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苏省盐城市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但现有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资源现状认识,对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考虑较少,往往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不够客观和全面,生态旅游资源潜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潜力系统,在综合分析生态景观资源、客源市场、生态环境和外在开发条件4个子系统及其协调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潜力价值进行分析,提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开发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
文红  唐德彪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00-2702,2715
旅游开发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日显重要.文化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是对一定区域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适度开发.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来,在提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3.
根据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特点,本文从生态旅游开发原则、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项目等方面分析了开发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为保护区开发旅游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将成为21世纪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形式.贵州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更好地发挥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着贵州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结合多年来国内外以及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贵州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贵州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生态区位优势明显等特点,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通过对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贤春  刘晓琴  陈瑶  胥晓  贾文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75-12378
在实地勘察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生态旅游资源按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部分进行评价,其中对生态旅游风景资源质量采取灰色统计法进行评分,生态旅游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条件则由专家直接赋分。结果表明,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总分值为39.105分,达到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中规定的二级标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西遂川是吉安市井冈山下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县,但其旅游业发展甚缓.本文结合遂川旅游资源中的井冈山斗争之地、广袤森林、汤湖和热水洲温泉等极具特色的资源,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对遂川旅游开发提出一定的建议,以期推动遂川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为江西省其它县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喀纳斯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振兴  张永福  杨涵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61-163,175
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开发条件、旅游条件3个方面16个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喀纳斯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对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规划、开发和管理该区生态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
河北王家寨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全面了解王家寨民俗村的旅游发展状况,达到指导开发实践的目的,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要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条件和旅游经营现状,分别对其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条件、旅游经营现状进行了单因素评价,并根据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累计得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王家寨民俗村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受到人为活动的轻微干扰;其区位条件良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适宜扩大开发生态旅游;由于受到社会效益、游客满意率等因素的制约,经营现状并不十分景气.该村在旅游资源开发、硬件设施建设和旅游经营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态旅游地资源空间容量是景区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景区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确定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以此协调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对森林型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陵源天子山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日容量以及不同季节空间容量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景区旅游空间容量夏半年为7000 人/d,冬半年为3840人/d,年均容量为204.6万人次.以上结果为天子山景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及风景区相关旅游产业的开发、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木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88-189
分析了英德市红茶文化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介绍了英德市旅游发展概况,认为英德市红茶文化与其旅游业耦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政府助推红茶文化与旅游业相协调发展、茶园融入文化体验型旅游元素设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红茶文化与旅游业耦合发展路径,强调科学规划、建设品牌形象、创新旅游观光元素、提升红茶文化内涵与层次。旨在探索英德市茶叶及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推进英德市旅游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协同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在分析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优化成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提出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邯郸市农业观光游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东云  郭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92-5293
农业观光游是在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中融入生态旅游功能的一种旅游模式。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理位置优越。2006~2008,农业观光游在邯郸市发展已取得初步收益,并日益成为邯郸市旅游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邯郸市发展农业观光游,有助于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化,利于农业由从传统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综合功能发展,利于推进旅游开发深度,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笔者将邯郸市农业观光游划分为西部生态型农业观光旅游区、中部都市型农业观光旅游区、东部经济型农业观光旅游区,对区域范围、典型功能定位、主要发展模式及开展项目都作了明确分析,希望可确定邯郸市农业观光游的合理发展模式,明晰其发展脉络,为邯郸市农业观光游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绵阳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结合四川省绵阳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了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绵阳市在开发乡村旅游中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并提出了以城乡道路为骨架,依托“北部自然生态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区、中部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生态观光旅游区”,构建绵阳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提高和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快促进绵阳市乡村旅游价值的提升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15.
李建华  陈端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83-12287
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评价。根据郭来喜的旅游景观分类分级系统,常德市主要旅游景观共270余处资源单体分为3个景系9个景类和52个景型,并按景型规模大小分为“景域”、“景段”、“景元”进行旅游景观综合评价。常德市旅游景现生态类型多、组合配置好、文化底蕴厚。  相似文献   

16.
天水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该研究运用空间分布、积聚效应、连接度和平均路径长等分析方法,对天水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天水市旅游资源存在空间联系较弱,旅游网络不够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接待能力差等特点,进而结合实际提出优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邵小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39-11441
在分析郑州市及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具体策略,旨在为该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焦作市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焦作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4种模式(景区带动模式、参与体验模式、民俗节庆模式、科普教育模式);同时对观光农业开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就这些问题从政策、法规、管理措施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谢莉  刘昭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79-578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旅游活动方式,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活动内容,而显示出蓬勃生机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乡村旅游发展又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梅州开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梅州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杨丹亚  张玉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08-14810
通过对秦岭腹地的商洛市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进行了调研,指出秦岭腹地农村具有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巨大的自然和人文优势,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同时有诸多挑战。提出了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突出特色、扩大开放等发展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策略,为开发农村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