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选择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畦幅、春玉米密度、春大豆密度三个农艺因子,布置田间参数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总产、春玉米产量、春大豆产量及净产值的三元二次回归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因子效应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寻优,对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畦幅及其复合群体结构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
春玉米春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115-117,125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选择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畦幅、春玉米密度、春大豆密度三个农艺因子,布置田间参数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总产、春玉米产量、春大豆产量及净产值的三元二次回归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因子效应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寻优,对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畦幅及其复合群体结构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旋转设计对春玉米/甘薯套种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伟明 《耕作与栽培》2004,(6):16-17,29
将旋转设计应用于春玉米、甘薯两套种作物的复合群体结构及其主要施肥技术的多因子农艺优化研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寻优,对产量、效益等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论证和农艺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枣疯病植原体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表现丛枝症状的‘金丝4号’枣树为试材,以叶片总DNA粗提物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16S rDNA基因,建立了枣疯病植原体快速检测方法。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枣疯病植原体‘金丝4号’株系(JWB-Jinsi4,TA)与JWB-G1(AB052876)同源性为99.7%,归属于16Sr Ⅴ-B组。实验结果表明,以DNA粗提物为模板的PCR扩增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检测枣疯病植原体,为生产实践中枣疯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蒋爱湘 《华北农学报》1993,8(4):120-124
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是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试验设计方法,但因其设计方案和分析方法的多样性,给实际应用带来了不便。本文试图把握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的实质,弄清其各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力求使二次旋转组合设计在设计方案,统计分析,计算机程序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6.
陈华文 《种子》2009,28(10)
采用二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迪卡007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施肥水平>密度;施肥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密度只对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增加密度同时配合施肥水平提高有利于迪卡007产量的提升;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和模拟寻优,提出了迪卡007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海藻糖产量较高的酵母菌株,对其进行最佳发酵培养基的研究。在预试验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通过4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得出海藻糖产量回归模型,拟合较好。结果表明,蔗糖为2.61%,牛肉膏为0.53%,酵母膏为0.53%,MgSO4·7H2O为0.03%时,海藻糖的产量在24h达到最大值,产糖量为3098.6μg/mL,较优化前提高了0.71倍。  相似文献   

8.
袁名宜  刘玉皎 《种子》1998,(2):27-29
本文采用方差分析法,估计了春蚕豆新品种青海9号原始群体中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青海9号原始群体中仍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单株实荚数、粒数、有效分枝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达10%以上;百粒重和株高的遗传力较高;在5%的选择强度下,主要产量性状可获得10%以上的相对遗传进度。对1995~1997年青海9号蚕豆原种繁育的考种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主要性状的选择效果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生态脆弱区林地生态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生态脆弱区林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机制,在对广西南丹县典型样地共41个作业区调查基础上,综合考虑与林地生态适宜性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利用ARCGIS分析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组织与计算,结合AHP方法研究各参评因子权重,并选择适当的隶属函数和模糊算法对南丹县林地生态适宜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林地生态适宜性各等级比重排序为:III级(45.62%)>IV级(27.84%)>V级(17.61%)>II级(8.93%)>I级(0%),整体隶属度值为3.5413,位于IV级水平;影响因子排序为:坡度>石砾含量>高程>土层厚度>郁闭度>坡向>灌木覆盖度>草本覆盖度。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林地生态适宜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及生态恢复重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经BHK-21培养的口蹄疫病毒(FMDV)OS/99株VP1蛋白的分子免疫学特征。通过RT-PCR得到FMDV的VP1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其蛋白序列的空间构型和抗原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其β-折叠数量、亲水性、抗原指数、可塑性、表面可能性的抗原性参数的综合分析,得出OS/99株VP1蛋白中可能含有多个抗原位点,具有较强的抗原覆盖性。抗原位点可能位于22-29、43-46、82-85、92-93、100-111、134-139、154-156、180-184和196-203位氨基酸残基区域内。毒株经过BHK-21细胞培养13代后,其蛋白空间构型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红壤旱地不同施氮量对冬萝卜莲座期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壤旱地,施用不同量的尿素,分别用丙酮溶液和MinoltaSPAD-502叶绿素计在实验室和田间测定冬萝卜莲座期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萝卜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及通过光合色素为冬萝卜施肥提供较好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和光合色素平均增量呈线性关系,其中施氮水平与光合色素平均增量、叶绿素平均增量和叶绿素a平均增量达到极显著相关,与叶绿素b增量和类胡萝卜素平均增量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并且,冬萝卜叶片叶绿素a/b比值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室内分光光度法分析的冬萝卜叶片叶绿素含量与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的叶绿素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孟凡来  郭华春 《作物杂志》2019,35(5):114-1034
为探索UV-B辐射增强对甘薯光合特性和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影响,以徽薯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光为对照,设2个UV-B辐射增强处理[在自然光基础上增加UV-B辐射3.6和7.2kJ/(m 2·d)分别编号为T1、T2处理],测定不同辐射强度下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和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和叶绿素a/b的值均随UV-B辐射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且Chla、Chlb和Car分别在处理第100、80和40天时对辐射变化最敏感;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气孔导度(Gs)降低,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无明显变化规律,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趋势与Ci相反;紫外吸收物质显著升高,呈CK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湿地植物小叶章光合特性对氮沉降响应的变化规律,选择三江平原沼泽化小叶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控制试验,研究了3个氮水平[0 g N/m2 (N1)、5 g N/m2 (N2)和10 g N/m2 (N3)]对小叶章光合色素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小叶章的全氮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AQE和Amax均呈增加趋势,但Rd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表明N3处理更能促进小叶章净碳的累积;光合参数Vcmax和Jmax也呈增加趋势,这有利于小叶章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光合作用,维持施氮条件下较高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所占比例对玉米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玉米植株性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为评价参数,对硝态氮含量不同的硝基复合肥进行肥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所占比例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的含量为4%时,其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强度及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硝态氮含量为2%的硝基复合肥,且与硝态氮含量为6%的硝基复合肥相比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硝基复合肥中硝态氮的含量为4%即可较好的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色突变体高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欧立军 《作物学报》2011,37(10):1860-1867
标810S是温敏核不育系810S中的淡黄绿叶自然突变株,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本文对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和光合关键酶活性等研究发现,标810S光合色素约为810S的一半,强光条件下标810S光合速率(Pn)比对照高,且没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标810S气孔导度(Gs)显著增加,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显示,标810S光量子转化效率高;光合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性是对照的69.8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NADP-苹果酸酶(NADH-ME)却比810S分别上升79.50%和69.06%。研究结果认为,光合色素含量下降是标810S叶片呈淡黄绿叶色的根本原因。突变体通过减少热耗散和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为暗反应提供足够的同化力,而较高的PEPC活性和较大的气孔导度使其能更有效地固定CO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协同使突变体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中性盐胁迫对甜菜危害的差异,选择中性盐NaCl和Na2SO4及二者的混合盐(NaCl:Na2SO4=2:1)对甜菜幼苗进行中度(140mmol/L Na+)和重度(280mmol/L Na+)胁迫,分析2种中性盐胁迫对甜菜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采用室内水培方法,分析不同盐胁迫下甜菜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盐胁迫下甜菜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相关指标降低,降低幅度表现为Na2SO4>混合盐>NaCl,表明Na2SO4胁迫对甜菜光合作用的影响最大,混合盐次之,NaCl最小;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后的甜菜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上升幅度也表现为Na2SO4>混合盐>NaCl。综上可知,Na2SO4对甜菜幼苗的毒害作用远大于NaCl,该结果为不同盐碱地区甜菜筛选种植及生产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降雨季节波动对反枝苋与大豆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外来杂草反枝苋在入侵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中对降雨季节波动的适应规律及与作物的竞争机制,采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季节格局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反枝苋和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降雨季节波动对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组成影响不显著,在鼓粒期影响显著;在整个生育期内,降雨季节波动对反枝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组成影响显著,这与其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有关;此外,无论大豆还是反枝苋,在混栽时光合色素含量均大于单栽,说明两物种混栽时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也是反枝苋成功入侵大豆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膜下滴灌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光合生理差异。通过对膜下滴灌和淹灌2种栽培模式下,4个水稻品系(T-04、T-43、T-66、T-69)在分蘖、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期倒一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模式下,4个参试材料在5个关键生育期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均低于淹灌,胞间CO_2浓度(Ci)总体上略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最大荧光(Fm)、暗适应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总体上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最小荧光(Fo)高于淹灌,荧光淬灭系数(q P、NPQ)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大,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低于淹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高于淹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总体上低于淹灌,可溶性糖(SS)含量差异不显著。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整个生育期均无水层覆盖,可能受到水分胁迫,导致其整个生育期大部分光合生理指标均低于淹灌。  相似文献   

19.
不同缺硼处理对甜菜苗期叶片生长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不同缺硼胁迫处理对甜菜叶片生长发育及光合性能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甜菜品种‘H004’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方法,设定硼浓度0 (B1)、0.5 (B2)、5 (B3) μmol/L为缺硼处理,以硼浓度50 (B4) μmol/L为正常硼浓度对照,于胁迫后21天对甜菜幼苗叶片形态参数及光合性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缺硼胁迫对甜菜叶片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缺硼胁迫程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具体表现为:缺硼显著降低了叶片面积、叶片鲜重和干重,增加了叶片厚度、叶色值;使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2.3%~51.5%、23.3%~42.3%;光合参数在缺硼处理时较对照下降了0.6%~28.4%。相关分析表明,缺硼胁迫下叶面积与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缺硼胁迫影响了植株叶片形态、抑制了光合色素的形成,降低叶片光合特性,进而阻碍了甜菜幼苗叶片生物量积累,导致叶片的生长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20.
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二酸不同浓度提高了玉米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及Chla/Chlb值;增强了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而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在所有处理中以T3(300 mg/L)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