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蚕桑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东台市富东镇的桑园面积最近几年来已发展到20 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4%, 目前6 600多户蚕农中,户有桑园3亩以上的近 6 000户,桑园5亩以上的187户,桑园8亩以上的有36户。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桑园0.8亩,户平桑园2.7亩,人均产茧100kg,人均茧款收入2 500 元,桑园面积达到全市的1/10强,栽植桑园的密度  相似文献   

2.
<正> 如皋县吴窑乡为了更好地发展蚕桑生产,最近规定:承包者不得任意毁桑;更新桑园必须先栽后挖;按85年土地普查时的桑园面积,对任意毁桑的集体或个人,每亩被毁桑园扣除500公斤统销计划,限期恢复桑园面积;对长期不向桑园投肥,缺乏养蚕技术,经济效益低的桑园承包户,给予适当的调整,让有技术、舍得投肥、养蚕技术高的农  相似文献   

3.
<正> 一、“合作桑园”的发展概况与经营形式苍溪县在八十年代初就建起集体桑园近2万亩。1982年实行户营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部份桑园平分到户(或先包后分),由于自主安排,收入归己;一部份采取联产承包,定额上交,双层经营。结果,前者多因“单一种植”的传统观念而挖桑种粮;后者由于有合同规约,桑园得以保持下来。据1989年统计,全县有912个社(组)幸存桑园4100亩,有桑树881万余株,由7045户承包,年上交集体141400元,平均每个社(组)有桑园4.4亩,亩栽桑  相似文献   

4.
<正> 桑园间作绿肥,就地埋青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桑园肥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桑园间作绿肥一般分冬绿肥和夏绿肥两种。冬绿肥有苕子、蚕豆、黄花草、紫云英等,夏绿肥有绿豆、田菁等。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绿豆、田菁在丰产桑园里生长不够理想,不易推行。83年春,我们引进了印度绿豆,5月初在几个点的丰产桑园中试行种植,收到了  相似文献   

5.
1.新桑园的发展;着重报道有关新桑园发展各方面的經驗。 2.如何管理好老桑园,着重介紹老桑园增产的经驗。 3.报道有关蚕茧、繅絲、蚕种保护、散卵制造等各  相似文献   

6.
以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为测算指标,以2017年四川绵阳涪城流转桑园为代表分析了四川流转桑园养蚕效益。结果认为:随着桑园经营规模的扩大,土地生产率、雇工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资金生产率波动明显。提高当地桑园养蚕效益的路径有: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匹配的桑园最适规模为25.1-35.0×666.67m2;提高桑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养蚕规模与桑园产出相适应,提高单位面积养蚕量;改革养蚕布局,增加养蚕批次,均衡劳动用工;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操作水平等。  相似文献   

7.
(一) 我场地处丘陵,桑园属黄壤土,土层深厚。如何根据地形特点实现坡地桑园机械化,是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多年来,在本所工改研究组的协助下,我们已将农用拖拉机应用于桑园耕作,目前全场有332.2亩的桑园,可用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耕作的有250亩,占全部桑园面积的75%;可以用东风——25型四轮拖拉机耕作的有30亩,占全部桑园面积的9%。桑园管理作业中,冬耕、中耕除草、运送肥料、运桑叶和枝条、喷药治虫、播种绿肥以及灌溉的提水等,都初步实现了机械操作。  相似文献   

8.
<正> 桑园间作套种是改变单一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1985年,我市桑园间作面积达200多亩。最近,我们对桑园间套情况进行了调查,整理如下: 一、间作物种类及其效益比较渭南市有山、原、沟、川,桑园分布南北各乡。各地一般都是根据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9.
夏冬 《四川蚕业》2009,37(2):34-37
<正>在生产中,种茧育桑园一般根据养蚕用叶的需要、桑树的树势状况、桑树的种质保存、桑苗良桑化需要等的不同,可分为稚蚕专用桑园、壮蚕专用桑园、春秋兼用桑园、夏秋兼用桑园、接穗桑园、种质桑园和果用桑园等七种类型。在种茧育桑园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用绿色、黑色和无色透明三种聚乙烯薄膜覆盖桑园地面,测定对土壤温度,湿度及桑树生长量的影响表明,三种薄膜均有增高地温、保持土壤持水量稳定,使桑树发条数和单株条长激增,叶片明显增多,显著的提高了产叶量。对新栽桑园,幼树的成活率也有极明显的提高。薄膜覆盖栽培不论对成林桑园或新栽桑园都有实用意义,成林桑园以无色透明膜优于绿色和黑色膜;新栽桑园以黑色膜优于无色透明和绿色膜。  相似文献   

11.
一、桑园肥培桑园密度合理且集中连片,品种一律以优良品种当家,常年多施有机肥和桑园专用肥;以人工除草为主,每年搞一次桑园冬翻,田间水系配套,力求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春季桑园的"白条"治虫;夏伐后的"光拳"治虫,秋蚕结束后的"关门"治虫全部到位,蚕期坚持桑园查虫治虫,有虫应用桑树专用农药治虫;加强肥培管理,促进桑叶增产,全年做到以叶定种,确保叶、蚕平衡。  相似文献   

12.
<正> 发展间作桑园,是提高桑园经济效益,稳定桑园面积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县一方面狠抓桑园管理,提高亩产茧量,增加养蚕收入;另一方面下功夫狠抓了桑园的间作套种。使桑园亩产值由原来的二、三百元增加到四、五百元。桑园面积得到稳定,并且出现了再次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2010年3月10日安徽省歙县地区发生的冻灾对桑树造成冻害的情况,以及灾后管理措施对产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受冻害程度与桑品种、树龄、剪伐形式、立地条件等有一定的关系。桑树发芽越早,遭受冻害越严重。歙县地区栽植桑品种的抗寒性顺序为璜桑14号>育71-1>盛东一号>农桑14号。在同一品种中背风朝阳的桑园轻于迎风背阳的桑园,坡地桑园轻于平地桑园,春伐桑园与重剪梢的桑园(剪1/2枝条)轻于一般剪枝的桑园(剪1/3枝条),隔年夏伐或春伐的桑园轻于当年伐条的桑园。灾后加强桑园管理对产叶量有很大的影响,在桑树冻害较为严重,即枝条部分芽部组织冻坏、枝条轻微冻伤的情况下,重剪枝条会使新梢数量显著减少,产叶量减幅很大,减产幅度依次为育71-1(22.2%)<盛东一号(29.2%)<农桑14(35.1%);冻害后可以不修剪桑枝条,但有必要待桑树恢复生长后剪掉冻死、枯梢枝条。  相似文献   

14.
寒地桑园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桑园的生态效益,利用桑树建设生态林,以黑龙江省成林桑园为试验材料,采用桑园内外对比的方法,春夏两季,对桑园内外的温度、湿度、风速、土壤含水量、吸收CO2、呼出O2等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桑园内比桑园外的温度低1.6℃,湿度高6%;桑园内比桑园外平均风速春季降低1.4m/s,夏季降低0.8m/s;地表温度春季低1.8℃,夏季低3.1℃;地表土壤含水量春季高16.5%,夏季高11%;1hm2桑园1d可以产生3.6kgO2;吸收CO24.9kg。桑园显示了较大的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桑树品种是桑园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在市场经 济中,桑树品种的优势就是蚕桑生产的行业优势,也 就是竞争力的优势。我镇从适应省力化饲养、建立 速成丰产桑园以及更新改造低产桑园的需要出发, 对原有的桑园进行有计划更新。为了不影响蚕农养 蚕收入,减少更新桑树品种调茬造成土地流转困难 和更新桑园不连片集中的问题,从2002年起就对老  相似文献   

16.
<正> 新沂市有桑园2.5万亩,但桑园产量水平很不平衡,今后应在拓植新桑的同时,改造现有低产桑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做到增产不增地。对低产桑园的概念,作者认为成林桑园亩桑养蚕在2张以下,产茧在60公斤以下者,属低产桑园,理由是1亩农田一熟水稻450公斤,一熟小麦300公斤,每公斤粮价以0.8元计,则全年亩产值在600元左右,成林桑亩产茧不足60公斤、亩产值不足600元的,  相似文献   

17.
桐乡桑园间作历史悠久,全县33个乡中有30个乡实行桑园间作,间作桑园和间作农户分别占桑园总面积和总农户的54.11%和80%以上.经营水平中等的间作桑园亩产茧58.87公斤,间作物产值占桑园总产值的36—49%;经营水平高的间作桑园亩产茧超过175公斤,间作物产值约占桑园总产值的25%.间作增加了蚕农收入,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发展,1986年全县桑蚕茧产量超过15000吨,跃居全省之首.本文对桐乡桑园间作规模、历史、模式、经济效益和技术经验等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桑园土地生产率有下降趋势。因此,密植速成机械化桑园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方法。为此,日本各地的公立试验机构正在为桑苗的大量生产,密植桑园的简易建成及肥培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最近,四川省蚕种公司在省属北碚蚕种场召开了全省蚕种场的桑园生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属蚕种场及部分地、县蚕种场的场长,科(股)长、桑园管理干部共63人。会议交流了北碚,万县、三台、阳花渡蚕种场等加强桑园管理、桑叶高产稳产,以及病虫害防治、控制微粒子病的经验,研究分析了近年我省蚕种场自有桑园产量下降。病虫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蚕种场对  相似文献   

20.
桑园杂草的调查及化学防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省桑园化学除草已有10多年时间,1985年前后用草甘膦,1990年后应用农达、农民乐、桑草克等。由于各地杂草分布不同,除草剂的杀草谱亦有差异。宁、镇、扬一带桑园多立地于丘陵山区,为摸清我地桑园杂草种类及分布比例,我们对本市桑园杂草进行调查,同时使用多种除草剂混配进行化除试验,取得初步成效,供类似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