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化螟是为害水稻最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水稻秧苗期和本田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进行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秧苗移栽前5 d施用1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带药移栽),对水稻生长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秧苗素质指标提升,可有效控制和延迟本田期1代二化螟为害,应用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其中,制剂用量100 mL/667m~2和150 mL/667m~2两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效达100%,并可持续45 d,药后60 d防效仍在93%以上。在本田期水稻破口前,再次施用该药,可有效防治2代二化螟,并具保穗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三环唑浸水稻秧苗防治稻瘟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栽秧前用20%三环唑浸秧苗,能有效地防治叶瘟。以600倍液浸苗后屯放0.5小时以上为好。浸苗处理的病斑产孢量大为减少,可相对减少大田菌量,使本田叶瘟推迟发病约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4.
1989年起我们浙江省金华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协作组对水稻细条病从种子处理、秧板消毒、秧苗防治、本田期防治的药剂筛选及防治方法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稻种药剂处理,病稻种用强氯精300倍液浸种,盆栽试验结果,细条病的初见期推迟14天,防治效果达73.82%;田间  相似文献   

5.
白叶枯病是由病种、病草带菌,通过秧苗期水孔进入导管潜育繁殖,大田后期暴发的一种病害。 “一浸”:即药剂浸种,种子用1%的石灰水或用1:1000倍的“敌枯双”浸种48小时。 “三喷”:即喷芽、喷苗、喷发病中心。具体的做法是,在温室育秧中,用1:1500倍“敌枯  相似文献   

6.
唐韵 《植物保护》1994,20(3):51-51
三环唑浸秧可防治本田叶瘟水稻秧苗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泡1分钟,捞出堆闷30分钟再移栽,其防治本田叶瘟的效果为99.57%,而秧田和本田各喷雾一次的防效仅87.67%。不同浸秧方式的防病效果不同。药后30天调查,浸整秧的株发病率、叶发病...  相似文献   

7.
凋萎型白叶枯病(又称急性凋萎型白叶枯病),是水稻白叶枯病的一个症状类型。据湖南省植保所研究证明是由于系统侵染的结果。由于目前杂交水稻品种抗性弱,遇秧苗期淹水后,白叶枯病菌侵入幼苗生长点或病菌由叶片、根尖侵入后向维管束转移,而导致秧苗失水青枯、整株凋萎症状。秧苗发病迅速,无法挽救,故有的称之为水稻“癌症”。  相似文献   

8.
1989年起我们浙江省金华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协作组对水稻细条病从种子处理、秧板消毒、秧苗防治、本田期防治的药剂筛选及防治方法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稻种药剂处理,病稻种用强氯精300倍液浸种,盆栽试验结果,细条病的初见期推迟14天,防治效果达73.82%;田间试验结果,移栽后23天时防治效果为63.4%,移栽后55天时防治效果下降到16.32%。秧板消毒效果,每亩用500g 强氯精和双效灵作秧板消毒,移栽后56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4.67%和46.11%。秧苗喷雾防治效果,每亩150g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是影响水稻生产最大的三大病害。在防治策略上 ,对稻瘟病、白叶枯病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协调栽培管理技术和药剂防治 ,而纹枯病应侧重于水控药治。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要在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 ,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 ;同时还要搞好品种的合理布局 ,严防品种的单一化。2 )培育无病壮秧。首先 ,搞好种子消毒 ,以杀死种子内外的病菌。常用方法是播种前用强氯精 3 0 0倍液 ,或 50 %多菌灵WP(可湿性粉剂 ) 1 0 0 0倍液 ,或石灰水 ( 1kg(公斤 …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源农药防治水稻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元海 《江西植保》2002,25(3):68-71
在稻瘟病始见期天始,喷施4%春雷霉素二次可以控制病害;用3%克菌康1:400倍液喷雾,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在孕穗期初现病时开始,喷链霉素1000万单位二次,也能防治白叶枯病;在纹枯病始现期喷40%纹霉星,病指防效可达67-81%。  相似文献   

11.
防治双季晚稻矮缩病,采用连片种植,改进耕作栽培方法,选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技术措施,再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能达到80%以上的防病效果。不用农业防治,单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防治效果为59.6%。但对小面积晚稻,在本田初期于介体昆虫迁飞高峰期及时治虫2—4次,防病效果也能达到80%以上。欲使晚稻后期的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3%和5%以下,其本田初期防病治虫的指标是: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2.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4、12和22头;而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2、6和10头。  相似文献   

12.
9a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显示 ,白背飞虱迁入成虫在单季稻区迟栽田降落量是早栽田的 1 .3~2 .7倍。这种趋迟分布不受水稻主栽品种变更和总体移栽期变化影响。四 ( 2 )代暴发期若虫数量具有同样分布趋势 ,但因受到累计迁入量和田间管理情况影响 ,与迁入成虫分布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生态工程控制害虫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对实施生态工程控害技术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及时空动态进行了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分别于2009、2011和2013年用扫网法进行系统采样调查分析,以探明生态工程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年份之间以及不同水稻生育期的天敌功能团数量有差异,但实施生态工程防控技术稻田中的蜻蜓目天敌功能团、肖蛸科天敌功能团和幼虫寄生蜂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均显著高于农民自防田,分别提高了1.63~8.94、0~3.69和1.20~2.47倍,且数量逐年递增或维持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说明通过实施水稻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这对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和提高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天敌控害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测定了8204、8533、农虎、测48、秀水620、秀水664、秀水678及汕优六号等8个品种对与褐飞虱种群发育、存活和生殖等有关的11项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秀水620、664和678等品种的抗褐飞虱性状与汕优六号相似,可使种群内禀增长力下降,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净增殖力较对照品种降低79.5%—88.1%。影响种群内禀增长力的主要原因是成虫生殖力和若虫存活率下降,引起世代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若虫历期延长和成虫存活和产卵动态的改变。但是,在秀水620和664上连续饲养的第三代,若虫存活率明显提高。田间试验证实,秀水620和664对褐飞虱自然种群的增长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主害代高峰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79.9%和72.5%,发生期亦有所推迟。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点试验方法,对稻蝗若虫集中田边为害期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若虫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353),损失率回归方程y=1.2947+5.5723x。应用经济效益指标代替目前沿用的经济阈值指标,在生产水平550kg/667m2,6月上旬稻田边2m范围内化学防治的虫量指标为310头/百丛,较原指标61头/百丛放宽5倍。  相似文献   

16.
1992-1996年对水稻橙叶病的发生流行条件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当地水稻品种全属感病和高感品种、人工接种发病率为40%-93.3%,只有几个新近引进或准备诉品种属抗病或高抗。秧苗尤以3-5叶龄期最易感病,6叶龄后抗耐病性逐渐增强,在分蘖盛期后病株基本死亡。  相似文献   

17.
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桦 《植物保护学报》1991,18(4):293-297
以省内粳稻品种(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的相关关系。在1979年、1980年及1989年,共测定了375份材料的苗瘟与叶瘟、叶瘟与穗颈瘟、苗瘟与穗颈瘟之间的相关系数,经显著性测验,均为极显著,数值达到中等正直线相关和强正直线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了水稻品种各生育时期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因此,品种的抗性鉴定用多次苗期鉴定代替一年一次生育期鉴定是可行的。还对各瘟间关系与品种熟期、各瘟关系在杂交后代的反应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免疫育苗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稻田土和病稻苗上分离的Fusarium equiseti,F.oxysporum,F.graminearumRhizoctoniasolani,接种在免疫育苗法和普通旱育苗法培育的秧苗上。免疫育苗的秧苗提高抗病力95.5%~97.8%。测定其秧苗接种病原菌后防御酶系的动态表明:1.过氧化物酶活性峰比对照提前36 h,且峰值高;2.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峰比对照提前4 h;3.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比对照高1倍多。同时免疫育苗秧苗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活性高。表现在:1.叶片叶绿素含量高(3.12 mg/ml)、光合作用强度大(887mol O2/g.h),因而干物质积累多;2.根系发达,单株根数比普通旱育秧苗多3.9条/株;3.根系色白有弹性,活力强,对α-萘胺氧化力达60μg/g.h,提高30%;4.束缚水含量达64.89%,显著高于普通旱育苗;5.根冠比比普通旱育苗高28%。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二代虫源的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二代虫最低的首要原因是绝大部分一代成虫迁出早稻田夏蛰并越冬,构成二代虫源的比例极微。早稻田内的一代成虫在晚稻插秧前一直外迁。田埂上的个体则几乎全部迁出,仅晚稻插秧时尚未迁走的田内成虫和迁出后落入晚稻秧田的少量个体不再迁飞而转入正常的取食产卵,最终构成晚稻二代虫源。  相似文献   

20.
茭白田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茭白田中的蜘蛛Spider群落进行了系统的采样调查,对茭白田和蔬菜地,蚕豆地,小麦地,冬闲田,田梗和荒地等生境中的越冬蜘蛛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并就茭白田对邻近稻田蛛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茭白田越冬蜘蛛种类有11科,31属,48种。在茭白田中越冬的蜘蛛密度是其它生境的4倍-40倍。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是茭白田蜘蛛的优势种,占总数的50%以上。茭白田可提高邻近稻田蛛量约30%。茭白田是蜘蛛尤其是拟水狼蛛在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的越冬场所和避难所,对保护稻田蜘蛛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