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电灌区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高扬程跨流域灌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节水灌溉技术在景电灌区得到大力推广,合理的节水灌溉方式可以节约用水,提高单方水效益,有利于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建设节水型灌区。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节水灌溉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基于熵值法,从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构建节水灌溉效益评价体系,对灌区主要作物进行了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高效节水灌溉效益普遍高于其他灌溉方式,而滴灌模式则是该地区最优节水灌溉模式。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说明这种方法应用到灌区中评价效益是可行的,对灌区的综合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灌区的水盐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灌区总体上、灌区内不同地区、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上的盐分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土壤盐渍化的灌排措施,论述了控制土壤盐渍化对灌排措施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区的灌排模式、生物排水和排水再利用、排水出路和盐分去处及灌区水盐动态监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中水稻灌区在农业水价改革中,借鉴北方灌区 “按量计费,开票到户”经验,结合灌区自然特点,摸索出“斗口计量,面积分摊,开票到户”的方法,改变了大水漫灌现象,节约了水资源,减轻了农民不合理负担。这种农业水价计收模式虽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对目前水稻灌区开展计量收费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夏玉米套种是河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且研究区处于浅地下水位地区,地下水与作物根层土壤水交换频繁。针对这种河套灌区典型种植模式以及浅地下水的独特情况,基于SPAC系统,应用水动力学理论定量分析计算作物生长季大气水、灌溉水、土壤水、地下水和作物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确定“5水”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和量化关系。由于河套灌区独特情况,传统的土层静态切割法不符合实际,故应用水量平衡方法时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灌溉过程中的分析与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5.
储水灌溉是一种利用土壤水库 ,采用较大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水次数的一种灌溉方法。结合石津灌区现状 ,通过对灌区典型地块土壤质地的分析 ,提出了灌区适宜的储水灌溉制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这种储水灌溉模式 ,实现了节水、高产、增效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不同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春小麦是宁夏灌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各种作物套种是灌区常见的种植模式 ,但在麦田各种种植模式中 ,究竟哪一种模式WUE较高 ,是当前节水型灌溉农业需要搞清的问题 ,2 0 0 0年我们对银北地区麦田不同种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籽粒产量、能量储蓄及经济效益各指标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麦田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石津灌区储水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仵峰  张永增等 《灌溉排水》2002,21(2):36-39,50
储水灌溉是一种利用土壤水库,采用较大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水次数的一种灌溉方法。结合石津灌区现状,通过对灌区典型地块土壤质地的分析,提出了灌区适宜的储水灌溉制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储水灌溉模式,实现了节水、高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黄河高扬程提水灌区为改善沿黄高塬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了提水灌区面临艰难困境与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节水改造模式为提水灌区带来了机遇,通过配套改造,将节能更新、渠道防渗、田间工程节水改造、节水农艺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渠系配套,改善运行工况,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缓解用水矛盾。  相似文献   

9.
新疆奎屯河灌区是全国主要大型灌区之一,是灌区管理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对该灌区实行的政府计划和市场结合配置水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证研究,认为在这种形式下的水资源管理必须制定相应合理的水价体系,才能确保农户积极的节约用水,起到与建立水市场同样合理使用水资源的作用,同时建立水资源的合理核算机制也有利于缓解管理者与农户之间的矛盾.得到的分析结果对今后灌区的管理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北方季节性冻土地区,混凝土衬砌防渗渠道的冻胀破坏比较广泛,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最大。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目前常用的渠道防冻胀技术措施主要有保温措施、置换措施、隔水排水措施和结构措施等。根据北方16个大中型灌区调查资料,总结了不同条件下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的应用模式,认为在渠道防渗工程冻胀破坏严重的地区,应结合灌区的具体情况,采用防渗防冻胀复合结构形式,才能起到较好的防冻胀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灌区渠道防渗工程模式和新材料、新设备应用情况的调查了解,以及黑龙江省19个大型灌区渠道防渗工程现状分析,规划了适合寒区特点的防渗方案,并使重点方案在试验区进行2年对比试验,同时对各试验方案的优越性进行了模糊判定,提出了适合寒区气候特点并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级渠道防渗工程的优化模式干、支渠素土膜料的模式为最佳,其次为边坡混凝土膜料、底素土膜料分区护砌模式;斗、农渠混凝土U形槽模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灌区水稻各类节水灌溉技术原理 ,介绍具体的操作技术要点和配套技术要求。各类灌溉模式在各地较大面积上推广应用 ,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产、节水、节能效果 ,可供相关地区推广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北方地区几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北方地区正在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各地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城郊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模式、平原纯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丘陵水库灌区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引河补源渠井结合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低山丘陵区河道截渗拦蓄和高位水池联合供水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使这些模式更加完善,特对各种模式的内涵、适用性及与之有关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灌溉模式优选理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提高灌区规划中灌溉模式选择的科学性,本文提出一套灌溉模式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优选评价计算方法。其成果在典型灌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在灌区规划、设计及改造中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灌区,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对排水系统的整治和新建,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排水网络,有效地控制了灌区地下水位,改善了灌区盐碱化状况。对于我市灌区的排水体系,在目前的沟道维护水平下,大多数地区的沟道基本上能  相似文献   

16.
半结构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在灌溉模式优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彭楼灌区的具体情况,将半结构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应用到灌溉模式优选中,研究提出了适用的优选评价计算方法,并将优选评价计算方法应用到彭楼灌区灌溉模式优选中,优选出灌区适用的田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特点,以西辽河平原农灌区为例,建立农灌区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灌区运行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西辽河平原农灌区现状水平的评价,根据各农灌区关联度的大小对灌区进行分类,其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节水灌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民乐县海潮坝灌区属典型干旱缺水地区.2001年全县被列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2014年又被列为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5个试点县之一.海潮坝灌区依托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按期全面完成了水价改革工作任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实效,旨在为今后罐区农业水价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客观评价泾惠渠灌区节水改造环境效应及制定适宜的农业节水方案,寻求灌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综合应用GMS和ArcGIS软件建立了灌区地下水分布式模型,结合灌区渠系衬砌、田间节水及农业种植结构的实际情况设置8种真实情景和假定情景分析了灌区节水改造对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田间节水工程可减少18.5%~33.4%的井灌水量,对缓解地下水位下降效果尤为明显;灌区渠系节水工程使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加16.9%,减少地下水开采的作用次之;灌区泾阳、杨府、楼底、张卜等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与水土资源空间布局匹配不合理抵消了节水改造对地下水位下降的部分抑制作用,地下水降落漏斗呈扩大趋势.建议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完善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加大田间节水力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及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石津灌区适宜田间灌水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石津灌区适宜的田间灌水技术,在对石津灌区现有灌水技术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田间灌水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储水灌溉既实现了高产,节水的目的,又适应灌区的运行管理,是今后灌区渠道灌溉地区田间灌水发展的重点技术之一;小畦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灌水灵活,在井灌或井渠结合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