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篷竹天然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新竹平均地径、株高及小篷竹的出笋率逐渐降低,密度在30 000~45 000株·hm-2时变化不大;小篷竹的出笋数、成竹数和成竹率先升高后下降,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时最高,且与30 000、60 000株·hm-2区组有极显著差异。综合而言,试验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适宜小篷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方法对笋竹两用毛竹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滴灌、喷灌方法对笋竹两用毛竹林进行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对毛竹出笋量和生长量的效果最好,毛竹林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分别达1 025个/hm~2、865株/hm~2、83.8%、9.1 cm、10.9 m;喷灌的效果次之,毛竹林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分别达880个/hm~2、675株/hm~2、76.3%、8.5 cm、10.4 m;不灌溉(CK)毛竹林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平均胸径、平均高度最低,仅为680个/hm~2、475株/hm~2、68.9%、7.6 cm、9.5 m。  相似文献   

3.
以黄土高原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3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差异,构建两者间耦合关系模型,探讨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经营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群落特征具有差异,高密度(3 400~4 600株·hm-2)林分的角尺度显著大于中密度(2 200~2 800株·hm-2)、低密度(1 400~2 100株·hm-2)林分;低密度林分的混交度、平均胸径和冠幅显著高于中、高密度林分。2)不同密度林分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与其自身显著正相关;低密度林分中,乔木层和灌木层多样性指数、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3)不同植物群落具有不同特征,中、高密度林分物种多样性对群落贡献较高,低密度林分群落植物空间分布合理,生长状况良好。4)通过改善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和生长状况,可以提升中密度林分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而在高、低密度的林分中,则需采取其他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通过开展毛竹林竹腔施肥试验,进一步探索了BNP毛竹增长剂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毛竹林竹腔施肥对毛竹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竹腔施肥比不施肥的林分单位面积平均出笋数增加30.1%,新竹成竹率提高26%,新竹平均胸径增长率增加3.1%。该试验结果可为广大竹农接受BNP毛竹增长剂竹腔施肥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林木大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内蒙古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直径和树高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区樟子松天然林进行抚育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南段的樟子松天然林中设置2块100 m×100 m的不同密度(940和1 149株/hm2)方形固定样地,按整体和分层的方法,对样地的林分直径和树高的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块样地林木的最大、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相等;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较分散,高密度林分则分布较集中。2块样地上、下层林木的平均直径均基本相同;低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为正态,下层木则左偏;高密度林分上层木直径分布左偏,下层木则为正态。高密度林分的平均树高大于低密度林分,但高大林木比例较低密度林分低;高密度林分上层木平均树高也大于低密度林分,且高大林木比例也较低密度林分高;而高密度林分下层木平均树高和高大林木比例均较低密度林分高。2)低密度林分中小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小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高密度林分中则相反;低密度林分中小径级林木的林木树高与胸径的比值大于大径级林木的林木树高与胸径的比值,高密度林分中无明显差异。2块样地上层木小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均小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其林木的树高与胸径在大、小径级中的比值也无明显差异;低密度林分下层木中小径级株数比率大于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高密度林分则相反;2块样地下层林木在小径级林木中的树高与胸径比值均明显大于在大径级林木中的树高与胸径比值。可见,高密度林分的平均树高均大于低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相对集中,低密度林分直径分布分散,从而造成不同密度的天然樟子松林林分平均直径无明显差异。低密度林分中大径级林木株数的比率要比高密度林分高;密度的不同也导致了林木径向和纵向生长的差异。因此,针对密度大的樟子松天然林分应适当疏伐,降低密度,减少种内竞争;而对密度小的林分应适当进行土壤植被管理,促进林下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6.
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量(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各处理对巨龙竹发笋成竹和新竹直径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留竹量,显著影响巨龙竹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退笋数、新-母竹直径比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率、新竹直径、新竹平均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择伐留竹量增加,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25株/丛),发笋率逐渐降低,退笋数逐渐增加,退笋率先降低后提高(转折点在25株/丛),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15株/丛).有机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增长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数、退笋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增加,退笋率逐渐降低,其它生长指标均逐渐提高.择伐留竹量与有机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发笋数(P<0.05),对其它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分析,竹丛择伐留竹25株/丛和施用有机肥120 kg/丛能有效促进巨龙竹发笋成竹,并提高其新竹质量和生物量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根据橄榄竹苗栽培实验表明:橄榄竹苗挖苗时间、运输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种植成活率与后期的发笋成竹生长,洪田村橄榄竹即挖即种,其种植成活率与生长旺盛株均高于黄龙村;洪田村试验地种植成活率96.5%、第二年发笋数11.95株及成竹达9.9株,成活率比黄龙村高,发笋数及成竹比黄龙村高。  相似文献   

8.
对茶杆竹出笋成竹规律及其合理立竹密度进行研究,表明茶杆竹出笋量随时间的变化进程为“少-多-少”。茶杆竹笋期呈“S”型曲线。不同笋期的茶杆竹高生长方程相关系数为0.9371-0.9418.经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用Logistic方程回归效果较好。茶杆竹立竹密度试验表明茶杆竹林分密度应以11250株/hm^2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连续3年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日照市,淡竹于4月下旬出笋,生长期 40~70 d,幼竹高生长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退笋率为87.5%;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发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戴云山脉石竹林资源分布、生长现状及经营技术措施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荒芜低产石竹林平均胸径大多在1~2cm之间,立竹数一般只有750~1 500株/hm2,竹鞭多盘结在土层0~20 cm,杂灌、杂草较多,林分生产力低下。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可以提高石竹林的质量与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经改造,林分的立竹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有大幅度增加,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分别为对照的1.6、25.6、27.4倍。综合技术措施处理与对照相比,产笋量和竹材量两者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采取综合经营技术措施处理可以提高石竹林的产量。综合经营技术措施是改造荒芜石竹低产林的有效方法,在戴云山脉应该优先考虑发展石竹林,建议在戴云山脉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四季竹叶面积指数与竹笋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四季竹叶面积指数与立竹胸径、密度、枝盘数等因子间的回归经验式,发现其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均是影响竹笋产量的重要林分结构因子,其中叶面积指数与竹笋产量紧密相关,当叶面积指数为10.339时,竹笋产量最高.提出了为达到四季竹竹林高产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应合理调控竹林的立竹度和胸径,使叶面积指数达到竹林丰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预测黄竹人工林林分结构与产量。[方法]以广西田东县黄竹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采伐老竹、每竹检尺、单株称重,分析单株竹秆鲜重与胸径、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年生林分立竹量9 779株/hm2,竹材鲜重18.1~32.7 t/hm2,平均23.5 t/hm2,立竹平均胸径3.9 cm,平均高度7.7 m。单株竹秆鲜重(W)与胸径(D)、高度(H)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135DH+0.001(DH)2,R2=0.969;单株鲜重与胸径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153D+0.325D2,R2=0.955。[结论]在竹林生产经营中可利用胸径、高度及采伐株数进行竹林产量预测,在竹子高度测定困难时,也可利用胸径和采伐株数进行测产。  相似文献   

14.
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研究 Ⅰ.种植方式与适宜密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3个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采取大区对比法,研究大豆的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结果表明,窄行栽培比常规垄作显著增产,平均增产87%~178%,最高增产225%。平作窄行产量略高于大垄窄行,差异不明显;研究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宜选用大垄窄行种植方式;在抗倒耐密的前提下,选择植株相对较高的品种,矮秆品种不宜低于50cm。密植幅度高秆品种为22万~26万株/hm2,中秆品种26万~30万株/hm2,矮秆品种30万~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以65块云南省普洱地区思茅松人工林圆形样地数据和sentinel-2多光谱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林分平均高与林分密度(每公顷株数、林分疏密度、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估测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地上生物量。分析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地上生物量与林分密度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参数模型(不变参数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探索平均高和林分密度等变量估测林分思茅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地上生物量与每公顷株树、林分疏密度、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在构建思茅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的所有模型中,每公顷株数-林分平均高构建的可变参数模型(R2=0.966 0,RMSE=10.05 t·hm^-2)效果最优,林分平均高-林分疏密度构建的RF模型(R2=0.901 7,RMSE=19.37 t·hm^-2)次之,林分平均高-植被覆盖度构建的RF模型(R2=0.748 4,RMSE=33.36 t·hm^-2)最差;林分密度-平均高的地上生物量模型与实测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较高(R2=0.966 0),反演误差值较低(RMSE=10.05 t·hm^-2);叶面积指数比植被覆盖度对林分地上生物量变动有更好的解释能力,每公顷株数对林分地上生物量变动的解释能力好于林分疏密度。  相似文献   

16.
早熟马铃薯套作不同密度大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薯豆套作模式下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并随大豆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趋于升高,而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趋于下降,荚粒数、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密度对套作马铃薯株高及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而商品薯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时,大豆、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是2136.03、42462.5kg/hm^2。  相似文献   

17.
绿竹笋用林林分结构与经济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绿竹笋用林优质高效培育为目标,林分结构因子组合处理为手段,研究表明:丛出笋数与立竹度呈抛物线形关系,与立竹胸径无相关;笋个体质量随丛立竹度增加而递减,立竹胸径则相反;丛竹笋经济产量与立竹度、立竹胸径符合四阶趋势面模型,与N/S比呈抛物线形;建立了丛立竹度7114~8694株/hm2,立竹胸径4~5cm,N/S比4.5~5.5,1~2龄立竹各占50%的丰产林分结构模式,模式增产效果显著,调控后第2年竹笋增产134.4%。提出了丛生竹散生状培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株型玉米单产达12 000kg 产量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1996~2004年在吉林省桦甸市进行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通过对56份单产达12000kg以上的3种株型(平展型、中间型和紧凑型)玉米品种进行分析,探讨了公顷穗数、粒数和千粒重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稳定在12000kgh/m2以上产量构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配比及密度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及种植密度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筛选合理的种植密度及最佳施肥量,获得最佳的油菜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和密度4种因素3种水平应用于油菜,密度对植株形态影响较大,施肥量对其影响较小;因素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顺序是氯化钾〉过磷酸钙〉尿素〉密度。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确定最优组合为尿素120kg/hm^2+过磷酸钙1153kg/hm^2+氯化钾225kg/hm^2+密度26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杉木人工林林分材种出材率变化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闽北 1 1~ 2 7年生杉木人工林的 36块临时样地和 2 5块固定样地材料 ,研究立地、年龄、保留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对杉木林分材种出材率变化规律的影响 .研究表明 :影响杉木中小径材成材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立地 ,其次是保留密度和培育年限 .地位指数大于或等于1 6,保留密度为 1 0 0 0~ 1 40 0株 /hm2 ,年龄为 2 0~ 2 5 a时 ,适于培育中径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