝麻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机械种植研究进展,分析了芝麻机械种植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了芝麻生产机械化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以期为芝麻生产机械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