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丹参的干物质和丹酚酸B积累与植株氮、磷、钾积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丹参干物质积累总量随氮、磷、钾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趋势,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丹参的叶、茎的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根部干物质积累呈上升趋势。在整个生育期内,丹酚酸B的积累趋势与丹参干物质积累趋势相似。不同时期,丹参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在移栽后30 d内对氮、磷、钾的吸收较少,分别占总吸收量的2.68%, 2.23%, 2.20%; 移栽后60~120 d 吸收量迅速增加, 氮、磷、钾的吸收量占全部吸收量的58.57%, 39.92%, 50.18%; 移栽120 d后又有所下降。总的来说,植株对氮的吸收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整个生育期内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12∶0.46。  相似文献   

2.
白首乌氮、磷、钾积累分配特点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白首乌的干物质积累与植株氮、磷、钾积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白首乌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植株氮、磷、钾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首乌干物质积累总量随氮、磷、钾积累总量及养分平衡指数(NBI)的增加呈直线增加趋势,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不同时期白首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在移栽后60.d内对氮、磷、钾的吸收较少,仅占全部吸收量的16.8%、14.4%1、5.6%;移栽后601~20.d吸收量迅速增加,氮、磷、钾的吸收量占全部吸收量的68.7%5、2.3%、58.2%;移栽120.d之后又有所下降。总的来说,植株对钾的吸收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全生育期内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8∶1.5。  相似文献   

3.
半夏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一年内半夏二个生长季的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积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看出,半夏植株在苗期干物质积累较慢,珠芽形成和块茎膨大期积累迅速,生长后期(倒苗期)则又减慢。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干物质积累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生长期半夏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在第一生长季,出苗后生长30 d内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较少,分别占该生长季吸收量的30.6%,27.7%和27.8%;生长至60 d时吸收量迅速增加,分别占该生长季的43.6%,52.3%和49.0%;60 d以后其吸收量又逐渐减少。半夏第二生长季对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第一生长季的基本一致。表明半夏一年内以对氮的吸收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63﹕0.87。  相似文献   

4.
洋葱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试验研究了秋栽洋葱生长特性及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洋葱幼苗期生长极为缓慢,干物质积累量较少,对氮磷钾的吸收速率较低,吸收量仅占全生育期的4%左右;发棵期植株生长迅速,氮(N)、磷(P2O5)、钾(K2O)的吸收速率分别达 22.03、8.60和15.65 mg/(plant·d),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 92.74%、91.01%和71.79%;鳞茎膨大期氮、磷吸收速率迅速降低,而钾仍高达 7.23 mg/(plant·d)。洋葱全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40:0.92;但随着生长的进行,磷钾吸收比例升高,在鳞茎膨大期达1:0.92:9.04。洋葱幼苗期吸收的氮磷钾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发棵期则以鳞茎和叶片分配率较高,鳞茎膨大期则主要分配在鳞茎中,在这一时期分配率分别达75.88%、87.77%和71.81%。在本试验条件下,每生产1000 kg鳞茎,约分别吸收N、P2O5、K2O为2.93、1.16和2.69 kg。  相似文献   

5.
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及分配规律,可为红芸豆合理施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设置缺素试验,采集全施肥区植株样品,分析研究红芸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结果显示,氮磷钾配合全施显著提高红芸豆产量;缺氮、缺磷、缺钾处理与全施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降低14.2%、8.0%和11.3%,表明影响红芸豆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氮钾磷。在整个生育期,红芸豆干物质累积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根、茎、荚皮和豆粒干物质累积量呈上升趋势,叶干物质在收获期有下降趋势,收获时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为豆粒茎≈荚皮叶片根。随生育期推进,茎、叶和荚皮中氮含量呈递减趋势,豆粒中氮含量呈递增趋势,而各器官磷、钾含量呈递减趋势。盛花期到结荚期是养分累积最大期,其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吸收总量的28.14%、49.22%和56.20%;不同器官吸收累积氮、磷、钾量不同,成熟期豆粒、叶、茎和根中均为累积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荚皮中累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00 kg红芸豆需供给N 4.37 kg、P2O5 2.38 kg、K2O 3.53 kg,比例为1∶0.54∶0.81。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立架栽培甜瓜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及分配特点,并为制定立架栽培甜瓜不同生育期科学施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立架栽培甜瓜为材料,通过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大田试验,结合室内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不同生育期甜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伸蔓期不同肥力水平下立架甜瓜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而坐果期和成熟期则差异达显著水平,表现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整个生育期高、中肥力试验区立架甜瓜全株氮素吸收量显著高于低肥力试验区,坐果期不同肥力水平下立架甜瓜全株磷素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即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坐果期和成熟期高、中肥力试验区立架甜瓜全株钾素吸收量显著高于低肥力试验区,而养分生理利用效率不同肥力水平下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甜瓜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伸蔓期和坐果期甜瓜对氮、磷、钾吸收积累量较少,分别占全生育期吸收积累量的15.3%~18.9%、14.5%~17.3%、11.0%~ 13.9%和25.7%~33.4%、23.4%~27.5%、17.6%~ 25.1%,成熟期甜瓜对氮磷钾吸收积累量剧增,分别达102.8~145.4 kg/hm2、37.9 ~43.0 kg/hm2和347.9 ~449.8 kg/hm2.总体而言,立架栽培甜瓜对钾的吸收量多,氮次之,磷最少,全生育期内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30∶2.53.  相似文献   

7.
选择宁夏引黄灌区中等肥力灌淤土,设置施肥与不施肥处理,在相距约5km的3个试验点进行了肥料田间试验,研究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条件下,施肥可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干物质累积量、体内氮、磷、钾含量及其累积量。施肥或不施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期呈典型S型曲线增长,其中拔节期和灌浆期出现两个高峰期,各占总累积量的30%左右。植株氮、磷、钾含量随生育期呈曲线下降趋势,特别是从拔节到灌浆中期下降幅度较大;而在分蘖期以前和灌浆中期以后变化幅度较小。植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随生育期的延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各生育期相对累积吸收比例,施肥与否差异不大。苗期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4%~5%,分蘖期占20%~23%,拔节期分别占30%、41%、34%,抽穗期分别占14%、12%、10%,灌浆期分别占29%、20%、26%,成熟期占1%~3%,其中拔节期是养分吸收的高峰时期。不论施肥与否,地上部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与其干物质累积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植株氮、磷、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雪茄茄衣CX-26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和氮(N)、磷(P)、钾(K)养分吸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烟株干物质积累和N、P、K养分吸收特征,以期为雪茄茄衣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烟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S”形曲线增长。移栽后45~60 d是雪茄烟株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期间最大积累速率可达177.90 kg/(hm2·d),积累量占收获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57.78%。茎秆、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期的延伸持续增加,快速增长时期在移栽后40~65 d,期间叶片是干物质的分配中心。养分吸收结果显示,N、P、K养分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均呈现“慢-快-慢”的增长趋势;N、P、K养分的快速积累时期分别是在移栽后43~55、43~57、42~56 d,最大积累速率分别可达4.96、0.37、6.44 kg/(hm2·d);随着生育期的进行,N、P、K养分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而茎秆与之相反;其中,叶片是N、P、K养分分配中心,收获时叶片中N、P、K养分积累量占烟株地上部总积累量的比例分别为73.08%、62.84%、65.38%。生产100 kg雪茄茄衣CX-26品种的烟叶需要N 3.35 kg、P2O5 0.66 kg、K2O 5.80 kg,N、P2O5和K2O 吸收比例为1∶0.2∶1.7。  相似文献   

9.
以欧洲类型迷你黄瓜品种戴多星为试材,研究了现代温室条件下冬春茬黄瓜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矿质营养吸收分配特性,并对黄瓜的矿质营养需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黄瓜生长发育前期,植株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叶部,初果期以茎部为主,中后期以果实积累最多。各矿质元素在黄瓜不同器官的积累量随植株生长而增加,但分配率不同。其中生长前期70%8~0%集中在叶部,茎和根中的分配量仅占同期的20%3~0%,结果后期根部的矿质元素分配率下降到1%~2%,茎叶中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花果中的分配率为40%5~0%。矿质元素吸收量随生长发育而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整个生长期以氮、钾、钙为主,其次是镁和磷。各生长阶段植株对不同矿质元素吸收量不同,02~0.d和406~0.d期间钙吸收量最大,分别为8.6和21.3.kg/hm2;608~0.d钾吸收量最大,达到79.6.kg/hm2;204~0.d和801~00.d氮吸收量最大,分别为7.4和88.7.kg/hm2。  相似文献   

10.
生姜对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产生姜生长特性及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生姜幼苗期生长缓慢,虽持续时间占全生育期的52.6%,但干物质积累量较少,对N、P2O5、K2O的吸收速率较低,吸收量仅占全生育期的24%左右; 发棵期植株生长迅速,N、P2O5、K2O的吸收速率分别达3.5、1.3 和4.9 kg/(hm2·d),吸收量约占全生育期的30%左右; 根茎膨大期对N的吸收速率略有降低,而P2O5、K2O则仍分别高达1.3和5.1 kg/(hm2·d),N、P2O5、K2O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44.0%、45.5%和47.1%。随生长的进行,N、P2O5、K2O在茎、叶中的分配率呈降低的趋势,而在根茎中的分配率则逐渐增加; 在根茎膨大期,根茎中的N、P2O5、K2O分配率分别达50.0%、61.0%和46.5%。生姜全生育期对N、P2O5、K2O的吸收比例约为2.5∶1.0∶3.8。本试验条件下,每生产1000 kg生姜根茎产品,分别吸收N、P2O5、K2O约4.67、1.90和7.25 kg。  相似文献   

11.
太空搭载桔梗种子SP1代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太空搭载桔梗种子SP1代的诱变效应 ,结果发现 ,SP1代桔梗成株率和结实率明显低于对照 ,开花期延迟 1 0~ 1 2d ;株高、单株分枝数、花蕾数、单株种子重等都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桔梗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施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310),通过大田试验建立了氮、磷、钾施肥量与桔梗产量和总皂苷含量的效应函数。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桔梗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肥 钾肥 磷肥;氮、磷、钾肥对桔梗总皂苷含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肥 磷肥 钾肥。对各效应函数进行频率分析法寻优结果表明,桔梗目标产量在4200~4800 kg/hm2,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 83.72~119.41 kg/hm2、P2O5 64.10~134.39 kg/hm2、K2O 78.80~147.20 kg/hm2;桔梗总皂苷含量在5.5%以上,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 113.37~140.12 kg/hm2、P2O5 85.96~153.44 kg/hm2、K2O 76.86~136.38 kg/hm2;桔梗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最优施肥量为N 113.37~119.41 kg/hm2、P2O5 85.96~134.39 kg/hm2、K2O 78.80~136.38 kg/hm2,N、P2O5、K2O的最优施用量配比为1︰0.72~1.18︰0.66~1.20。  相似文献   

13.
桔梗与大葱间作对土壤养分、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桔梗大葱间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明确桔梗大葱间作消减桔梗连作障碍的效果。 【方法】 在桔梗连作3年的地块进行大田试验。设桔梗单作、桔梗大葱行比2∶1、3∶1、4∶1三种间作,移栽后15天开始,每隔30天取一次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结果】 与桔梗单作相比,间作大葱土壤有效氮含量增加了22.3%~50.0%,提高幅度随着桔梗大葱间作行比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8月 (移栽后105天内) 桔梗大葱间作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桔梗单作,8月后低于桔梗单作。间作大葱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桔梗大葱间作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且在桔梗生长后期的作用效果优于前期,但对土壤脲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及变化趋势没有显著影响。桔梗大葱间作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比值。 【结论】 土壤细菌数量和细菌/真菌比值随桔梗大葱间作行比的增加而降低,而真菌数量反之。桔梗间作大葱是消减桔梗连作障碍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 DC (Campanulaceae) is a traditional medicinal plant. Its root, Platycodi Radix, contains an abundant amount of saponin glycosides, platycodins, of which platycodin D is on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platycodins can be modified by various types of chemical processing, but a modification med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has been not reported yet. In this study, platycodin D was modified to several partially degraded platycodin glycosides after treatment with a crude enzyme extract from Aspergillus niger (A. niger). The modified platycodin D possessed a shorter sugar side-chain, and presented a remarkably reduced V79-4 cell (Chinese hamster lung fibroblasts) cytotoxicity and erythrocyte hemolytic toxicity, whereas the nitrite-scavenging activity was increased in the modified platycodin D. Sensory scores for pungency, bitterness and after-taste were improved as well in the modified platycodin D. Results suggest that A. niger mediated modification yielded a novel partially degraded platycodin glycoside which possesses increased bioactivities and improved sensory values, yet with reduced toxic profiles.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sodium hydroxide, calcium hydroxide, and potassium hydroxide,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alkali concentration and soaking time) on corn debranning was studied at a temperature of 55°C. Fiber yield, soluble dry matter loss, and total dry matter removed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alkalies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Sodium hydroxide and potassium hydroxide resulted in maximum fiber yields of 3.38 and 3.48%; maximum soluble dry matter loss of 7.63 and 10.96%; and maximum total dry matter removed of 10.52 and 13.26%. Calcium hydroxide at 6% concentration level resulted in negligible fiber yield, soluble dry matter loss, and total dry matter removed with soak times up to 16 hr. Sodium hydroxide has higher debranning action than potassium hydroxide at 3 and 6% concentration levels; whereas, at 9% concentration level, potassium hydroxide has higher debranning action.  相似文献   

16.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2006~2007年度73个、2007~2008年度98个)为材料,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子粒生产效率(NUEg) 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NUEg 类型的氮素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NUEg达显著差异。随着NUEg增加,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以及子粒中的氮素占全株氮素比例都逐渐增加;而茎枝和果壳中的氮素积累量以及占全株氮素的比例都逐渐减小。生产上提高油菜NUEg,可以通过高NUEg品种的选择以及合理栽培措施调节使营养器官氮素更多向子粒中输送。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素用量对杭白菊养分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杭白菊养分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杭白菊最佳氮肥用量。试验设5个处理,氮素用量分别为0、90 kg/hm2、120 kg/hm2、150 kg/hm2、180 kg/hm2,以N0、N1、N2、N3、N4表示,5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用量影响杭白菊不同时期干物质和养分的阶段积累量,但不影响其积累趋势,整个生育期内杭白菊氮、磷、钾积累量为钾氮磷。不同施氮量影响茎叶氮、磷、钾的转移效率和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以不施肥处理最高,N3(150 kg/hm2)次之。在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转运效率磷氮钾。收获期氮、磷、钾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率不同,氮素、钾素分配比率为茎花叶根,磷素分配比率为茎花根叶。各处理杭白菊花的产量在1746.232~211.3 kg/hm2之间,以N3(15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杭白菊的推荐施氮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8.
根据郑州市1994—2006年夏玉米生物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生育期单株各器官的生物量变化和增长分配规律,得出: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单株各器官的重量变化在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结果导致各部分干重占全株干重百分比的差异。总体上看,拔节前叶片增长较快,占比率最高,达68%~88%;叶鞘增长也快但所占比例一直不大,最高时占20%;茎在拔节一抽雄期增长较快,最高时占41%;果穗在抽雄后直线增长,最高时占63%。同时,通过定量分析得到了各器官在整个生育期增长分配率的变化过程,模拟取得不同气候年型生物量积累曲线,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玉米生长的定量化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4类不同花期品种多播期水培方式的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 L)试验观测数据,以标准化有效积温(StanGDD)为环境驱动变量,定量分析郁金香各器官干鲜物质积累及分配指数随标准化有效积温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拟合得出回归方程,并利用相互独立的试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以探究郁金香物质积累及分配与日光温室内气象环境要素之间的定量化关系。结果表明:(1)郁金香根、茎和叶的干鲜物质积累随StanGDD均表现出Logistic曲线的变化过程;种球的鲜物质积累不随StanGDD的变化而变化,而干物质积累随StanGDD呈先下降后增加的二次函数变化过程;花蕾的干鲜物质积累随StanGDD均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二次函数变化过程。干鲜物质积累模型模拟的精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茎/花<根<叶片<种球。(2)茎和叶的干鲜物质分配指数随StanGDD均表现出Logistic曲线的变化过程;种球的干鲜物质分配指数随StanGDD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过程,而花蕾的干鲜物质分配指数呈现与其相反的变化过程;根的干鲜物质分配指数随StanGDD均表现出线性下降的变化过程。干鲜物质分配指数模型模拟的精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茎<根和花蕾<叶片<种球。(3)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模型的模拟精度比鲜物质的模拟精度高。总体而言,构建的日光温室郁金香鲜切花物质积累及分配的模拟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建立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冬小麦同化物生产与积累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对冬小麦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作用 ,引用简单的经验物质分配模式 ,得到同化产物的积累模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平均根方差分析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叶、茎、穗干物质量模拟的平均根方差介于 1 5~ 1 0 0间 ,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壤水分作物物质生产和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