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和园林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私家花园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从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首先,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地方特色,其次概述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表现要素及主要造景手法;最后,阐述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私家花园的融合之美。通过借鉴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景观要素、现代工艺和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赋予私家花园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不仅可以提升私家花园的价值和观赏性,还将有助于传承和推广中国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2.
江南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其亲自然的设计理念对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江南古典园林亲自然理念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江南古典园林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自然理念在造园要素和造景手法中的体现,以期对当代的景观设计实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代园林色彩的古典园林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某园林设计实例,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色入手,探讨以及总结了适合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古典设计理念,发掘出古典园林艺术与现代园林精神的契合,并应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实例中采用现代园林色彩理念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合理布置园林绿地以及水系,旨在能为类似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古典园林设计特点与现代园林特点相结合的园林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古典园林进行深入研究,取古典园林设计之"长"补现代园林设计之"短",提炼本土特征,冲破传统园林的局限,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灵活运用到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多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现代居住区景观在房企“高周转”模式的影响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出现了风格形式混乱、空间比例失衡、工艺细节缺失等问题。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的典范,巧妙的设计手法,不仅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塑造出独特的东方美感,对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提升现代居住区景观的美感与文化底蕴,提高现代居住区景观的整体品质,本文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剖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探讨出适合现代居住区需要的景观设计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享誉于世,但是进入现代后,设计倾向逐渐西化,一些设计师不仅忘却了中国的传统,甚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也毫不知晓,导致了仅是元素交合不伦不类的园林出现,这种园林根本无法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更难以达成理想中的审美价值。本文结合这一问题,通过中国园林设计的主要方式,并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提出了重现古典园林精华的几点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就目前分析来看,我国古典园林有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的美誉,其造园和成景的手法别具一格,受到了西方各国的推崇和模仿,因此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对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具体分析可知,其遵循的理念主要有2个:一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哲学理念,二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这2个理念在园林建造中有具体的利用使园林与自然实现了很好的融合。目前,我国各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地进行自身韵味的提升,所以对城市园林建造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对广西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以及现代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我国古典园林在造景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徐丽莎 《现代园艺》2019,(17):120-121
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今社会发展之中的传承与发扬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如今的园林建设之中,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尊重,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融入到现代的园林之中,成为现代园林建设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有强烈的自然意境蕴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两者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类同之处,相互之间的影响非常广泛。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的互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综合分析与探究适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具体挖掘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当中的精髓,并将之移植、嫁接到现代园林色彩设计当中。通过实例分析,从现代园林理念着手分析古典园林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并结合布局与水系研究,传乘古典园林艺术风古。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代居住空间景观设计中存在缺乏意境、风格混乱、施工粗糙等问题,当代景观设计师应在居住空间景观设计中采用古典造园理念。通过对古典园林设计法则的重新认知和探寻,用现代手段诠释古典设计理念等,将当代居住空间景观设计方法和古典园林理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马玛骞  林海 《现代园艺》2023,(16):135-137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生命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以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为出发点,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景观的和谐统一,追求情境交融的意境表达。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包括叠山理水、植物搭配、建筑升华和空间营造等,其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对世界园林建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有助于更好地传承造园手法的文化内涵及特色,使古典园林造园要素更好地融入现代园林设计中,为现代园林建造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即便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它设计手法所不能表现出来的韵味与典雅。基于此,将立足于传统园林构景手法,探析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重要景观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设计一直受到园林设计师的广泛关注。从技术手段、水景形式以及植物造景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设计,以期为现代园林的水体设计提供借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晔 《现代园艺》2012,(22):130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屹立于世界园林之巅,其展现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理念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创作理念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形式与造景手法的调查研究,提炼出古典园林理水的精髓,继承古典园林理水对自然水体形式模仿的意境、源头和水尾处理的艺术以及水体空间的分割手法,将其应用到现代园林理水景观设计中,探索出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园林设计与装修手法的使用与创新,不断变化发展,在融合中西式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景观的设计运用与手法要具有特色,独树一帜。现在我们要在园林景观中体现出西方建筑特色的同时,要凸显出中国传统独有的特色,融合现代园林手法和最新的流行趋势,进行巧妙地结合折射我国古典现代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现代人审美的需要,成为我们发展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设计特征以及建设理念等,提出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园林中的发展与应用的措施,以期在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中结合借鉴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理念,让现代风景园林建设获得进一步发展,实现风景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一片和谐自然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9.
陈志元 《现代园艺》2014,(8):143-144
历史上,中国古典园林曾无比辉煌,东方园林乃至世界园林都曾经受到中国园林的深远影响,也曾掀起过一股"中国热"。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发展的必然规律:萌芽——发展——繁荣——稳定——衰落,中国园林也同样如此。如今能看到的尚且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作品大都是晚清以后兴建。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社会急剧变革,新旧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古典园林因其封闭、服务少数人、工艺繁琐、造价昂贵等特征显得越发不适应这个时代。如何从古典园林中提炼出造园之精髓,并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和需求是我们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师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日本园林,通过一些案例探讨当代新中式园林的基本营造手法,挖掘古典园林营造的内在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应于当代的中国园林之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著名的日本当代景观设计师三谷彻,他将日本传统园林的创作手法和西方景观设计相结合,在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主要研究了三谷彻的艺术创作理念,介绍了三谷彻的生平,阐述其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形式和设计手法,并结合三谷彻的实践案例分析,积极寻找景观设计中的创新点,探究如何营造让人们身心放松的场所,给从事景观行业的学者们提供合理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