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溪地处辽东山区,是泥石流易发区,每年汛期时常发生泥石流。2001年8月5日,在本溪市南芬区发生一次建国以来危害最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本次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本溪市泥石流防治的对策: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反坡窄幅梯田及坡脚布阵法恢复植被,减少坡积物以削弱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利用树木根系与土体固结力,稳定土体,防止坡地重力侵蚀。采取工程防治措施-修建格拦坝或钢管式无混凝土基础透水坝,拦截泥石流。建立泥石流防治预案,采取预警避难措施,减轻泥石流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丹东地区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东地区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宽甸、凤城、岫岩三县,泥石流活动影响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8.3%。区内泥石流首先在宽甸县东部鸭绿江沿岸局部地区发生,然后向西延伸,向南北扩展。新中国建立以来,泥石流活动具有逐年加剧之势。泥石流的加剧,主要是破坏森林资源、不合理堆放废弃土石、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辽东山区自6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滑坡、泥石流125000余处的概况,提出该地区泥石流时间分布的特点、空间分布规律及时空分布规律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的发生与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给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带来了困难.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南地区某泥石流地区的降雨条件加以分析、研究,从降雨方面,给出该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对该泥石流沟的物源及该泥石流发生后的残留物质做颗粒试验,通过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颗粒级配方面,给出了该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并在最后给出了该论文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虎峪沟泥石流特征及其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虎峪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地区,该区泥石流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太原市城西一带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查清该区泥石流的危害程度,以虎峪沟潜在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其流域地质坏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山地区构造活动、河流下切形成的复杂地形地貌、自然风化及人类工程活动堆积的松散堆积物物源、不均衡降雨等各种作用相伴生的地质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采用危险度评价分析方法对虎峪沟泥石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虎峪沟泥石流的危险度Rd为0.768,属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若爆发仍将对下游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6.
攀西地区人类经济活动频繁之处,泥石流活动强烈。该区由于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和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例如,森林集中过伐、毁林开荒、陡坡垦殖、修路开山炸石而破坏山体、矿山开采、乱倒弃渣、过度索取生物能源等,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山地自然环境,破坏了森林而招致山地灾害发展,泥石流灾害频繁。泥石流给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极大影响,它影响矿山开发、交通运输、水电建设、城镇发展和农牧业生产等。泥石流防治对策有预防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人类进行经济活动时首先要保护环境,预防泥石流发生。在短期尚不能治愈的泥石流地区,经济建设布局应避开泥石流危险区,防患于未然。对泥石流的治理应当是应急(工程)先行,生物与工程治理结合,重视社会防治措施,三者综合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易发与危险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桂胜  陈宁生  邓虎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95-199,301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严重。自2011年6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泥石流做了系统调查,并以遥感与GIS作为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理的技术手段。首先分析了地质、地貌、冰川活动、气候、地震单因子对林芝地区泥石流易发区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易发区区划结果;其次,以主导因素分析原则对单因子进行综合叠加得到该地区泥石流易发区分区结果;最后,在易发区的基础上考虑区域内的威胁对象进行空间运算叠加得到该区域泥石流危险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泥石流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贡嘎山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冰川泥石流、冰川暴雨泥石流和暴雨泥石流分布广泛,活动频繁,类犁齐全,危害严重的高山、极高山地区。在贡嘎山综合地理考察中,为了系统地了解和认识泥石流的形成、活动和危害,探索其防治途径,搞好水土保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我们对全区泥石流分布的各主要流域约3,819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结果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7日深夜,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导致舟曲县城千余人遇难,数百人失踪,近半楼房被淹,造成震惊世界的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着重探讨该地区土地利用、水土保持和水利水电开发等主要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目前西部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目前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研究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金矿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是建立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防治体系。充分了解当地泥石流发生的活动规律,判别泥石流危险强度标准,合理布局。建立有效的领导指挥系统和通讯联络系统,加强领导,重点防患。沟谷泥石流活动规模大,冲刷力强,应作为重点工程治理。通过山上造林、封育,增加植被,建立合理的植被群落,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小秦岭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岩土体性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小秦岭地区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归纳出9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对以后小秦岭地区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洋港泥石流频繁发生,使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化,耕地面积缩减,烘涝灾害频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自1983年正式投入治理以来,有效地防治了重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保障了当地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采矿、水利水电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洋港泥石流的分布、活动规律、成因、危害、工程防治与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泥石流及防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相对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泥石流活动是当地最普遍的山地灾害,其主要类型为丰富的寒冻风化残坡积的重力侵蚀型和崩塌堵溃型。该地区泥石流具有补给方式单一、形成模式类同以及规模与流域面积相关等特点,根据3年泥石流活动和降雨的相关分析,探讨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泥石流的预报,并结合西藏的现实,提出了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通报》1985,(2):57-60
武都地区,位于西秦岭陇南山地,是甘肃省泥石流最发育的一个地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迭部县以东的白龙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岷江、北峪河和白水江流域的岷县、宕昌县、武都县和文县境内的河谷沿岸地带;在武都至成县和康县之间的部分西汉水流域,也有泥石流分布。其中以中部的白龙江中下游沿岸泥石流最为发育,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由于历史的和近期的人为活动的消极影响,生态环境不断破坏,泥石流日趋严重,给武都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5.
北京泥石流灾害及其降水触发条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北京山区的泥石流灾害易发区的地质地貌特征、降水气候、泥石流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点。重点分析1950年以来,北京山区发生的11次严重泥石流灾害的降水特征,包括灾害发生前10d的降水过程、日降水量达200mm的地区与泥石流发生区、降水强度及泥石流爆发时间的关系等。并指出迎风坡或喇叭口地形,常是降水明显增幅、泥石流最易突发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汶川县地处岷江上游,是我国泥石流频发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与分布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岩石种类、降水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以汶川县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计算机对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建立该地区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通过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得出:在该研究区域的16条沟系中,依据综合指数值,最易发生泥石流的沟系为桃关沟,佛堂坝沟等沟系,有潜在泥石流发生的沟系为新桥沟,板子沟等,而炭里沟,板桥沟等沟系属于无泥石流发生沟系。该评价结果经与历史资料对比和专家认可,符合实际,客观可行,可为防灾减灾、泥石流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类型及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极其严重。自2009年7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林芝、米林、波密、察隅4县30条泥石流沟做了系统调查。在研究该区域20条较具代表性泥石流沟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资料,按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条件将其分为降雨型泥石流,冰川降雨型泥石流,冰崩、雪崩型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共4类。进而从地形地貌、物源、水源及气温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8.
蒋家沟泥石流堵江成因与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江流域是我国乃至世界暴雨泥石流最发育的地区,其中的蒋家沟又是小江流域活动最强烈的泥石流沟。2001年7月8日蒋家沟暴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泥石流进入小江后淤积成坝,导致小江堵塞,并造成一定灾害。近期的地震活动、前期大量降水和当日长历时连续降雨是该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导流堤溃决后形成蒋家沟泥石流运动方向与小江水流方向垂直,高粗大颗粒含量、高容重和大流量的有机组合是泥石流停淤成坝堵塞小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攀枝花市大部分地区属泥石流重度危险区,所辖区县历史上多次受泥石流危害,现在仍有许多城镇、工矿、电站和交通设施受泥石流威胁。本区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的地质条件,坡陡谷深、谷盆交错分布的地形特征,降水集中、气温日较差大、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为泥石流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其影响,泥石流与断裂构造、地震活动、地层岩性、岩石风化程度、暴雨强度及人类活动具有空间分布上一致性。这不仅揭示了泥石流与其发育环境的关系,也为区域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成  徐刚 《土壤通报》2006,37(5):1033-1037
从坡面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入手,结合重庆北碚地区地质地貌和气象条件,分析了北碚地区从1962~2003年发生的坡面泥石流的数据及降雨资料,认为在该区域,降水是该区域发生坡面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并且通过对具体坡面泥石流事例的分析,认为坡面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降雨量和1h雨强关系密切,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比较大,1h雨强主要起到激发作用。最后本文利用发生坡面泥石流前三天累计降雨量和当日前期降雨量,得出了该区域降水诱发坡面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方程:y=106-0.757x(y为当日前期雨量,x为前三天累计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